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

2020-09-17 09:02蔡红兵席阳红成洲边磊杨朝林彭章颜麟丰罗学平钟晓雪
中国茶叶 2020年9期
关键词:尺蠖化学农药鲜叶

蔡红兵,席阳红,成洲,边磊,杨朝林,彭章,颜麟丰,罗学平,钟晓雪

1.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宜宾644000;2.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宜宾644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08

四川省宜宾市的茶园害虫以茶小绿叶蝉和灰茶尺蠖为主,部分茶园分布有螨类、蓟马和绿盲蝽,当下宜宾市茶园害虫的防治措施依然以化学农药为主,且施药次数频繁,效率低下,时有农残超标的问题发生,对茶叶的产量,特别是质量安全造成影响。2019年,在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邱场村川茶集团基地茶园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专家团队的绿色防治技术,开展了茶园害虫绿色防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地点与茶园

试验地点位于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邱场村川茶集团基地茶园,面积30 hm2,品种均为福选9号,茶树树龄3年。

2.虫害防控试验方案

将茶园划分出3 个试验区:绿色防控区、常规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绿色防控区面积约4 hm2,常规防治区面积约2 hm2,空白对照区的面积约0.15 hm2。3 个试验区间隔至少200 m,3 个试验区域内除了虫害防治方法外,其他种植、管理模式均一致。

绿色防控区集成了多项绿色防控技术,主要采用天敌友好型杀虫灯、色板和灰茶尺蠖引诱剂对主要害虫进行预防。天敌友好型LED 杀虫灯每0.67 hm2安装1 台,诱虫光源距茶蓬40 cm;开园前15 d调试完毕后开启,11月初关闭[1]。灰茶尺蠖引诱剂春茶开园后1 个月安装,约每公顷安装60个,诱捕器悬挂高度距茶蓬20 cm,每2个月更换一次性信息素诱芯[2-3]。天敌友好型色板春茶修剪后挂板,1 个月后摘除,约每公顷安装300 块[4]。喷施虫螨腈防治茶棍蓟马。

常规防治区采用宜宾市常用的虫害防治技术,对主要害虫使用生物源或化学农药防治。化学农药选择呋虫胺、虫酰肼、丁醚脲、虫螨腈和矿物油,使用短稳杆菌防治灰茶尺蠖。小绿叶蝉防治选择印楝素或者30%茶皂素,化学农药选择茚虫威、虫螨腈和联苯菊酯。叶蝉的防治阈值为每百叶叶蝉数量大于15头,尺蠖的防治阈值为每公顷尺蠖数量大于150头[5],各项措施的使用时机和方式依据本地习惯。空白防治区对害虫不进行防治。各试验区域的防控技术具体如表1。

表1 各试验区域的防控技术

3.虫口调查

定期调查试验区2 种主要害虫的种群密度。每个试验区标定4个虫口调查点,每周调查1次茶小绿叶蝉和灰茶尺蠖的种群数量。

叶蝉采用检叶数虫法,即在标记点附近取样,每周调查1 次,随机选择芽下第二叶,无芽时查看上季留下的叶片,每样点查看100 片叶以上,查看时应轻轻翻转叶片,检查叶片反面的成虫和若虫数,调查动作要轻、快,记录调查结果。晴天在早晨露水未干前调查,阴雨天则全天都可进行。

尺蠖种群采用幼虫调查法,即每周调查1次,每隔5~7 行查看1 行,边走边看,记录发虫中心数,通过随机抽查4个发虫中心1 m2内虫数及虫龄[5]。

定期调查3 个试验区的鲜叶产量和农残水平。每个试验区随机标定200 株茶树,每次采摘鲜叶由同1人同1天按照同一标准采摘,其中1月31日、2月11日和2月21日采摘单芽,其余时期采摘一芽二叶,采摘结束后测定鲜叶的平均产量。将3个区域采摘的鲜叶各取1 kg,烘干至含水量≤7%,分别密封至铝箔袋内,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进行农残检测。

4.经济效益评估

经济效益的评估包括茶园单位面积鲜叶产量、鲜叶价格以及防治成本,具体计算公式为:

