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文学为载体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

2020-09-10 16:33林春大
关键词:思政育人价值观教育高校

林春大

摘  要: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引领是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学内涵呈现出一种革命精神、家国情怀与价值引领的特点。因此,无论是从类型学还是教育意义的角度,学习红色文学与开展高校思政育人都有着内在关联逻辑。新时代以红色文学为依托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等时代机遇,也会面临着现实挑战。以“岭师文传”育人路径新实践个案呈现出探索红色文学在思政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拓宽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新路径、新思路。

关键词:红色文学;价值观教育;思政育人;高校;大学生

高校思政工作是以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思想政治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学生思政工作为载体,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1]高校需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培育。其中,以红色文学作品为载体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信念、道德规范以及三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之一。红色文学作品不仅是反映了革命者的历史故事,也呈现了一种革命精神与价值引领。丰富的红色内涵与高校思政工作深度结合是破解“高校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需要筑牢、爱国情怀需要引领、核心价值需要培育”主要命题的重要路径。

一、红色文学内涵与特征

(一)红色文学内涵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哲学“五行”还是八卦“离卦”,都为喜庆祥和、热情奔放之意,但在革命年代,“红色”是一个政治概念,赋予了革命、政权、共产主义等政治象征意义。相对于国民党领导的白色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政权”蕴含着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等精神文化。在长期的战火与革命历程中,中国社会积淀着越来越深厚的红色基因,这也是“红色文学”产生的基础与重要的创作素材。因此,“红色文学”出现的时代背景与叙述的内容主体都有别于其他的文学作品类型。红色文学作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建设为题材。红色文学依托文学载体,如小说、诗歌、传记等形式进行呈现,并以红色文化故事、革命斗争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红色文学不仅是表达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是社会正确价值引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政资源。“作品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话题、价值取向” [2],“带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红色文化也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3]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量红色文学作品问世,如《红岩》《保卫延安》等。其叙述风格平实,重现了革命先贤的奋斗历史、生存状态以及精神风貌,体现出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红色火种传承的力量。

(二)红色文学特征

红色文学呈现了“带有时代烙印、体现红色精神、主题指向鲜明”等特征。其叙述的背景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往往体现革命烈士、仁人志士、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奋斗者、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时代历史以及峥嵘岁月,塑造了众多生动、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如《红岩》作品中“视死如归”的江姐、《创业史》作品中勤劳淳朴的梁生宝、《青春之歌》作品中追求民主自由的林道静等。他们将红色的血液与精神构筑了红色文学作品“有血有肉”的文化主体,凸显了革命意识形态的纯正性。特定的社会时代意识以及红色生活状态展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

红色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十九大报告对此着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红色文学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红色文学具有规范社会伦理道德、引领正确的价值观等作用。这对高校依托红色文学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路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文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在关联逻辑

(一)从类型学视角看关联逻辑

从学科分类来看,红色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然而,红色文学作品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及借助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价值观等基本原理基础上进行创作。

从教育的功能来看,文学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文学学科本身就有教化功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美育、价值观培育、情感教育等内涵。这不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且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践路径。依托于红色文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在正确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培育、社会理性认知能力培育、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等方面有更高的实效性。从学科特征来看,红色文学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在的价值体系是一致的。两者均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以及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上对人的思想品德、行为准则进行教导。此外,基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导引下,两者的教育目的是加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制度、规律以及历史的理解、把握。同时,红色文学作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依托对作品的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理解国家发展的来之不易。在借助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强、效果明显的优势,高校思政工作教育者可以借助红色文学作品在精神层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开展品德修养、道德匡正、思政教育。

(二)从教育意义视角看关联逻辑

1.红色文学与思想教育意义

红色文学往往会根据一段历史、一些人物、一些细节进行呈现,并反馈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人生轨迹、命运走向、家国情怀以及责任担当等。红色文学内涵中正能量的、丰富的先进文化在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行为、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比如巴金作品三部曲,对其品读有利于人们对比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活状况与命运走向,彰显思政教育功能;小说《红岩》凸显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艰苦奋斗精神、朴素作风,品其文、悟其道,充分凸显了红色文学在思想教育上的重要地位。

