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功夫茶溯源研究

2020-09-17 09:02严利人程艳斐
中国茶叶 2020年9期
关键词:漳浦功夫茶乌龙茶

严利人,程艳斐

漳州科技学院,福建 漳州363202

闽南功夫茶习俗主要分布于福建省的漳厦泉地区,通称为闽南地区。这一带民间流行功夫茶泡饮的生活方式,被统称为闽南功夫茶。这种茶俗历经数百年而长盛不衰,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一种鲜活样本。

“闽南,特别漳州、漳浦,是功夫茶的发祥地”。这是笔者在主编《漳浦县茶史话》时首次提出的论断。闽南的茶文化,从唐宋元明清至近现代,一直兴而不衰。闽南功夫茶文化的发祥地,在漳州、漳浦。真正的功夫茶俗,闽南漳州是源头,漳浦是主要发祥地。其他地方的功夫茶俗,是各有特色的支流,是闽南功夫茶俗的传承和发展。众多的文物资料和历代传承的茗风证实,闽南漳州、漳浦是功夫茶的主要发祥地,是功夫茶的故乡[1]。

此论一出,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和支持,但也有人心存疑虑:这样的说法证据充分吗,底气足吗?为此,本文从茗饮历史、文字记载、出土文物、发展趋势等视角对闽南功夫茶习俗的发展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求教于读者、方家。

一、从茗饮历史的视角研究功夫茶

茶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国饮”。茗饮即“饮茶”,茗饮这个词,在唐代以前就出现了。上古时期,人们将新鲜的茶叶放进嘴里咀嚼,虽然粗俗,但可以缓解疲劳。至唐代,煮茶法蔚然成风。宋代,点茶技艺风行。明清,沏泡散茶大行其道。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下诏,令“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所谓芽茶,就是指现在所用的散茶,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散茶,便成了饮茶的主流形态,因而功夫茶应运而生,中国的茗饮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二、从文字记载的视角研究功夫茶

功夫茶在漳州、泉州、台湾及潮汕一带最为盛行,功夫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程式,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讲究活水活火和冲泡的功夫以及品饮的功夫。从现有材料分析,可以认定闽南功夫茶是功夫茶的源头,漳州、漳浦是功夫茶的发祥地。以下从文字记载、出土文物等视角,进行归纳、分析和论证,可以清晰地看出功夫茶发展传播的脉络。

1.紫砂壶是功夫茶的标配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1611—1680)在《杂说》中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明末画家、文征明曾孙文震亨(1585—1645)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明代人从实践中认识到,紫砂壶优良的“发茶”功能,是其他陶土不能比拟的。发茶,就是茶叶加水变成茶汤的一个过程,发的是茶汤。论发茶,紫砂的力道是先全面接触后发力,深具渗透力,善于很好地协调茶汤味道和亲和力,达到很好的品饮效果。所以,用紫砂壶发出来的茶汤,香气虽不似瓷器般飘扬,但滋味醇厚,初似不觉,忽而韵起,令人回味不已,这是它迷人之处,所以备受推崇。

明代出现了一批制作紫砂壶的能工巧匠,他们在实践中摸索,从大壶、中壶到小壶,精工细作,乐此不疲。直至明末清初,小壶邂逅刚诞生的乌龙茶,便缠绵出浓浓的香韵。从此,功夫茶才算正式登场。

2.乌龙茶的出现催生了功夫茶

乌龙茶,又称青茶,发酵程度介于不发酵(绿茶)和全发酵(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其基本加工工序是萎凋、摇青、凉青、杀青、揉捻(包揉造型)、干燥[2]。乌龙茶主产区在福建的闽北、闽南,以后传至广东、台湾、四川、湖南等省。

根据史料可知,乌龙茶大批量的出现,是在明末清初的福建武夷山。明末清初,在武夷茶区出现了茶叶的发酵技术,武夷茶人在不发酵的绿茶、全发酵的红茶的基础上,研制出半发酵的乌龙茶新品类。乌龙茶具有甘醇、清香的品质,因而得到世人的赞赏和追崇,为功夫茶泡制技法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换句话说,先有乌龙茶,而后才有功夫茶。

3.武夷乌龙茶“漳人制”

武夷名山出乌龙茶,但是重要的事实是,闽南人特别是漳人(漳州人、漳浦人)在武夷乌龙茶的创新研制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茶界的共识是:武夷乌龙茶“漳人制”。

