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服务管理经验及其相关启示

2020-09-22 08:43付宏金学慧西桂权
科技智囊 2020年1期
关键词:启示

付宏 金学慧 西桂权

摘  要: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梳理了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发展历程。其次通过系统分析与归纳分析,总结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相关服务管理经验,具体包括政学协同、产城融合及专业公司运营等。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促进北京未来科学城服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服务管理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Service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Eindhoven

High Tech Park in the Netherlands and Its Enlightenment

Fu Hong1,2  Jin Xuehui1,2  Xi Guiquan1,2

(1.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Beijing,100044;

2.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c Decision Consulting Center,Beijing,100089)

Abstract:Firstly,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indhoven high tech park in the Netherlands. Secondly,summarizes the relevant service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Eindhoven high tech park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induction and analysis,including the experience in three aspects of political science coordination,industry city integr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mpany operation. Thirdly,puts forward relevant enlightenment for promoting the service management of Beijing Future Science City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Key Words:Eindhoven High Tech Park; Service Managemen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作为“产城融合”的最佳范例,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占地103公顷,吸引了来自全球85个国家的15000余名高科技人才,平均每天产生4项专利,专利密度位居世界第一[1]。埃因霍温以其开放创新生态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了包含40多家中国企业在内的160余家高科技企业。2018年9月深圳市政府专门赴埃因霍温考察和投资洽谈,同年12月,“江苏启迪荷兰创新中心”在埃因霍温高科技园挂牌[2]。该园区与未来科学城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可为北京未来科学城开放创新生态的构建提供借鉴。

一、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一)“产城融合”开启了埃因霍温现代工业城市的进程

19世纪初,埃因霍温产业活动主要局限在烟草、纺织品制造,发展缓慢。1891年“飞利浦电灯制造公司”诞生于交通便捷的埃因霍温城区,此后又组建了“飞利浦研究实验室”,走上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19世纪末飞利浦公司不断壮大,人员规模已经发展到1000余人,成為荷兰境内规模最大的企业。随着飞利浦公司的发展壮大,埃因霍温政府适时推行的“大埃因霍温”城市联盟,为承载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也推动埃因霍温迈向现代工业城市的行列。“产”与“城”的共同发展,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诞生奠定了前期基础。

(二)政产学研结合促进了埃因霍温的复兴与发展

20世纪埃因霍温在危机和波折中实现转型。二战后,飞利浦等大企业开始产业转型与扩张。为了解决分散性问题,1998年飞利浦高科技园区成立,其主要目的是营造开放的创新氛围、实现知识的高度集中;与此同时,埃因霍温科技大学、方堤斯大学及邻近的蒂尔堡大学等高校普遍侧重应用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培育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20世纪90年代受全球化冲击,超过1/3的埃因霍温人失业,为了扭转颓局,埃因霍温开创了“三螺旋”拯救模式,即将当地创新要素缔结成互助生态系统。企业、政府、高校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使埃因霍温平稳度过了危机并快速恢复了元气,这为其日后跻身科技创新大城奠定了基础。

(三)开放创新使埃因霍温由工业城市转型为国际创新中心

2003年“飞利浦高科技园区”更名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拆掉篱笆墙,原本封闭而神秘的研发专区向不同类型企业的开放,最终形成了综合性的高科技园区。2012年飞利浦将其非核心业务——埃因霍温科技园区出售给专业运营商Chalet Group,园区新旧整合、开放创新,“开放与创新”被认为是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截至目前,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形成了一个由跨国公司、大企业、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研究机构和服务型企业组成的开放创新生态系统。

二、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服务管理经验

(一)政产学协同:促进“衰败之城”转型

1.政府主导,优化营商环境

20世纪90年代,埃因霍温大量工人失业,城市经济衰退。在荷兰政府提供的额外公共基金及埃因霍温地方政府推出的系列举措的支持下(见表1),营商环境得以优化、颓势得以扭转,社会经济迅速复苏,由此也促进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自2012年Chalet Group集团接盘之后,园区也在专业化开发运营商的推动下,步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

