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幼儿游戏性体验的“缺失”与“找寻”

2020-09-10 07:22赵雪利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缺失游戏活动幼儿

赵雪利

摘 要:幼儿的游戏性体验主要包括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与成就感等,它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产生的对于游戏活动本身的主观感受,也是幼儿游戏活动中存在的真实心理成分。但在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幼儿常常没有自由选择和决定游戏方式、规则的权利,还要不断地做心理斗争,纠结、期望、担忧游戏之外的胜负奖惩,因此,游戏活动便失去了寓教于乐的本质,幼儿也无法获得真实的游戏性体验。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本文指出教师必须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游戏观,不仅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还要不断学习并提高自己指导游戏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游戏活动;游戏性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5-0142-02

基金项目:2019年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19-QNJJ-022);2019年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zszjk-201906)

一、幼儿游戏性体验的内涵

游戏性体验就是游戏者在游戏活动中产生的对于游戏活动本身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它是游戏者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切切实实的“获得”,是内在于游戏者自身的,是游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游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体,活动组织者、外界环境、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思维、行动、心理活动。幼儿在游戏中会产生主观性的心理感受。其也会因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直接影响自身对游戏活动的态度和兴趣。

幼儿的游戏性体验可以分为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与成就感、幽默感、生理快感。在一种游戏活动中,这五种体验不一定同时发生,这取决于游戏的性质和类型,但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和胜任感或成就感是任何一种游戏活动都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自主性体验

自主性体验是指可以通过自主的方式选择的游戏活动,并由主观意愿自主决定的主观体验。对幼儿来说,就是符合并服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体验。

(二)兴趣性体验

兴趣性体验是一种幼儿被外界刺激物所捕捉和占据的体验,是一種情不自禁地被带入、吸引的心理状态[1]。例如,当一个新奇的玩具出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和兴趣,并很快玩弄起来,这就是幼儿兴趣性体验的具体表现。对幼儿来说,游戏活动因兴趣的产生而产生,同时也会因为兴趣的消失而消失。

(三)胜任感或成就感体验

所谓胜任感或成就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肯定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可以增强幼儿自信心。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不必担心因为失误或错误被批评与教育,且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意识改造现实环境中的一切来获得对游戏活动的真实掌控[2]。例如,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常常扮演医生、妈妈等角色,使自己从现实中病人、孩子等被动承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的掌控者,从而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幼儿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游戏性体验,实质上是一种主观及内心活动的体验,是对自身主观意识的肯定,包括对行动的自主自由体验、对活动内容和方式的乐趣体验,对事物、行为以及之间相互关系的支配感体验[3]。

二、幼儿游戏性体验“缺失”的表现

(一)幼儿在游戏中没有自由选择和决定游戏方式的权利

游戏中的自由选择是自主性体验产生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在组织各类游戏活动时,必须给予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实践中教师往往没有把选择权给予幼儿。如在区域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习惯于按照幼儿的性格特点直接为幼儿指派区域,把性格内向的幼儿分到阅读区、益智区等相对安静的区域,把性格外向、活泼、善于表现的幼儿分到角色游戏区、表演区等相对热闹的区域;还有的教师甚至连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都事先规定好,幼儿根本没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来选择“玩与不玩,或是跟谁玩”[4]。

除自由选择外,游戏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怎么玩”的权利也是自主性体验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许多幼儿表面上看起来是在玩,但实际上只是在“完成教师的任务”或者说是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玩,并没有自由决定“如何玩”的过程和权利,比如,幼儿在玩滑滑梯的过程中,教师会让幼儿排好队,一个一个从上往下滑,但这并不是幼儿喜欢的玩法,幼儿更喜欢挑战各种刺激有趣的玩法,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担心存在安全隐患,而剥夺了幼儿决定怎么玩的权利。

(二)幼儿在游戏中过多期望或担忧游戏之外的奖惩

无外在功利性目的是幼儿游戏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幼儿来说,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幼儿的兴趣性体验产生于游戏活动之中,游戏活动本身的有趣是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的内在动机和关键。幼儿不是为了得到一朵小红花或是一个小贴画而加入游戏活动的,游戏活动本身就足以吸引幼儿。有相关研究表明,使用外部强化(奖励或惩罚)来促使幼儿参与游戏是不正确的做法,它会抑制幼儿对游戏活动本身的好奇和兴趣[5]。在幼儿园实践中,很多教师喜欢通过外部强化的手段来组织游戏活动,给幼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幼儿无法获得兴趣性体验,以下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案例:在某幼儿园中班的活动室内,有美食馆、娃娃家、福利医院等各种不同的区域,孩子们专注于各自的游戏活动中……令我们感到诧异的是,在近半小时的时间里,尽管没有一个“病人”来,福利医院中的“医生”还是一直安安静静地呆坐着等待,直到游戏结束。而在娃娃家中,“妈妈”丢下“娃娃”一个人在家里,自己跑到美工去为“娃娃”做帽子。游戏结束时,教师夸奖了福利医院中“医生”坚持“坚守岗位”做法,并送给他一个爱心小贴画作为奖励,同时,教师批评了娃娃家中“妈妈”的做法。