清代著名茶僧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旻锡,同安人,他在《武夷茶歌》有“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的诗句,指当时的制茶,注重“清漳”(漳州的雅称)之法,说明武夷岩茶既炒又焙,其制作工艺出自漳州,异于闽北的“小龙凤团”,也异于绿茶、红茶的制法,而显出其细致的工夫。他还写道:“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清初,闽南人释超全“慕茶名至武夷山,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僧,与闽南籍僧人超位(姓黄,号寿宗,漳浦人)、超煌(又名元煌,字泉声,龙溪人)、衍操(姓刘,字松山,漳浦人)等人常在寺庙研习茶艺,以茶论佛,品茗论道,以茶说经,传习功夫茶艺,品饮论茶。”这里列出的3位漳州人,其中2位是漳浦人。

黄贤庚所著《武夷茶说》[3]在乌龙茶源于武夷山的考证章节中,专门辟出“闽南人参与了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创研”一节加以阐述。他引用清《武夷山志》、民国《崇安县新志》、1990年江西省《铅山县志》等史料,证实明末清初时,闽南一些明代遗民入武夷山隐居。另有大批闽南人因海禁迁界,前往武夷山一带移民,在江西铅山等地形成很多新建村落。这些“移民与在武夷山的闽南茶商、僧人语言相通,自然优先被雇用,有的还被聘到武夷山当包头、茶师。久之,一些人便在武夷山安家,所以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大多为闽南人后裔。闽南僧人、茶商、闽南人后裔与当地山民共同为创研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作出了贡献,是应当肯定的。”“时山中茶厂大部分系闽南茶商包租,后被赎买,成品茶则运往闽南及海外销售”[3]。这些记载,清楚地表明了武夷乌龙茶的研制、功夫茶的形成与闽南籍茶僧、茶商、茶技师之间的密切关系。

1.2.2 生长指标的测定 2015年、2016连续于7月中旬测定4种模式下油用牡丹地径、冠高、冠幅、枝顶高、叶量和复叶数等生长指标,每种模式随机测定30个植株。2016年观测油用牡丹的复叶数、复叶总数、结果荚枝数以及角数。

安溪茶“遂仿岩茶样”,闽南佳茗多。释超全在《安溪茶歌》中说:“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粒栗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迩来,意思是从那时以来,武夷岩茶就是“漳人制”,外商争着买,价格高。因而安溪茶农仿效武夷岩茶的制法,既炒又焙,工艺没什么两样,真伪混杂,人们无法分辨,因而安溪茶可以当作武夷茶高价出口海外。虽然当初有假冒的嫌疑,但溪茶异军突起,对闽南乌龙茶的产销及功夫茶的繁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4.漳州人最早陶醉于功夫茶

从记载看,漳州人最早陶醉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乾隆三十一年(1766),永安知县彭光斗,在其《闽琐记》中记载:“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龙溪即今漳州,一啜难忘,足见功夫茶的独特魅力。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写道:“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饮者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功夫茶的出现,早期离不开三要素:武夷乌龙茶、小紫砂壶及小茶杯。必以武夷之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大彬罐,指明代时大彬所制的宜兴紫砂壶,以小为尚。明末宜兴制壶名家惠孟臣的小紫砂壶也很有名气,称孟臣壶。若琛杯,指景德镇名家若琛所制的细瓷小杯。孟臣壶与若琛杯,后来成为功夫茶的典型茶具。

5.潮汕随之流行功夫茶

浙江人俞蛟于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详细描述了潮州喝功夫茶的方法,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描述的泡茶方式一如漳州,但他的记载晚于彭光斗《闽琐记》30多年,可见传承的源头关系。

民国初年徐珂汇编的《清稗类钞》提到功夫茶流行区域:“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由于受闽粤影响,台湾也随之流行功夫茶。

根据历史资料,武夷岩茶与红茶早先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民国之后,武夷岩茶就没有冠以“工夫”的字眼了,“工夫”则全指红茶。“工”“功”含义略有不同,“工”即力气、时间,“功”为武艺、本领、焙茶的火功等。泡功夫茶需要花工夫,更要有功夫。两相比较,还是把“功夫”用在茗饮技艺上,显得更为贴切、生动。

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血脉相连。漳州是台胞的主要祖居地,现台湾人祖籍为漳浦的有200多万人。漳台两地人同祖,茶同根,亲情、茶缘特别深厚。祖籍漳州的台湾史学家连横(1878—1936)在《雅堂先生文集》中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三、从器物与人文的视角研究功夫茶

出土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作为历史的产物,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闽南,特别是漳州、漳浦,有关功夫茶的遗物、遗迹,形象生动地演绎着功夫茶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功夫茶源头与漳浦的关系。

