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英语课程设计

2020-09-10 09:06黄怡凡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英语学科课程设计核心素养

摘要: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发布,提出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关于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则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文章从英语课程设计角度探讨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学科;课程设计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核心素养”的讨论其实就是在探讨“培养怎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所谓“核心”即“中心、重点”,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点培养的“素养”是什么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于2016年9月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要点。褚宏启教授在谈论这一问题时提出在诸多素质中要提炼那些“对于学生一生发展最为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关键素质,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发展素养和信息素养【1】。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则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中西文化圆融》课程简介

(一)课程特点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融为一体,透过语言学习母语文化与异文化,进而在具有一定文化认知度和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为初衷,课程以丰富的视听、阅读资源和交际案例为载体,通过视听、阅读以及口语交互活动促进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1.语言能力:正确处理“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做到听得懂、说得出。具体来讲:能够听懂来自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内容,并能辨别说话人的态度和语气;能够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和文化节目;能基本听懂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能够和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掌握会话策略,语言基本得体;能够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路清晰。

2.文化意识:“人”、“语言”和“社会”三者存在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习者置身于社会文化情境之中,开拓其跨文化交际视野。课程要锻炼学习者养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并对跨文化交际有初步了解,具有基本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能力。

3.思维品质: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在语言和文化学习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发展,加深对不同文化及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形成包容态度,并锻炼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能力: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习者搜索材料、筛选材料、对比研究、形成观点等一系列学习技能,积极开发学习者自我潜能,使学习者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资源特点

课程的教学资源旨在服务于“教学有实效”这一目标。作为文化交际课程,在教授语言技能的同时,要呈现课程的文化本性及其“隐性思政课程”的特性。因此,从语言技能学习方面来说,教学材料将题材、情境和交际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语言材料真实有趣,英语地道、规范、语速正常。通过教学,不仅要掌握其中的语言,还要学会表达交际功能的语言手段;从课程文化及思政角度来说,考虑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针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外部需求,以及学习者传统文化缺失、自我文化认同感不强的现状,教学资源的选取围绕文化主线,注重挖掘不同主题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并形成思想的碰撞,更为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在课程中领略和体验丰富的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进而能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承担起向世界宣传并推广中国文化的责任。

(三)教学模式特点

信息化时代,教学正向数字化快速迈进,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MOOC、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媒体平台辅助教学等等,不断涌现。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空间上的开放性、时间上的自由度、学生的自主性和知识的碎片化等特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教育公平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实现,具有无限魅力。《中西文化圆融》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线上线下结合,依据教学资源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实现了将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之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學环节设计

以“中西饮食文化”话题为例,此话题课程活动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视频材料“Chinese and Western cuisines and dining etiquette are different”和相关学习课件。学生利用课件学习相关语言知识,观看视频,对中西饮食和餐桌礼仪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2.课上师生共同学习。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总结,之后将学习重点转向中国饮食文化,通过阅读了解中国八大菜系以及中国古代关于饮食文化的四大哲学理论。

3.课堂讨论:介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生活中的饮食。教师从演讲的角度帮助学生构建发言框架,并讲解相关句式,提供语言帮助。

4.课下复习巩固。教师为学生提供MOOC视频“The Eight Regional Culinary Traditions”及相关练习,温习本话题内容,要求学生能就中国饮食文化(包括菜系、饮食哲学、餐桌礼仪、健康饮食)做书面阐述。

以“中西饮食文化”为例的课程教学环节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并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对比分析和讨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重新思考健康饮食这一话题,锻炼其思维能力,并且具有现实意义,体现学生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课程设计总体上实现了对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几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语

从学习者角度,核心素养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核心素养的获得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从国家角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不可否认,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依然存在严重的重分数、轻过程的问题,培养了“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忽略了核心素养的培养。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具有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英语课程也应进行相应课程设置的改革,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英语学科中得以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褚宏启.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视界,2019(01):4-7.

[2]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05):79-86.

作者简介:

黄怡凡(1976-),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语学科课程设计核心素养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