在上述案例中,福利医院中“医生”呆坐的情形并不是在游戏,却能够“坚守岗位”,说明相比于“游戏”,他更在意教师的“夸奖”;娃娃家中的“妈妈”去为自己的“娃娃”做帽子,遭到了教师的批评。因此,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无论是得到赞扬还是受到批评的幼儿,在以后游戏中都会尽可能做一些讨教师喜欢的行为,而抑制自己本身在游戏中的需求,在游戏中也会过多关注来自教师的奖惩压力,导致不能全身心投入游戏之中。游戏活动中,一旦幼儿对游戏之外的东西产生过多的期望,过于依赖游戏之外的奖惩,缺乏因为游戏本身的有趣而投入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这种活动对幼儿来说就失去了游戏的性质,不再是游戏,幼儿也就不可能获得兴趣性体验。

三、幼儿游戏性体验“找寻”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教师对游戏内涵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关于幼儿游戏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对幼儿游戏的特征却有共识,即幼儿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自主的、具有假想成分的活动,幼儿游戏没有任何外在功利化的目的,幼儿享受的是整个游戏的过程,并在整个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游戏性体验作为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心理感受和体验,与幼儿游戏本身的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具体来说:因为游戏是自愿、自主的,幼儿才能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获得自主性体验;因为游戏是无目的的,幼儿被游戏本身所吸引才获得了兴趣性体验;因为游戏中有着假想的成分,幼儿可以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限制,轻轻一句“假装”,改造整个世界中的一切,从而获得胜任感与成就感。因此,一种活动只有具备了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幼儿在这个活动中才能够获得游戏性体验,也只有让幼儿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活动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游戏。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把握游戏的基本特征和游戏性体验的内涵并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游戏性体验是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真实的“获得”,是内在于幼儿自身的,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对幼儿游戏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第一,教师要尽可能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探索性的环境,支持和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研究表明,材料的结构性影响材料的探索性,高结构化的材料,如一些形象逼真的玩具汽车、洋娃娃等,用法较为单一,不能引发幼儿多样化的探索行为;而一些低结构化材料,例如积木、沙子等,具有多样化的用途,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有无限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因此,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幼儿多提供一些低结构化的材料,少提供一些高结构化材料,保证材料用途的多样化,使幼儿能够有更多的探索空间。

第二,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小中大班幼儿在投放材料时应有所差异。鉴于小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常常表现出缺乏角色意识、专注性比较差、兴趣不稳定、没有合作意识等特点,所以要为他们适当投放一些形象逼真的生活化材料,如娃娃家中逼真的各类家具、娃娃和食材等,此外,游戏材料的数量要多,种类相对要少,避免幼儿出现争抢材料的行为。到了中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不断增强,操作、探究能力也日渐提高,所以此时投放的材料数量不必过多,但种类要多,而且还要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探索性。

第三,为了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够尽情地玩,不会因为安全隐患而被打断或者束手手脚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师在选择游戏场地或材料时,就要事前把握好基本的安全问题。

(三)提高指导游戏活动的能力

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是保证幼儿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否获得游戏性体验的关键。但是,教师必须认识到,指导绝不等同于机械化的干预和控制,幼儿才是游戏活动真正的主人,他们拥有自由的选择权。

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要做的不是帮助幼儿分组、分配角色等,而是要让幼儿自己决定“要不要玩”“和谁一起玩”“玩什么”等。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的不是为幼儿设定好游戏的具体程序以及帮幼儿分配好角色,而是要让幼儿之间互相讨论并决定游戏到底“怎么玩”、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当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出现了冲突和问题,教师要做的不是立刻冲上去解决问题,而是先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先协调矛盾,找寻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一个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当幼儿确实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游戏中某一角色的身份平行介入游戏。不要让幼儿骤然停止游戏,提前给幼儿一些信号,如轻音乐提醒幼儿游戏的时间不多了,让幼儿在有准备的情况下结束游戏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秦元东,陈芳.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區域活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丁海东.游戏精神是学前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1,7(8):4.

[5]陈宁.主题建构活动中幼儿游戏性体验及其实现[J].教育学术月刊,2012(4):15-17.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缺失游戏活动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议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