创新理念 赋予传统竹编工艺新境界

2020-09-02 09:59刘丽芳
世界竹藤通讯 2020年4期
关键词:篮筐竹编器物

刘丽芳

(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在现代生活中,传统竹编器物(篮筐)仍在沿用,但使用方式已从日常用品拓展至装饰品,这表明篮筐编织工艺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说过,“我们没有理由主观地假定科学和工程上的成就是人类享受的终极目的,消费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凌驾一切的兴趣也许在于美感”。“人不如旧,衣不如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这就迫使人们创新方法,不断呈现编织工艺的艺术美感。

编织结构在较大的面上形成一种有序的构成关系,其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编织形体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有简单几何形,也有自然有机形,既可表达抽象概念,也可具象模拟自然,在力学与美学上达到一种默契。在传统篮筐编织中处处可见这些特征,如灯笼的菱形纹编织,在固定的空间内,通过两头的压力和中部均匀受力可形成匀称的圆形灯罩。编织的这些特征,与广州美术学院覃大立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的“篮筐编织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创新应从自身内部进行改造”[1]的理论相吻合。本文遵循“新结构产生新艺术”理念,对传统篮筐编织结构的纹理规律、力学特征、造型方法延伸的可能性等进行深入探究,以期对篮筐编织结构进行新的突破,创造新的造型方法,营造新的视觉体验。

1 竹编材料与加工工艺概述

中国竹子种类众多,约有40多属400多种[2],竹子适应性强,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以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福建、浙江、江西、四川、湖南、广东等省份都是重要的竹材产区。

中国虽然可供编织的竹种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竹种都适合编织,其中许多的矮小竹种仅适合做景观培植,只有秆长、竹质细腻、产量大的竹种才适合编织。其中,编织用量较大的竹种有毛竹、水竹、淡竹、慈竹等。毛竹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毛竹壁厚、质硬、茎粗,是传统竹编用量最大的种类;水竹主要产于中部江南一带,秆较细长,竹质细腻、柔软;淡竹的生长范围也很广,中部地区各省份都有分布,其纹路细密、韧性良好,是篮筐编织的上好材料;慈竹秆高、节长,肉质细腻,四川、云贵地区分布最多,适用于编织精细的竹编工艺品。通过竹材砍取、篾片加工、防虫防霉处理、着色等多道工序,最终加工成可供编织的材料。

竹材韧性好、纤维清晰,可以加工成各种规格的竹片、竹丝;同时竹材硬度较高,支撑性好,可以编织多种实用器型。如四川瓷胎竹编、平面字画编织、梁平竹帘等,浙江东阳竹编动物、灯具,湘西背篓,广西竹编小筐等。

目前,一般的竹片材料加工已经可以实现机器生产,只有非常细薄的篾丝仍需要手工加工。经常用到的加工工具有锯子、破篾刀、匀篾刀、破竹器等,经常使用的设备有开片机、分层机、圆竹棍拉丝机等。

传统竹编中的辅助成型工艺一般有烤、钉、拼装、捆扎等。烤主要应用在提手和戗片的定型上,因为提手和戗片大多是由比较宽厚的竹片制作,不易弯曲和定形,通过烤的方法使竹片受热塑形成想要的曲度。钉主要应用在夹口、提手与主体拼接的地方。拼装是相对于一体成型的而言,它的各部件是分开的,如套装多子盒、多层提盒等。捆扎主要用在收边和提手等部位。

竹编工艺中常用的辅助工具和机器有:剪子,一般用于修剪多余的材料;刀具,常用于加工材料、临时修整材料等;锥子,用于戳洞、引线;模具,用于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竹编制品,如灯笼模具、花篮模具等。此外,还有平面编织机,目前平面编织是唯一实现机器编织的编织技法,通过对简单几何纹样的步骤设定,机器可以循环往复的编织一些简单的编织图案,如藤椅的平面六角针靠背、人字纹竹编席垫等。