茶园经济效益=鲜叶产量×鲜叶价格-防治成本。

其中,鲜叶价格单芽为200 元/kg,一芽二叶受采摘日期影响,价格为20~44元/kg。

二、结果与分析

1.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绿色防控区、常规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茶小绿叶蝉数量变化趋势如图1。

图1 各试验区内茶小绿叶蝉数量变化趋势

试验基地茶园里茶小绿叶蝉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上旬。暴发期内(5月28日—6月18日)绿色防控区叶蝉虫口数量低于常规防治区,说明绿色防控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优于常规防治,叶蝉暴发之前使用天敌友好型色板可以有效降低高峰期时茶园叶蝉的虫口数量。常规防治区于6月10日喷施化学农药后,茶小绿叶蝉虫口数量开始降低。绿色防控区未使用农药,虫口数量始终低于常规防治区,且虫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也开始下降,说明绿色防控技术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3个试验区内灰茶尺蠖全年发生均较轻,未发现幼虫危害中心。

2.茶叶农药残留检测

各试验区茶叶样品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进行包括DDT、八氯二丙醚、三氯杀螨砜、硫丹、噻嗪酮、虫螨腈、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氰戊菊酯(RS+SR、RR+SS)、哒螨灵、毒死蜱、乐果、水胺硫磷、甲胺磷、三唑磷、吡虫啉、啶虫脒、茚虫威、虫酰肼、丁醚脲、呋虫胺等25 项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如表2。绿色防控区的茶叶鲜叶未检出农药残留,常规防治区7月24日和9月10日的茶叶样品均检出虫螨腈,空白对照区3月27日的样品中有吡虫啉检出,但检出量均远低于欧盟标准,说明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可有效降低茶叶的农药残留水平。

3.试验区经济收益对比

(1)鲜叶产量对比

3个试验区中绿色防控区的鲜叶产量最高,常规防控区次之,空白对照区最低(图2),其每公顷茶园单芽产量分别为101.2 kg、97.4 kg、90.1 kg,一芽二叶产量分别为4 659.1 kg、4 050.6 kg、2 970.3 kg。可见绿色防控技术在有效控制害虫的基础上,还能提升茶叶的产量。

图2 各试验区鲜叶产量对比

(2)防控成本和经济效益

各试验区的防控费用如表3,其中绿色防控区防控成本为7 032 元/hm2,常规防控区为4 000元/hm2。

经济效益计算结果(表4)显示,绿色防控区净收入比常规防治区增加了约11.2%。

表3 各试验区害虫防控费用

表4 各试验区经济效益 元/hm2

三、小结与讨论

化学农药减施是当前世界的共识,但更加重要的是农药的合理选择和科学施用。农药在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和茶汤冲泡过程中的转移规律,是农药合理选用和使用的前提。推行茶园绿色防控技术,选择高效的低水溶性农药替代以往茶园中常用的新烟碱类农药可以减少农残[6-8]。

非化学农药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倡防早防小,保护天敌。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基础上,在茶园采用天敌友好型的害虫防控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植保措施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维护茶园的生态健康和自我防御能力,增加茶叶产量。随着现代农业植保技术的发展,基于环境友好,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天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天敌友好型以及高效精准性诱剂技术是茶园害虫防治策略的必然趋势。

在试验期间,空白对照区采摘的鲜叶中检出吡虫啉,其原因是由于距离该区域较近的地块种有蔬菜,且农民经常使用吡虫啉防治蔬菜害虫,导致空白对照区的茶树受到影响,间接的降低了该区域内叶蝉的数量。因此,茶园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强有力的监管,避免外来因素引起的风险。

本试验显示茶园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的控制主要害虫,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对推动宜宾茶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值得在我国其他茶区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尺蠖化学农药鲜叶
茶鲜叶嫩梢捏切组合式采摘器设计与试验
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
日本计划到2050年将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半
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
茶园害虫“双胞胎”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识别
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实现使用量零增长 省植保站组员参加国家』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关键技术
茶鲜叶反射光谱和色差特性及其应用初探
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为尺蠖寻求庇护
统计局:2013年11月我国化学农药产量同比增长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