1.古紫砂壶展出引起轰动

2007年金秋,漳浦举办天福茶学院创校典礼暨国际茶壶节,这次展出250 多件珍贵的明清紫砂壶,以墓葬出土的为主,90%为漳浦县博物馆藏品,其余为当地民间藏品。2008年5月,漳浦出土的部分明代紫砂壶在首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会上展出。2009年12月,“闽南功夫茶俗与紫砂壶展”在杭州市中国茶叶博物馆内举行,展出漳浦功夫茶器具112 件。1990年亚运会期间,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国文物精华展,在200 件参展文物中,就有1 件漳浦出土的紫砂壶;1998年7月,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出土紫砂壶鉴赏会,从全国选调11 件出土紫砂壶中,就有5 件来自漳浦,占45.5%,足见漳浦紫砂茶具的考古发现在紫砂陶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

2.漳浦收藏的古紫砂壶数量为全国县级之最

3.漳浦出土的时大彬壶轰动国内外

1987年7月,漳浦从明万历间户、工二部侍郎(后追赠为尚书)卢维祯墓中出土“时大彬制”款复鼎足式紫砂圆壶等文物。这件紫砂壶轰动了国内外古陶瓷界,特别是耿宝昌、梁白泉、汪庆正、张浦生等著名文物鉴定专家都先后给予高度评价,该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著名的博物馆学家、紫砂陶史家、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长宋伯胤考证:“时大彬约生于明嘉靖初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谢世,而卢维祯于万历二十年前购得此壶时,时大彬尚在世,极可能正是时氏创作的高峰时期。目前,全国各地出土的有报道的时大彬制壶数件,相比之下,漳浦卢氏墓出土的入葬年代最早,墓葬资料最完整,墓主的身份也最高,故最可信。”此外,这件时大彬制的圆壶,出土时壶中还装满了茶叶,已初步具备泡功夫茶的功能。

4.清初全套功夫茶茶具在漳浦出土

1990年7月,漳浦县文物工作者又在赤岭乡清理一座墓碑刻“皇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墓葬,出土了“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款紫砂壶1件,墨彩人物山水白釉瓷盘1 件,底部有“若琛珍藏”印章款的青花杯4 只,白釉墨彩人物山水茶盘1个,椭圆形锡茶叶罐1个(图1)。罐中装满茶叶,且有写着“素心”两字的小宣纸一方,应系茶叶的品名。

图1 漳浦县出土的功夫茶茶具

这件紫砂壶胎色栗红,质致密,表面布满梨皮状小点,素洁无饰,壶作扁圆形,直口,腹中鼓,流已半残,属小型壶。墓主蓝国威,为康熙六十年(1721)贡生,以叔父、福建陆路提督、漳浦人蓝理之力,授三等轻骑都尉。茶壶的制作年代为“丙午”,推算应是康熙五年(1666),推测系墓主在京任职或回乡期间途中获赠及购得。此壶出土,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同样轰动了国内外的古陶瓷界。出土的清初全套闽南功夫茶茶具,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落伍,体现了当时闽南功夫茶俗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俞蛟用文字记述潮州功夫茶,而漳浦则是用实物记载着闽南功夫茶。两相比较,闽南功夫茶比潮州功夫茶至少早了约40年,比彭光斗《闽琐记》中记述在漳浦邻近喝到的功夫茶,也早了8年以上。

5.漳州谱写出动人心弦的茗曲茶歌

明清时期漳浦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在明代有进士205名,其中万历八年、十一年两榜各有7名漳浦人同科中进士,万历间有林士章、朱天球、卢维祯3 人同朝任尚书。清康熙三十七年县令陈汝咸重修的《漳浦县志》记载,从清顺治到康熙50 余年间,漳浦籍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不下四五百人”。清康雍乾年间漳浦就出了蔡新、黄性震、蓝理、蓝廷珍、蓝元枚、杨世茂、许良彬等7名一品官员。

在明清时代,宜兴等地的紫砂壶成批被上述文武官员带入漳州、漳浦,后来这些紫砂壶与漳州茶僧、茶商、茶技师从武夷山运回的乌龙茶一见钟情,加上江西景德镇精制的小茶杯,三者相得益彰,漳州、漳浦人为之如醉如痴。正是鼎盛的文化风气,优越的农耕环境,以及大批官吏的出现,推动了闽南饮茶风尚的形成。于是,功夫茶应运而生,高冲低斟,慢啜细饮,谱写出动人心弦的茗曲茶歌。

四、从平民百姓的视角研究功夫茶

一种文化形态的传承,最有生命力的方式就是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自觉而普遍的行为,并形成群体共同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归宿。闽南功夫茶雅俗共赏,有益身心健康,让人们热衷其带来的生活乐趣,那是将寻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生活智慧。闽南功夫茶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具有其集体性、亲和性、草根性、独特性、传承性、包容性等鲜明特色。