竹编除了材料加工工艺和编织工艺之外,还有造型工艺、色彩处理工艺、防虫防霉处理等。传统常用的造型方法有徒手编织、借助木模模具编织,现代常用造型方法有一次性泡沫模具、木模模具、铁架龙骨模具等。竹材原色清新、质朴,为了追求古朴素雅,市场上很多竹编器物也通过熏、染等方式做色彩处理。防虫防霉处理一般是把编织材料晾干后浸泡药水,产品完工以后也会继续喷油漆做防护。

2 传统竹编器物造型结构与编织纹理结构

传统竹编成型包括一体成型和组合成型2种。一体成型是指主要由一种材料从头编到尾,基本上每个结构都是一体相连编织而成,如编织灯罩(图1);组合成型则是指运用了2种及以上规格的材料编织或其他辅助工艺进行组合成型,如木胎花瓶(图2)。

图1 一体成型图2 组合成型

2.1 竹编器物造型结构

一般竹编器物的结构组成形式见图3。

图3 传统竹编器物功能结构部位取样

1) 底。传统编织器物常见的底有圆形底、方形底,因为承重、盛物需要,一般编织排列为密编,不留缝隙。

2) 壁(转折立身)。编织器物的壁部与底部相连,其编制大多以底部经线转折后继续加纬线编织。一般来说,壁部形状根据底部结构而定,如果底部为方形,壁部也为方形,如方形书箱;如果是圆底,壁也是圆形,如圆形花篮。

3) 颈。在传统编织品中大多器具没有“颈”这个部位,有“颈”部的器物如花瓶、鱼篓、水壶套、蛐蛐笼等,这些编织品颈部相对于器物整体明显小很多,这是由器物的使用功能决定的。

4) 口沿。传统编织品基本都有口沿,制作时一般用丝篾穿插收边,或修齐壁身用夹口捆扎发法收边,因为使用需要,口沿大多坚实牢固。

5) 底沿。底沿有足的作用,在器物的底部边缘,从器物底部向下延伸1~2 cm,底沿既有防潮、滤水等功能,又有美观、稳定的作用。

6) 提手。大部分传统编织品都有提手,如提篮、提盒、挑篮等,提手的功能是方便抓拿或携带。

7) 背带。大多采摘类器具或者背篓类编织品都有双肩背带,方便长距离携带。

8) 提耳、抓手。与提手的功能类似,但是它相对较小。

9) 戗片、足。戗片多用于篮筐的底部与壁面,如箩筐底戗片、背篓壁戗片等。

10) 拖壳与内兜。在部分传统编织品中如米筛、簸箕,既要求细密又要求坚实,通常采取制作两层的编法,外层为较粗的拖壳,内层为较细密的内兜。

11) 装饰窗花。装饰窗花一般在编织品的壁面或肩部,起装点的作用。

2.2 竹编器物的纹理结构

传统竹编成型是由线到面、再到体的一个构建过程,线状或片状编织单体经过互相穿插交错,在相互交错中彼此依赖,通过元素的互相作用来达到力学上的牢固性,同时编织材料的韧性很强,可以承受较大的外力[3]。因此,编织的纹理结构决定着器物的力学性能。此外,不同的编织结构也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研究传统竹编器物的纹理结构,对于突破传统编织结构、创造新造型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竹编器物的编织纹样包括平面编织纹样和立体编织纹样,部分示例见图4。

图4 传统竹编器物编织纹样取样

2.2.1 平面编织纹样

平面编织纹样通常只能进行平面编织,根据需要也可以编织规则的方形和圆柱曲面等。

1) 井字纹、人字纹。这是传统编织中的最基本编法。井字纹编法通常用于方形篮、筐的起底和间隙较大的筛、拖壳的编织;人字纹则经常用于席垫、篮筐底部和内胎的编织。

2) 万字格、千秋格、回纹。这些纹样通常与人字纹结合编织,形成循环往复有规律的装饰纹样。这几种纹样相对较复杂,起承转合,多呈几何形。

3)龟背纹。也称立方体纹,极具装饰性,通常用在箱、盒的外层,通过颜色的搭配,视觉效果丰富。

4) 写意图案。写意图案的编织通常需要样图作为底稿,用较细薄的材料通过经纬提压呈现的黑白关系来形成图案。这类编织通常用于比较精致的字画艺术品、席垫、簸箕内兜、包装盒壁面、盖子等装饰。