2.高校与园区互动,形成创新的“产学”合力

附近欧洲顶尖研发性大学埃因霍温科技大学(TU/E)与园区积极互动,推动了人才的交流,形成了创新的合力。例如,TU/E硕士教学计划规定,在园区企业实习和做毕业设计可获得45~60学分(总学分为120学分),而TU/E许多硕士导师在园区的企业和机构担任兼职和顾问的角色,也便于硕士生获得在园区的实践的机会。又如,园区运营方一年举办500多场次各种类型的活动,涵盖技术、商业、社交等,促进了TU/E师生与园区技术人员建立链接。双方相辅相成,推动了人才的交流,形成了创新的“产学”合力,也促进了科研成果的高效率转化。

3.企业集聚,形成面向健康、能源与智能环境等应用领域的创新高地

飞利浦公司的业务基础为该园区奠定了聚焦健康、能源与智能环境等应用领域的基础。从1998年飞利浦高科技园区的成立到2002年更名再到2012年园区引入专业运营公司,逐渐形成以高科技材料、食品与技术、汽车、生命科学与健康、设计等5大重点产业为依托的创新高地。不仅吸引了IBM、英特尔、ABB等全球顶尖高科技企业,还有约40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中资企业在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成立了分公司或研发中心[3]。部分企业集聚大事记见表2。

(二)产城融合:营造园区开放创新生态

1.设计与运营融合,营造园区开放创新的交流环境

“开放式创新”和“创造交流的空间”理念被完美融合到园区的设计和园区运营中。如,通过连廊将园区内不同大楼的企业连接,在公共场地预留更多活动空间,促使园区内的科技人员、企业家形成一个交流活跃的网络,激发创意。又如,在“交流街”(一个400米的建筑)里涵盖了包括八个不同主题的餐厅、会议中心、商铺服务、健身中心,最大限度将人群集中于此,以促进联系、交流、知识共享与合作。

2.科研与商务互补,提高园区开放创新的服务品质

为满足高智人群全方位的需求,在原有产业园区特性的基础上深度整合园区的社区功能。例如,园区主张资源共享,开放共享研发机构,为企业提供多功能实验室,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研发设备共享服务,以促进企业之间合作创新。此外,还不断完善国际服务体系:开设面向0~4岁儿童的多语种育儿中心和幼儿园,提供设施完备的商业、娱乐场所和多国美食餐厅等,为园区顶尖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3.科技与文化协同,构建园区开放创新的内生驱动力

埃因霍温通过文化创新对老旧工业区域进行改造,促进科技文化协同发展,以构建园区开放创新的内生驱动力。例如,启动“中心城区再发展、飞利浦老旧厂房再利用空间战略”:将飞利浦灯泡厂厂房改造成为埃因霍温设计科学院和飞利浦设计院的大本营;将紧靠市中心老工业区域方圆27公顷的区域进行改造升级,开发为居民住宅区、办公用地以及文化和娱乐设施;将埃因霍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钟楼进行修复,用于文化演艺场所;将创立于1922年的飞利浦实验室修葺一新,成为园区新的文化名片。此外,园区充满电子元器件元素的商场幕墙、富有未来科技感的中心广场、飞碟造型的埃因霍温会议中心等无不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为园区提供了开放创新的内生驱动力。

(三)专业公司运营:打造世界高科技园区服务的样板间

自2012年Chalet Group接管以来,园区因专业化的运营管理而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提出了“交流行动化、想法成果化、专利产品化、产品商业化、投资利润化、合作共赢化”的服务理念,提供包含开放工作空间与专用办公室和实验室相结合的场地租赁、风险投资对接、专利代理支持、营销推广等全流程专业服务;其次,搭建了专门的管理服务网站,并发布了园区发展规划关键绩效指标KPI用以评估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例如,在指標中设置了到2030年园区企业化石燃料的使用量降低50%这一指标,以期构建世界高科技园区的标杆[4];最后,拟定详细的园区入驻企业服务指导手册,明确了园区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成熟的商务生态系统,促进与全球优秀企业和人才的互通,提出了入驻园区企业的严格要求——为园区发展做出贡献,并分解细化了相应的考核指标。

