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2020-09-10 04:55谢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谢敏

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一门主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进行引导以及教学的学科,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只重视学科知识,对于社会来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真正需要的人才,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根基,在高校思政课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了解中华文化精妙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本文主要阐述了在高校思政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的必要性,提出一些将两者有机融合的方法,期望为今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和支撑。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2

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掌握各项专业知识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专业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其道德品质、个人修养以及爱国情怀在一定程度上重要程度高于专业知识。思政课教学因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共鸣,使学生积极投入思政课程学习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思政课实际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限制了思政课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的重要作用。习近平书记曾多次提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根据思政课教学特点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契合点,在课堂中合理融入适用于思政课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加思政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在思政课堂的学习热情,使思政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价值;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思维与人文素养,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耳熟能详的诗与词都蕴含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静坐常思己过,闲谈勿论人非”等都是古人为人处世智慧的结晶,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实际的思政课堂教学中协助学生学习古人智慧为己用,对于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具有重要作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以及发扬,大学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人选,因为目前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学生数量极为庞大,而且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较高,在今后祖国的各项建设工作中他们也是最重要的主力军[2]。在思政课堂中向大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当他们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同样可以继续发扬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感染自己所接触到的人,帮助建立更加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多彩,将其有机地融入思政课堂,不仅可以为思政教师的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学素材,还可以拉近思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原本较为枯燥理论的思政课堂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习需求,在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还提高了思政教学水平[3]。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主要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产物,其覆盖范围较大并且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性。当思政教师选择在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时,一定要进行甄别,首先采取“摒弃”的原则,对于传统文化尽量挑选出符合思政课堂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那些较为消极、保守具有时代缺陷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糟粕合理摒弃掉[4]。

高校思政课堂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课堂中系统地教导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5]。在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目的是强化这一教学目标,因此思政教师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时,必须仍旧坚持这一政治性原则,思想以及政治立场不能发生变化,教学方法可以进行改进,无论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进思政课堂教学模式,都应坚持最终教学效果服务于学生正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上。

思政课堂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因此在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学生作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及学习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班级内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入适合学生学习的、学生兴趣点比较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师不能流于形式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引入课堂而引入,一定要對课堂进行切实的调查和分析评估后,综合课堂情况合理引入。

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要充分考虑“时代性”这一原则,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直接生搬硬套,要根据此时的时代特点,把符合如今时代特点的、富有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与发扬,再向学生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也可以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作为媒介进行继承发扬。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几点途径

(一)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校思政课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利用高校思政课课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6]。高效课堂的建立往往离不开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思政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探讨如何吸引到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以及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较为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各种新型教学工具的协助下,完成思政高效课堂的建立。譬如,思政教师在教育学生要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时,仅仅依靠思政课本中较为片面的文字,学生很难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思政教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上搜集有关《论语》《唐诗宋词》等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反映中华民族古诗词魅力以及百家争鸣等较为优秀的范文,或者音频、视频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只停留在较为空洞片面的理解上面,而是有了较为形象的认知,学生切实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更容易建立文化自信。

(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政课外教学方式

广大大学生要想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具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与法治思维。例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过程中,要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以及相关传统法治思想与观念按照“因时而化、因势而异、因人而变”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年级、专业及认知特点,着眼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生活、交往、学习等方面的道德问题,针对情感苦恼、校园贷考试诚信等特点问题展开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人格,帮助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强化相应融入效果。思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思政教师应注重课外教学[7]。譬如,思政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列举一些与思政教学内容具有关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政治思想的名著,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挑选自己较为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这是思政教学课堂的有效延伸,学生主动阅读相关书籍其学习效果更是事半功倍。另外,如果有条件思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具有历史教育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保卫祖国、铭记历史意识的纪念馆。或者思政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相关电影、纪录片等,鼓励学生将参观纪念馆或者观影感受形成文字的形式,互相交流,这样可以再次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偏好,属于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甚至其学校效果更优于思政课堂,学生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渗透到每一次实践活动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思政课堂在完成对于大学生的思政理论知识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后,应该注重课堂内的学生将所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承上面。思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思政课堂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譬如,思政教师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建立宣传小组,利用如今学生都会用到的微信公众号、学生社团等其他可用的宣传手段,在校园内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学校内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当中。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三观及政治立场的积极性,可以举办主题为思政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相关活动,对于参加活动的学生根据其表现程度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灵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继承方式在丰富校园学生生活的基础上,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隐形教育方式,更加有利于思政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学生当中的渗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个人素养以及爱国情怀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应转变较为传统的单一思政理论知识的教授模式,从课堂之中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选择适合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性的文化精华,将其有机地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中,丰富思政课堂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另外,在思政课堂外,鼓励学生参与到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小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及路径[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2020,20(2):93-96+107.

[2]丁秋怡,徐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教学研究——以《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微课脚本设计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6):42-45.

[3]张茂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定位和路径选择[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5):42-43.

[4]田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39-44.

[5]袁坤,袁田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60-64.

[6]谭绍江.高校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文教资料,2020(2):111-113.

[7]徐严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高教学刊,2019(25):180-182.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