2.2.2 立体编织纹样

立体编织纹样除了可以编织平纹之外,也可以编织各种立体造型。

1) 纬丝编法。纬丝编法分单纬丝编法和双纬丝编法,是最基本的压一提一编法,除了不能作为收边使用外,篮筐编织的起底、转折立身等都可以用此2种纬线编法。2种编法的区别是:因为每相邻2排需形成错位提压,当使用单纬丝编法时,经线必须是单数,当使用双纬丝编法时,经线必须是双数;当编织造型没有形成一个圆圈,而是单片时,纬丝需要左右来回编织,而不是绕圈编织,此时不能使用双纬丝编法,单纬丝编法比较适合。

2) 绞丝编法。此编法也是基本的平针编法,分两绞丝、三绞丝、四绞丝等,绞丝的根数越多,编织纹样便越厚、越结实。与单、双纬丝编法相比,绞丝编法坚实稳固,当编镂空花纹时,不会随意变形,适合编织各种不规则的曲面造型。

3) 斜向追踪编法。多用于柳条、藤、草等材料的编织。柳条因为材料本身较短、两头粗细大小不均,不适合大面积的纬丝编法和绞丝编法,斜向追综法刚好弥补了柳条这个缺点。藤与柳条、竹相比,其柔软、硬度较低,承重能力差,在传统篮筐编织中通常用斜线追踪法进行非常精密的编织,以弥补硬度不够的缺点。斜向追踪法已在竹编中广泛应用。

4) 菱形纹。常应用于蛋形篮、灯罩等的编织。

5) 六角针编法。因其具有六角形加三角形的结构特征,是一种镂空且稳定性最高的编织针法,不仅可以编织平面单片,也可以用来编织空间造型。六角针编法在屏风、鱼篓、灯笼等编织中应用较多。

6) 古钱币纹。通常由3层规格不同的六角针编织而成,纹样细腻,色彩丰富,常作为精细包装盒的外衬,美观精致。

2.2.3 口沿、底沿收边结构纹样

1) 经线提压收边法。在传统编织中,收口编法以经线提压穿插最为常见,而且根据经线疏密、提压间距、穿插次数的不同,经线提压收口所呈现的效果十分丰富。

2) 辫子收编法、捆扎法。通常,辫子收边法、捆扎法与夹口制作协调应用,辫子可挡住经线的横截面,捆扎使夹口牢固。

3) 转口收边法。转口编法通常用于菱形纹和六角针编织器物的起头和收口。

2.2.4 局部装饰花纹

包括弹花、窗花、麦穗纹、菠萝针。这几种装饰纹样一般只是局部点缀,在编好骨架的器物表层做一些修饰。

2.2.5 其他配件、单品

1) 花箍圈。由一根竹篾编织成型,通常作为夹口收边的外衬放在口沿或者足沿,也可编的小巧精细作为器物上的挂饰。

2) 小球。也是由一根竹篾编织成型,通常作为小孩的玩具,精细的可作为器物上的装饰配件。

分析传统编织纹样的结构发现,编织纹样种类繁多,结构纹理丰富,视觉效果不同,且每种结构都有它独特的造型特点。受材料规格、编织纹理、力学特征的综合影响,每种结构都有巨大的延伸与创新空间。

3 优良的传统竹编六角针结构及其应用实践

3.1 竹编六角针结构性能

竹编六角针指用竹片通过提压形成正六角形与正三角形交替分布的纹理,因交替出现的纹理中六边形比三角形面积大,习惯称之为六角针。因结构中有小三角形结构的存在,使得竹编六角针结构十分稳定。除了单层的六角针外,根据装饰需要,还演化出双层六角针及多层六角针(3层六角针又叫古钱币纹),多层六角针是由2层以上六角针通过规律的穿插结合形成。

