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0-09-10 07:22吴渝玲
南北桥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

吴渝玲

【摘    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主力军,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在新工科建设的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推进新工科建设,在全员育人、协调育人、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实践经验,对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  全员育人  协同育人  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034

近年来,发展新技术、新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各国都在努力抢占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制高点。以互联网+、工业4.0、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和社会。“新工科”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势而生的。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应对工业革命的挑战,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一、新工科建设对育人体系提出的新要求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符合各个行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新经济的内在特点要求工程教育必须做出相应变革,以培养新型工程人才为目标,建立新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和手段。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属于工科学院,具有工程教育的长期积淀。自2014年起,我校二级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在重庆骨干院级建设、重庆优质院校建设、重庆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优势,长期以来,致力于提高服务重庆地方经济建设,把培养一流卓越人才作为最主要的任务。

为此,课题组聚焦重庆对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发挥学校学科体系覆盖重庆建筑工程行业的优势,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倡导协同育人机制,大力加强实训、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促进创新实践平台的共建共享,开辟了以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平台为载体,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为原则,集“教育、实践、服务”为一体的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基于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的人才成长动态引导机制,在长期工程积淀的基础上,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构建实践育人“知行耦合、校企结合、产教融合”三合体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一流卓越人才。

为了培养更多适应新工科要求的卓越人才,学院特别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院于2018年开启“卓越人才100”培养计划,为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课题组在专业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引,在长期工程教育的积淀上对接重庆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发展,持续推进建设工程管理实践改革,坚持产教融合,强化创新实践,系统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一流人才。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已与相关企业建立深度产教融合关系,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群中的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于2019年3月与重庆中渝名威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渝名威工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于2019年12月与广州华联世纪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华联世纪工程造价学院,已建立起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新模式。

二、新工科建設中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立德树人”达成度不高,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没有落到实处

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创业精神等新工科人才必备的“德”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德”的践行。而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唯成绩论”的人才评价导向导致重“知”轻“行”,知行脱节,有知无行。“德”的认知和“德”的践行脱节。

(二)实践过程和产业脱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跨界交叉融合。特别需要加强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建构,实现实践过程与产业协同发展。但传统人才培养中实践过程流于形式、表面化,和产业联系紧密度不足,缺乏行业认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停留于对书本和口头的认识,缺乏实际生产环境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加之受资源条件限制、高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壁垒等因素影响,造成在人才培养中,往往缺少实践训练的有效载体。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实践育人缺乏相关创新平台的支撑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但传统的工程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育人过程缺少企业、行业的真实参与,相关产业、行业的经验没有完全导入高校,与产业、行业合作机制推进缓慢,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生虽拥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但交叉学科知识欠缺,解决复杂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求。

三、学院构建新工科育人体系新探索

新工科的特点决定了课题组要更新原有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学科教育模式,构建专业基础扎实和工程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契合国家新经济产业的需要。

(一)“知行耦合”,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信念根基,不是简单的说教,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德育贯穿“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学习、实践过程和思政教育自然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知行耦合”。

学院已成立了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训及日常实践过程中融入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塑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新路径,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行业思政”有机统一,把艰苦奋斗、兴业报国的行业精神渗透到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中;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到农村、社区进行“三下乡”,通过实地考察、锻炼,让学生感知社会、了解国情,培养家国情怀和真切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实践训练(包括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实训中模拟现实工作、在技能竞赛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磨炼意志、健全人格。

(二)“校企结合”,打造三大实践育人平台

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对接产业、校企结合,打造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平台。

一是以社会调查为主的国情认知平台。大量学生奔赴各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发现问题,激发创新动力。

二是以校企互动为特点的创新实践平台。以“大学生双创项目”、学科竞赛、“挑战杯”项目为载体,将来自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转化为跨学科的项目模块,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题目、横向合作科研项目,以兴趣为驱动,将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在富有产业经验的教师、企业导师指导下,学生在对接企业的创新实践锻炼中,培育跨学科整合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三是跨行业、跨领域的联合培养平台。从破解行业难题角度出发,与智慧建筑、智慧城市、绿色建筑、BIM技术、装配式结构、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以现有的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工程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平台、BIM“1+X”职业技能考培中心等各类创新实践载体,强化学生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复杂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产教融合”,构建产业与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在实践育人上提出并践行了“双对接”理念,即培养标准与产业需求对接、培养过程与能力提升对接,建立了资源共享、校企共赢模式,学校服务于企业人才需求、工程难题,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成立二级订单学院,激发“产教融合”动力;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产教融合”机制化,构筑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育人实践平台,经历从认知到实践、从实践到创新,从创新到产业的全过程,提升了卓越人才培养质量。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一流人才培养教育、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把握新工科新要求,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新工科建设是适应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学院应紧密结合地区行业经济发展,积极构建与新工科建设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方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的‘三合’实践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为例”(项目编号:20363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鲍方印,窦鹏,武杰,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008(001):86-88,98.

[2]李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2):128-129.

[3]郑成武,李芳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1):243-244.

[4]WU Yucheng,SONG Yan,CHEN Donghua,等.新工科背景下全員协同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太原理工大学新工科育人体系实践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031(006):66-70.

[5]黄俊彦,邢浩,吕艳娜,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共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9.

[6]郭媛,魏连锁.新工科视域下的计算机类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49):7-10.

[7]周静,刘全菊,张青.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035(003):165-168,176.

[8]王春东,朱百禄,莫秀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J].教育进展,2019,9(5):5.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中德合作下的全员育人机制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