2.红色文学与文化教育意义

红色文学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所体现的内涵相对于其他的传统文学、现当代文学,尤其特殊。其往往站在国家政治站位与社会民生角度去表达基层的政治理想、文化诉求、精神需求等,与国家的政治追求、人民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可见,在高校中开展红色文学作品经典品读,将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提取出来,不但有利于加深青年大学生对文化历史的认知,也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例如,在红色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回延安》中,就塑造了相关的政治人物形象,给人们传递出了比较坚定的人生信仰和政治立场。”[5]其文学作品的内涵超出了传统文学的文化传统传播路径,与历史教育、政治教育相结合,深化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

3.红色文学与信念教育意义

红色文学来源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包括反映社会制度、社会伦理、社会生活现状、社会特定时期的道德规范等等。高校思政工作的目的在于“明明德”,品德之道,悟德之道,践德之道。将经典品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作品中的榜样人物、英雄模范为典型人物讨论,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培养艰苦奋斗作风与坚定理想信念有重要意义。

三、机遇、挑战与经验:红色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一)红色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机遇

1.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红色文学做支撑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种提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6]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到:“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2019年全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分两批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主题教育推进中要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宣传红色文化资源、内化红色文化精髓。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利用。当前是国家发展攻坚克难关键时期,深入解读红色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社会意识以及革命生活状态,有利于坚定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人民政治认同感,强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量。

2.高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需红色文学做依托

“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价值取向,它代表着一定阶级、一定团体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它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种组成部分。”[8]新时代高校培育“时代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当今信息高度发达,世界局势纷繁复杂,多元思潮伴随网络信息深藏暗涌,文化强权、意识形态渗透等多种外部势力在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强化不能削弱。”[9]因此,有举措、有成效、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大势所趋。其中,红色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红色基因正是高校当前开展思政教育所需要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学作品是以中國传统的文学叙述方式来表达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一种重要呈现形式,记录着我国革命发展。面对开展思政教育的困难重重的现状,高校应当依托红色文学作品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文学鉴赏、故事阅览中强化自身理想信念,深度解读社会主义精神,在体会红色文学作品所蕴含着“真、善、美”的意蕴中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3.高校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需红色文学做推力

2019年香港“修例事件”所引起的暴乱风波,折射出了香港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薄弱,也反映了部分香港青年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漠视。当今中国在快速发展,国家在为人民谋幸福、在为民族谋复兴,但是社会上还存在崇洋媚外、社会庸俗化、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等现象。红色文学作品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理想信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以红色文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助推。世界格局风云万变,新时代如何使青年人拥有正确的是非观、清醒的头脑以及明确的方向感,这是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时代新人”的重要着力点。对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而言,有必要借助红色文学作品对其进行适当的爱国、道德与观念的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班团活动、党建品牌活动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学的作品阅读能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锤炼品格干净、敢于担当的青年学生。

(二)红色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1.学生对红色文学作品的学习有一定“疏离感”

红色文学内蕴的红色精神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主导提倡的主流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厚土与精神宝库,完整、系统地掌握红色文学作品传递的红色精神,显得比较重要。这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念学习、意识形态引导和道德伦理完善等方面都有很大推力,也可以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氛围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增强对国家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然而,在全球化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交集,大学生接触的文化元素、文化素材较多,一些“快餐式”文化抓取学生眼球,学生对红色文学作品的主动接触度不高,甚至认为红色文学作品内容已经过时,没有深入研读。这给红色文学作品进校园、进头脑形成了一定挑战。

2.思政教育传承红色精神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最常见的空间场域有三个:班团活动、党日活动以及三课(中国近代史纲要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然而,这三种“空间场域”所传承的红色作品、红色知识的解读比较碎片化,而且开展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以讲授为主,以团队在课堂实践为辅,课堂外的思想实践比较少。教师授课以知识灌输为主,缺少见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引导。学生也只看重课程考试成绩,没有系统去思考与实践,也没有结合经典的红色文学作品去深入理解。