3.2 竹编六角针结构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传统竹编六角针应用十分广泛,在家具中有窗、屏风、椅背、灯笼、枕头(竹夫人)等,在农用工具中有鱼篓、鸡鸭笼、猪笼、斗笠等。竹编六角针造型方式灵活多变,既可以做成平面垫子,也可以做成圆柱状(竹夫人)或多面体(鱼篓);其装饰手法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留空或穿插花纹,如米子纹、古钱币纹等。

分析传统竹编六角针的结构特征和实践发现,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竹编六角针在空间应用造型时还可做如下结构调整(图5):单组加减针、多组加减针、转折五角针、转折七角针。

注:a,单组加减针;b,多组加减针1;c,多组加减针2;d,转折五角针;e,转折七角针图5 传统竹编六角针的空间结构调整方法

3.3 应用案例

3.3.1 空间挂饰:作品《千丝万缕》

《千丝万缕》(图6)是作者2019年的设计作品,是对“新结构产生新艺术”理念的实践应用与论证。作品的基本编法是基于传统篮筐编织纹样——六角针结构。传统六角针编法通常只能用来编织窗花、篮子、灯笼、渔具等造型简单的日用品,在该作品中作者保留了竹编六角针基本结构元素,结合平时对六角针编织的探索经验,将该编法在空间应用时根据造型转折、曲度变化的结构需要,对其进行改良,更准确地归纳、证明竹编六角针在空间自由造型的结构方法——转折针、加减针等,寻找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转化关系,实现结构之间的连接与转变,用这种新结构来塑造新的视觉体验,以此论证“新结构产生新艺术”的造物观念。

注:a,小样研究;b,金属骨架焊接;c,细节与总体效果图6 作品《千丝万缕》

在该作品中,作者根据六角针编织法的经纬走向、结构力学、视觉纹理等特点,结合铁丝龙骨技术进行研究制作,极大地挖掘竹编六角针纹的可能性,创造了新形式、新境界。

3.3.2 空间装置:作品《劲柏》

作品《劲柏》(图7)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覃大立教授于2017年9月的教学工作坊成果。团队根据“归宿”这个主题,以山东常见的柏树为设计来源,抽离其主要形态特征,以竹片、藤条等材料,运用传统竹编六角针编织的工艺手法完成该作品。作品置于美术馆咖啡厅这个现代的公共空间载体中,融入传统手工艺术的元素,在工业化的城市里,让人们感受到几分自然的温馨。

图7 覃大立团队的竹编作品《劲柏》

创作者感言:“到底怎样让传统工艺与如今飞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相融合?该作品让我们逐渐认识到,应该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实践,将传统工艺融入到现代公共空间中,为其增添色彩。竹编工艺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其材料特点是可塑性强、装饰性强,从材料到工艺都赋予了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在美术馆里的咖啡厅实施该方案可以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竹编工艺,让来到美术馆参观、休息的人们可以体会到竹子的那种磅礴气势。这就使我们内心热爱的手工艺,永远都不会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消失……”。

4 小结与讨论

通过分析传统竹编工艺特征、社会需求、审美形式以及传统竹编六角针应用,可以看出,根据“新结构产生新艺术”这一理念对传统编织工艺进行创新是可行的。依据当下生活方式的特点,改变传统工艺品的传统使用方式、欣赏方式,可以提升竹编工艺的艺术境界。

传统编织纹理结构丰富,本文论述较为广泛,除了对六角针结构进行案例研究外,对其他结构纹规律缺乏深入的探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连续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工艺内部突破寻求创新方法,与社会学的联系阐述较为薄弱,期待后续有待加强。

猜你喜欢
篮筐竹编器物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移动篮筐”的制作及使用方法
“联排篮筐”制作及使用方法
竹编艺人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浅析玉成窑器物的艺术风格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