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研究

2020-09-13 12:52崔岩徐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椎旁退行性椎间

崔岩 徐嘉

(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骨二科 商丘476000)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骨科常见疾病类型之一,近年来患病率逐年增高,成为加重患者腰腿痛程度的主要原因。患者如有严重并发症,或长期保守治疗无效,宜采用外科手术处理。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可相应减少神经根、硬膜囊的牵拉损伤,降低硬膜粘连发生率[1]。但传统TLIF 手术需广泛剥离椎旁软组织,术中过多解剖及牵拉,会造成椎旁肌机械性损伤,增加术后腰背疼痛发生率。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基于微创技术发展而来,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等优势,效果显著[2]。本研究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 年2 月~2018 年2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126 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男41 例,女22 例;年龄24~65 岁,平均(48.06±6.91)岁;病变节段L3~L4节段3 例,L4~L5节段38 例,L5~S1节段22 例;病程6~54 个月,平均(13.51±3.61)个月。观察组男45 例,女18 例;年龄24~66 岁,平均(49.13±7.05)岁;病变节段L3~L4节段5 例,L4~L5节段35 例,L5~S1节段23 例;病程6~55 个月,平均(14.02±3.65)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伴典型的腰骶神经根分布区疼痛;(2)神经根张力、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3)影像学检查见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病变;(4)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影像学检查见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者;(2)伴有重度的腰椎滑脱者;(3)曾行腰椎手术,存在肿瘤疾病或凝血障碍患者;(4)伴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椎体外伤性损害等病症患者;(5)研究期间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TLIF 术治疗,行全麻,俯卧位,悬空腹部,在C 型臂X 线机透视下确定腰椎病变部位;做6~8 cm 后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剥离双侧椎旁肌至关节突外侧,充分显露椎板及关节突,将病变椎板上下关节突及部分组织咬除,置入4 枚椎弓根螺钉;切除黄韧带,暴露椎间盘等组织,松解粘连的神经根,切除髓核组织,椎间融合器填充自体骨后,置入病变区域,安装连接棒,加压固定;确定位置固定良好,置入引流管,关闭切口。观察组采用MIS-TLIF 术治疗,行全麻,俯卧位,悬空腹部,在C 型臂X 线机透视下确定腰椎病变部位;作2~3 cm 纵行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于多裂肌间隙充分暴露关节突关节,置入软组织扩张器,显露椎板、关节突,并切除上下关节突及部分椎板,牵开暴露的硬膜囊、神经根,切除椎间盘,刮除椎体软骨板;椎间融合器填充自体骨后,置入椎间,工作通道取出后,拧入椎弓根螺钉,安装固定棒,术后无须放置引流,关闭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术后早期行直腿抬高、腰背肌训练。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2)比较术后3 d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3]评价,分为轻微疼痛1~3 分、中度疼痛4~6 分及重度疼痛7~10 分;(2)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 个月、术后12 个月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4]评价,该量表总分45 分,评分越高表明腰椎功能障碍越明显。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组内计量数据采用F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3 d 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疼痛程度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疼痛程度比较(±s)

术后3 d 疼痛评分(分)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切口长度(cm)63 63 tP 178.51±24.78 142.75±25.36 8.005 0.000 185.46±16.96 358.75±18.63 54.595 0.000 2.48±0.31 6.78±0.86 28.652 0.000 3.51±0.48 4.78±0.56 13.667 0.000

2.2 两组腰椎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腰椎功能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 个月、12 个月ODI 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术前 术后6 个月 术后12 个月 F P观察组对照组63 63 958.758 836.783 0.000 0.000 tP 35.10±6.49 34.89±6.51 0.181 0.428 8.46±1.69 11.45±1.72 9.842 0.000 5.43±0.71 8.79±1.12 20.111 0.000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疾病发生率显著升高,如何阻断腰椎退行性病变进程,改善腰椎功能,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TLIF 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手段,是从椎管外进行操作,术中无须过度牵拉神经根、硬膜囊等组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该术式具备后路开放性手术部分特点,如广泛剥离椎旁软组织,易损伤椎旁组织及神经支配功能,影响肌肉生理功能,增加术后腰背疼痛程度。

MIS-TLIF 手术能够相应减少椎旁组织及软组织损伤,使用管道牵开器系统置入肌纤维间组织,创建工作通道,进入骨解剖结构,无须剥离肌肉,避免了破坏椎旁肌骨肌腱复合体,减少椎旁肌组织的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5];于手术部位置入工作通道,逐渐推开肌纤维,快速建立通道,保护椎旁肌的生理功能,可减轻术后腰背疼痛程度,促使术后腰椎功能尽快恢复;术中均匀牵开椎旁组织,无须增加肌肉局部压力,可缓解椎旁肌损伤,减轻腰椎功能障碍[6]。本研究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3 d 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6 个月、12 个月腰椎功能OD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与TLIF 手术相比,MIS-TLIF 手术能够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减轻术后疼痛程度,结果与朱辉等[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分析原因在于MIS-TLIF 手术需在工作通道辅助下操作,手术视野小,技术难度大,进而延长了手术操作时间;但MIS-TLIF 手术切口小,保留了椎旁肌生理功能,可相应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术后疼痛程度;同时术中尽量保护腰椎结构组织,可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术后腰椎功能的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效果理想,患者创伤小,术后疼痛轻,腰椎功能恢复好。

猜你喜欢
椎旁退行性椎间
OLIF和MI-TLIF治疗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效果分析
肌骨超声评估支具干预对Rigo E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软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研究
颈椎反弓对C4~5节段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基于IDEAL-IQ序列MR纹理分析评价慢性腰痛患者椎旁脂肪浸润
全麻复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VAS评分的影响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