1.闽南功夫茶习俗的集体性

闽南功夫茶是数百年来散茶沏饮艺术的总结升华,群体智慧的结晶,一种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闽南功夫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然而可繁可简,操作随人喜好有变化,融入千万寻常百姓家。既有客来沏茶的风俗,又有日常居家品饮的习惯,将功夫茶泡法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借一把茶壶,在沏泡与品饮功夫茶的过程中,诠释着中国人独特的处世哲学。

2.闽南功夫茶习俗的亲和性

寻常闽南人的生活,从一壶茶开始,在一壶茶里结束。氤氲在热气腾腾、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的茶汤里,人们会感到生活踏实、有序。家家户户有专门的泡茶桌、茶壶(现代也有盖碗)、小杯、茶盘,日常的功夫茶品饮活动,维系着家庭的和睦,也润滑着社会关系。在喝茶的氛围里,很多事情变得轻松、简约,人们在施与受的自然礼仪中,悄然进行着自我的精神塑造。

3.闽南功夫茶习俗的草根性

一把茶壶,扎根漳州、漳浦数百年,把来自八闽大地灵山秀水的乌龙茶,沏泡成有滋有味的功夫茶。上到达官显贵,下至布衣平民,无壶不茶、无茶不欢,不可一日无此君。它可以是匠师精工细制的大彬紫砂、鸣远壶,亦可以是批量仿制的孟臣罐,还可以是寻常趁手的瓷壶、盖碗。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晨昏交替、斗转星移,烧水、烫壶,一把乌黑油润的乌龙茶,一阵沁人心脾的熟火香,一种别有情趣的啜饮法,让茶,在闽南实实在在地成为粮食的一种,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叫做“茶米”。

4.闽南功夫茶习俗的独特性

一把紫砂壶,日日相伴泡茶,成为不少人平生最珍爱的物件。他们揣着这个茶壶,不离不弃,至死也想要带到墓中,便成了闽南独特的壶葬文化。明朝大官的墓中有紫砂壶,清代入葬的平民百姓墓中也有紫砂壶,可见漳浦人对紫砂壶泡茶的热爱与普及的程度。

漳浦县博物馆原馆长王文径撰文《闽南茶俗和紫砂壶》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在大南坂农场劳动,常常开山造田。工地上每天都有小圆壶出土,有时一天就能拾回多件,曾经在一个康熙年间湖南布政使黄性震置的义冢上挖柑橘穴,一口1 m深、1 m宽的开挖穴内,就有上中下3层墓。同一穴里拾到2件小壶,我用树枝勾起来看一眼,然后抛到水沟里。其中笔者的兄长60年代在开山造田时曾拾到几件紫砂壶,带了2 件给家父泡茶,80年代初家父去世了,下葬时也让他带走了其中的1把。”这些记述,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真实独特的壶葬文化习俗。

5.闽南功夫茶习俗的传承性

功夫茶饮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它植根于民间,有许多人家世代传承泡饮功夫茶,许多有关功夫茶的故事在民间传颂。闽南功夫茶习俗呈现群体传承的显著特征,漳州、漳浦各地十分普及,从清初以来一代代沿习至今,从未间断。

家住漳浦县大南坂镇田厝村的程艳斐,家里5代人热衷于功夫茶。她现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天福茶学院)茶文化讲师、一级茶艺技师,担任高校茶文化教师10年来,传承功夫茶技艺,带徒3 000 多人。知名台商、茶商李瑞河曾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国茶的世纪。”他的一壶功夫茶已在闽台间泡饮了80年。

五、结语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主席在许多重要场合常常用功夫茶招待贵宾,都一再谈到茶,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以茶谈交往,以茶谈文明,以茶谈友谊,以茶谈大道,主张品茶品味品人生,说出了茶文化的真缔。功夫茶的灵魂是和,可以和身心、和家庭、和社会、和两岸、和天下。愿魅力无穷的功夫茶走进校园,走进儿童、少年、青年,进一步走进千家万户,走遍神州大地,走遍全球各国,使人类更健康、社会更文明、世界更美好!

猜你喜欢
漳浦功夫茶乌龙茶
漳浦剪纸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乌龙茶供应链模式的选择机制
自制蜜桃柠檬乌龙茶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工夫茶”与“功夫茶”不是一回事
茶杯里的禅道
茶杯里的禅道
功夫茶
乌龙茶可缓解脂肪肝
爱,是一曲温暖和弦——记漳浦地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