三、对北京未来科学城服务管理的启示

埃因霍温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方式对建设未来科学城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可学习借鉴其服务管理机制和经验做法,继续在“搞活”上下功夫,促进未来科学城建设发展。

(一)发挥政府服务作用,促进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发展成为“全球最智慧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借鉴其经验,在推进北京未来科学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精简优化入驻企业、研究机构登记准入、办证制照、人才引进、创新成果落地等手续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依托北京未来科技城发展集团,实现园区运营管理的企业化、专业化。鼓励园区企业和研究机构打通“围墙”,建设开放式的办公空间和便利的服务设施,打造成熟的商务生态系统。建设“开放式创新”和“创造交流空间”,并将建筑融入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出研发人员一起工作的开放氛围。建设国际一流的高品质商务、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为科学城营造“类海外”环境。

(二)发挥央企龙头带动效应,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埃因霍温园区有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创新集聚效应。未来科学城集聚了国家电网、中国商飞等14家央企下属的95家研究院和多家公司的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央企研究院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积极吸引中小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中小创新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高校”的创新生态。央企与高校围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环节,以共建联合实验室、协作创新平台等方式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央企聚集国际人才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建设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载体,引进国际知名中介服务机构,搭建研发服务、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学术交流等各类服务平台,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营造开放环境,促进创新资源共享

未来科学城要注重营造开放的环境,打开院墙搞创新。鼓励央企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向国内外开放部分已建的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平台、实验室等,集聚高端要素。央企研究院应充分利用自身行业龙头优势,与科学城内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联合开展研发活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研发设备的共享服务等,促进企业之间合作创新。打通科学城内及周边科研教育机构与产业之间的合作渠道。推动实现校企共同研究、委托研究等,共享科研设备,互相开放图书馆,互派交流科研工作者,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带动科学城的学术交流。建立高层次人才交流共享机制,加强校企之间、产学研之间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共享,疏通人才流动渠道,最大化发挥人才优势,推动未来科学城科技创新潜力提升。

四、结语

北京未来科学城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之一,与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后者的相关服务管理经验对前者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与参考价值[5]。如何发挥政府服务作用以促进产城融合,如何发挥央企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以打造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如何营造开放创新环境以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是北京未来科学城聚焦“搞活”的关键所在。作为关键创新小国之一的荷兰,其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相关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他关键创新型国家的科学城与科学园区(如瑞典西斯塔科学城、法国格勒诺布尔科技园区、德国慕尼黑科学园)的相关服务管理经验,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TURNING TECHNOLOGY INTO BUSINESS——The smartest square km in Europe![EB\OL],[2019-11-23].https://www.hightechcampus.com/.

[2]江苏启迪在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设立创新中心[EB\OL],[2019-11-2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356917177558183&wfr=spider&for=pc.

[3] The hotspot for high tech startups[EB\OL],[2019-11-23]. https://www.hightechcampus.com/startup-ecosystem.

[4]High Tech Plaza[EB\OL],[2019-11-23].https://www.hightechcampus.com/office-space/hightechplaza.

[5] 蔡奇在未來科学城调研:努力建设全球一流的技术创新高地[EB\0L],[2019-11-23],http://news.sina.com.cn/c/2019-11-03/doc-iicezuev6785897.shtml.

本文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改革与发展培育类经费项目“面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智库体系研究”(项目编号:PY2020ZK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付 宏,男,1976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情报与科技战略;金学慧,女,1980年生,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情报与科技政策;西桂权(通讯作者),男,1980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