3.高校对红色文学作品学习的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高校存在图书馆的红色文学作品购买不多,甚至只停留在陈列层面。高校没有主动通过多种活动策划推动学生去关注、去理解,很多学生不愿意去接触红色文学作品,红色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没能充分发挥。同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也缺乏对红色文学作品的深度、系统把握。这表现在他们在课堂对学生的引导,侧重于理论宣讲,没有结合很多史料、红色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课堂的生动度不够。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技术手段也是比较重要。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红色文学作品宣传也比较重要,这一块在很多高校的宣传中还是比较薄弱。

(三)个案研究:红色文学与“岭师文传”思政育人实践经验

红色文学进高校、进党团、进头脑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理念树立的重要路径。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简称“岭师文传”)以红色文学为主题的经典品读、文字创作、舞台表演、课堂说课等都能以鲜明主题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基层的路径。其中包括红色文学班级作业、椰林晨读红色文学咏诵、椰风新韵网络写作学校专题开设、专业文化艺术节红色朗诵、以雷雨话剧社为社团代表的红色文化专业实践创新社团集群、以红色文化田野调查研究为主体的社会实践项目等等。“岭师文传”思政工作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通过采取分配任务、指定角色、量化考核、总结点评等措施,推动红色文化创作队伍深入班级、社团、学生公寓、创业孵化园地、实习与就业基地等学习生活单位与空间,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创作队伍在专业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专业技能与学术创新竞赛、专业见习与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榜样示范作用,拓宽了高校基层思政工作的开展路径。

1.发挥专业优势,依托党校培训,培养一支红色文化创作队伍

在红色文学主题品牌活动实施过程中,基于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学科专业优势,依托分党校培训,邀请本院教师或校外专家学者为党校青年大学生开设红色文学解读和红色网文写作两门特色课程。课后配套组织优秀高年级学生党员以微公益形式引导青年大学生作课后实训。要求青年大学生完成品读一本红色经典,观看一部红色视频,创作与传播一份红色网络文化作品“三个一”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锤炼一支本领过硬的红色网文写作队伍。以党日生活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开展,通过学生党员网文队伍建设来扩大网文写作的影响力,筑牢现代高校校园网络精神新高地。文学与传媒学院在红色文化创作队伍建设中,专门以“互联网+红色文学”为主题开展党日生活会。此外,文学与传媒学院专门以谈论红色文学的概念性认知与具体网络开展路径为主题来强化全体党员对红色网文创作的思想认识与思维拓展;以网文创作的社会实践作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创作,并借助班团活动开展实体空间经验交流。线上创作、线下交流的方式加强了文学与传媒学院红色文化创作队伍建设,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在写作中强化了思想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引导。

2.发挥传统优势,依托网络平台,打造一批红色网络文学作品

文学与传媒学院发挥学生锻炼“读说写教研创”六力型核心竞争力的传统,依托文学与传媒学院“椰风新韵读说写网络学校”这一成熟的网络平台,联动学生个人微博、微信、QQ等微空间,开展优秀红色网文、优秀红色“微”作品创作与评选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解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阐释师生关心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厘清错误思潮和观点、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倡导网络文明、提升网络素养等方面的文章(学术论文、时政博文、文学作品、微评论等);设计、拍摄、制作红色视频短片,主要以微课堂、微党课录制为主。此外,在红色文化网络化写作推广过程中,不但要求各年级全体学生进行每个学期十篇文章的作业式写作,也积极引导他们借助椰风新韵网络写作平台进行红色文学网络创作与思想交流。椰风新韵读说写网络学校还会主办红色文学主题的现场征文,并将现场征文的获奖作品以专题形式放在椰风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学生群体积极借助校内新闻网、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空间进行创作。这充分推动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将专业技能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形成网状、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3.发挥文化优势,依托传播实践,探索一条网上践行与培育核心价值观新路

