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创译世界文学性
——以曹文轩《青铜葵花》英译为例

2020-10-11 07:23
关键词:文学性曹文轩葵花

陈 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创译,可理解为译者对原文进行创作性重写、创意性重构等,以实现其翻译目的。陈琳(2016)曾指出,创译是“译者出于表意性书写目的,对原文进行跨语言的编辑、重组等,以实现目标话语的表达性与目的性过程”[1]85。曹文轩儿童文学《青铜葵花》童谣通过译者创译,充分展现了中国儿童故事,中华民族文化,达成陌生化翻译审美效果。探讨《青铜葵花》童谣创译世界文学性生成过程,分析译者创译的意义和有关实践,译者通过童谣创译,进一步认识童谣译文的世界文学性,为更多的中国童谣走向世界提供启示。

一 曹文轩《青铜葵花》及其童谣

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中国首位获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曾推出小说《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等。2017 年3 月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曹文轩关怀少年儿童的人性、人情、尊严与理想,注重其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青铜葵花》是其代表作之一。

曹文轩《青铜葵花》是2005 年4 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讲述乡村男孩青铜与城市女孩葵花的故事。《青铜葵花》曾获台湾年度长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优秀儿童文学奖。其英文版(Bronzen and Sunflower)由汪海岚(Helen Wang)翻译,2015 年由英国伦敦沃克出版社(Walker Books)出版。

中国的童谣主要强调格律和韵脚,是诗歌形态的儿童文学故事,通常以口头方式传唱或朗诵。童谣一般都读起来朗朗上口,既通俗易懂又有趣,特别受儿童喜欢。取材贴近生活,源于自然,内容浅显易懂,思想比较单纯,在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或生活情趣。童谣富于情感和趣味性,篇幅大多比较简短,结构平整划一,容易学习和传唱。在现代科技新形势下,能与游戏、动漫等过程相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国际语言传播与世界文学交流。《青铜葵花》中的童谣内容具备合辙押韵、节奏明快、易学易唱、语言活泼的特点。汪海岚对其中的童谣英译文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创译,促进其世界文学性接受。正如戴维·达姆罗什所说:“优秀的翻译,不是不可调和的源视野的丧失,而是增强了读者与译本之间自然和谐、创造性的交流。”[2]292

二 汪海岚童谣创译实践

《青铜葵花》的译者汪海岚(Helen Wang),纸托邦网站的编辑、发稿人,同时也是英国中国小说俱乐部(China Fiction Book Club UK)推特平台的主持人之一。《青铜葵花》英文版(Bronze and Sunflower)成为中国第一本成功输出英美的儿童文学作品。《青铜葵花》中有不少童谣,汪海岚对《青铜葵花》童谣作了创译实践,概括来讲,其创译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认同”。

(一)文化身份认同

王宁(2002)定义“文化身份”为“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物征”[3]4;勒斯蒂格(Lustig)和凯斯特(Koester)则认为其是指“个体对某种特定文化或民族的归属感,是自我认同的关键”[4]137。译者有多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对两种语言和文化游刃有余,了解中国,精通中文,翻译时能充分考虑外国读者的文化和语言习惯,用西方读者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这是葵花向大河那边的女孩们学得的这首歌。对比原文译文,发现“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没译出。童谣英译所面临的目标群读者是儿童,这决定翻译中所运用的语言水平。译者了解儿童的心理及语言认知水平,儿童不在意内容,所以而用韵律和节奏“The rice cakes smell sweet”“The leaves smell so sweet”,激发儿童情绪给予审美愉悦,很好地呈现和表达中国文化,适合以口头方式传唱,促进语言传播。

例2:

例2 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姑嫂两个女子一起梳头,相互争胜,想要看谁梳的头更好。结果姑娘梳的头发是盘龙髻,而嫂嫂梳的头发是羊兰头。两人谁梳头发更好一些呢?译文语言质朴,内容生活化,非常接地气,因此流传很广。作者向年轻读者传递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南山脚下一缸油,姑嫂两个赌梳头”被省译。“姑娘”“嫂嫂”音译为“meimei”和“jiejie”,指出两者人际关系。小说中“奶奶”也翻译为Nainai 。“盘龙髻”“羊兰头”指妇女盘绕卷曲的发髻,译者用“And now you look like a lady!”(“像个淑女”!)和“And now you look like a baby!”(“像个婴儿”)”说明“盘龙髻”“羊兰头”发型代表的年龄段,兼具押韵效果。译文还原原文特质,语言地道、优美、传神,富有童趣。此童谣英译强调格律和韵脚,通俗易懂又有趣,特别受儿童喜欢。

(二)性别差异认同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随着文明的发展演变,呈现出林林总总的局面。语言性别差异是男女两性在获得和使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译者作为女性,试图建构代表女性特点的女性语言,用女性语言来描述自己内心世界,言说女性的独特性。

例3:

汪海岚说,过去充当故事妈妈的经历给了她童书翻译的“预演”,她本能地知道孩子的阅读兴趣,掌握他们的阅读节奏,知道什么样的句子和故事是孩子喜欢的,什么样的节奏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7]翻译时,译者拆分句子,如例3 中译者将“四月蔷薇养蚕忙”分为“When roses bloom in the spring. And the silkworm season begins.”(“当玫瑰在春天绽放,蚕期开始了”),将“抹把眼泪捋把桑”分为“And they strip the branches bare. In tears,in tears”。“In tears,in tears”(“流泪,流泪”)与“In pairs,in pairs”(“成对,成对”),“The women go out to pick mulberry leaves”和“Their baskets hang from the mulberry trees”形成对仗押韵,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生活情趣。中国特有称谓“姑嫂”仅译为“女人们”。译者理解作者的细微情感,通过精确选用词语,有效再现原文的情感风格。

(三)陌生效果认同

译者通过“对源语文本中异质成分的发现并在目的语文本中的保留,以及目的语文本中其它的标新立异的语言表达”[8]17,以原文为基点,充分尊重原作的风格,产生陌生化翻译效果。译者在领悟原作之意、保留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性基础上,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接受性,切实走“进”目标语读者。

例4:

汉语童谣注重句子平等,力求整洁,使用如平行、对偶和重复等手法。然而,英语强调句子简单直截了当。译者遵循目标语言的语言特征并适当地创译拆分句子,达到句子结构的完备性。例4 中“树头挂网枉求虾,泥里无金空拨沙”被英译为“Fishing for prawns in trees? Oh,put away your net! Looking for gold in mud? There’s only sand as yet!”(在树上钓对虾?哦,收起你的网!在泥浆中寻找黄金?只有沙子。)汪海岚倡导中国儿童文学,考虑儿童阅读接受度,在翻译“狗橘”和“牡丹”时直接取“橘”意将其翻译成“orange”,“牡丹”被译者直译为“peony”,保持阅读流畅度。同时“put away your net! ”与“There’s only sand as yet!”,“Oranges grow on the black locust tree”和“Oh,when will we see the pe-o-ny? ”读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激发幼儿传唱的积极性和热情。

当然,译者的创译还体现在其对译作加了注释,来帮助读者了解原作。“ Historical Note”:“ Bronze and Sunflower is set in rural China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at the tim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whe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cities was very tense.The Chinese authorities sent huge numbers of professional people(known as“ cadres”)from the cities to labour camps (known as“ cadre schools”) in remote rural areas.”即“《青铜葵花》故事发生在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的中国农村,当时的城市政治形势非常紧张。中国当局把大量的专业人员(称为‘干部’)从城市送到偏远农村的劳改营(称为‘干部学校’)”。

三 童谣创译认同与世界文学性接受

《青铜葵花》中的童谣有着“能被全球的孩子所认同和理解的情感内核、道义内核和美学内核”[9]。原作汲取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悲剧精神,作品超越儿童生活题材。安徒生奖的颁奖词曾指出:“曹文轩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关于悲伤和痛苦的童年生活,树立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儿童读者的广泛的喜爱 。”[10]66

在戴维·达姆罗什看来,“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是从翻译中获益的书写结果,是对遥远的时空世界进行超然解读的阅读方式,而不是一套经典文本”。它是“源文化的异域性和东道文化的本土性、时代性有机融合的结晶,这种融合的机制是创译”[1]85。王泉根(2010)以为,儿童文学是“最能沟通人类共同的文化理想与利益诉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学”[11]40。《青铜葵花》为“中国第一本成功输出英美的儿童文学作品”[8]17。 汪海岚《青铜葵花》英译颇受英语世界读者的好评,这离不开译者本人的努力。因为她热爱中国文学,了解中国文化,深谙中西方文化差异,具备比较高的文学素养和中英语言表达能力。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汪海岚推广中国儿童文学,在Chinese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网站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儿童文学和童谣。《青铜葵花》英译本出版机构沃克公司专门出版儿童文学作品,并针对美国图书市场专门成立了姐妹公司烛芯出版社[12]89。权威出版机构对《青铜葵花》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发挥着重要作用,《青铜葵花》在海外的影响力有目共睹。[13]《青铜葵花》在海外引发广泛关注,汪海岚的创译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世界文学性接受度。

四 结 语

《青铜葵花》高度赞扬以善为美的精神追求,生动展现人性的和谐之美。其童谣以缓和的文笔描述,让读者感受坚强与温馨。汪海岚通过创译对《青铜葵花》中的童谣进行创作性重写,诗学阐释原文,体现对文化身份、性别差异和陌生效果等认同,促成其英译文的世界文学性生成,进一步增加童谣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为中国童谣走向世界提供启示。而要进一步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及童谣“走出去”乃至真正走“进”英语世界,需要作者、译者、出版社等合力,多渠道、多方式将优秀的中国儿童文学及童谣作品推介出去,扩大作品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文学性曹文轩葵花
亲近厚实大地,疗愈澄澈童心
两袖清风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葵花王冠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葵花之门
葵花 外一首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葵花点穴手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