红色文学主题品牌活动在实施中充分发挥了文学与传媒学院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优势和文化育人的优势,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红色文化传播实践,推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理念落地生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学生成长,在专业核心技能的网络实训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10],筑牢网络精神高地。第一,增设情境体验课程,加强红色文化直觀感与影响力。六大场域推进以红色文学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六大场域包括文化艺术节、雷雨话剧社、优秀红色创作学生代表进课堂、院、校(市)、省级“挑战杯”竞赛(包括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设计作品、创新创业项目、“专业-就业-职业”调研作品竞赛;学院文化艺术节、卓越传媒人及卓越语文教师锤炼工程各项赛事;各级各类征文比赛)、岭南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田野调查。第二,启动红色文化牵引工程,构建师生交流联动机制。牵引工程包括红色文学专题讲座、师生共建具体化帮扶两大体系。其中,红色文学讲座包括邀请网络创作、文学写作方面的专家给学生开讲座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及邀请高年级网络创作功底比较扎实的学生通过团委统筹、学生开展的方式进行经验交流。此外,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工行政支部在开展“非常6+1”的基层思政品牌活动中,通过每一位教工帮扶一个共建宿舍六位学生的形式来指导学生进行红色文学的网文创作,教工党员以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工行政支部通过教工党员带动学生党员,以教工党员的先进性与典型性来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党员“成典型、心若秤、辨是非、知荣辱、树清风”的自身廉洁纪律教育。

4.发挥党团优势,依托立体宣传,筑牢高校意识形态新高地

在班团活动以及党建带团建工作推进中,文学与传媒学院不同班级、机构的学生分别以红色文学概述、红色文学思政意义解读、红色文学网络化实践路径探索等多种内容开展微课堂活动,认真学习并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优势,思考如何运用鲜活的传播方式、红色的文化资源来服务于日常学生工作以及自身的学习生活中来,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分团校中,开展以红色文学为切入点进行微课堂授课,授课形式将会加深学生对学风建设的理解、对红色文学作品创作内在要求的把握。同时,文学与传媒学院各学生支部依托“闪闪红星”微信公众号、微信以及个人朋友圈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党员网络宣传教育平台,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宣传路径的建构中,着力推进网络思政新模式、新思维在青年大学生中“进头脑、进思想、进心灵、进灵魂”。

文学与传媒学院重视红色文学作品自身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其作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以及实践育人路径。鉴于不同年级学生、不同教育空间场域的功能不同,文学与传媒学院尽可能将所有院域场地运用起来,把红色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真正扣好理想信念教育第一枚扣子。

四、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对其质量的认识要坚持以‘德’为主导,以‘立德’的质量、规格,以所育之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素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最核心衡量。” [11]红色文学作品传承着红色基因,其内容往往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坚决维护、对革命斗争精神的执着坚守以及对实事求是的不懈追求。强化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感知,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生体悟融入到对作品精神的吸收中来。同时,高校通过微党课、微党培、微公益广告、微特色专题、微视频、微红色朗诵之音等不同内容开展思政育,强化品牌意识,结合基层思政工作特色,将特色品牌做大做强。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才成长、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对社会认知比较浅薄,自身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判断体系,容易受到外界意识形态的冲击或不同文化的影响,思想波动较大。可见,以红色文学作为载体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引导是很有必要。提升红色文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影响力,构建更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重要的着力点。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在思想建设层面,把握红色文学导向的“力度”。充分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红色题材作品及其精神精髓。在宣传层面,通过多种路径,引导学生关注红色文学作品,学懂、弄通、做实对作品的理解和吸收;第二,在人文氛围层面,强化红色文学引领的“浓度”。借助重要的时间节点、国家的重要会议精神、中央的主要文件内容,以红色文学作为切入点,在不同场面、不同时空营造一种红色文学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领悟革命历史、人文内涵、革命精神等;第三,在课程思政层面,打造红色文学融入的“亮度”。红色文学作品内容覆盖面广,因此在高校教学课堂中,不同学科可以根据红色文学作品或作品内涵精神来开展课程教学与价值导向,通过课堂的艺术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来导入思想政治教育。总之,在高校中,开展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点、以红色文学为载体、以高校学生作为参与对象,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为目的的主题品牌活动,将会深化大学生习德、悟道、明德、传道的核心价值观引领续航力。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刘文江.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

[3]陈丽蓉.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9.

[5]田伟.论如何有效发挥红色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6(18):28.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7]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8-03-20](2019-12-17). 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0/content_5276002.htm

[8]沃璇.红色文学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电力大学,2017:13.

[9]徐艳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03):125.

[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摘录[J].中国纪检监察,2018(23):5.

[11]沈壮海,董祥賓.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2018(08):13.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价值观教育高校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