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齐齐哈尔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创建研究

2020-10-12 14:16董芳
理论观察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一带一路互联网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互联网+;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8 — 0161 — 03

引言

习总书记倡议提出的“一带一路”不仅解决了各国经济的经济动力问题,同时也对文化旅游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带来了各文明、各文化间的对话、交流和互鉴,为促进各文明、各文化间的人文交流构建了桥梁和纽带。“一带一路”为各国的文化旅游业带来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有效的传播途徑,拉动了文化旅游业的消费。同时也为各国的“文化旅游”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文化旅游赋予了新的内涵。

1.“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及与“一带一路”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将“文化旅游”普遍定义为:旅游者为满足某种文化需要或出于某种文化动机而到某文化旅游地景观进行文化体验和文化感受的旅游活动。当今世界旅游产业的根本驱动力正逐渐从资源、市场、资金驱动向科技、知识、创意驱动转型,旅游地对外交往的深化越来越呈现由浅层次接触向深层次互动融合的规律转化。因此,文化旅游的核心越来越集中在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互动交往需求和多重文化体验等方面。

笔者认为文化旅游就是通过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需求的发掘、整合、创造,以休闲性、娱乐性、体验性、学习性的产品形态,以创意、创新为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实现文化信息、文化情感、文化意义的传递、构建、互动、交往的文化体验活动和文化生产过程。“一带一路”为“文化旅游”提供了新动力和新平台。同时,“文化旅游”也丰富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意义和人文内涵。

2.齐齐哈尔开展国际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

齐齐哈尔始建于1125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厚远凝重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冰雪文化旅游资源和蓬勃发展的农村群众文化资源,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绿色食品之都和生态旅游胜地,拥有开展国际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

3.齐齐哈尔市开展国际文化旅游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3.1开展国际文化旅游的互联网平台建设滞后

齐齐哈尔市目前仅有一个由齐齐哈尔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创建的齐齐哈尔市旅游网。其中,除政务信息和活动专题两个板块跟进的较为及时外,其他板块信息明显滞后。网上界面一方面缺乏对旅游者消费行为数据的挖掘、分析,不利于相关旅游景点和企业的精准营销;另一方面缺乏对旅游景点和企业服务质量和旅游产品信誉的线上评价,因此无法实现对相关旅游景点和企业的及时监控与积极督促。完善的信息化旅游产业的监管体制尚待建立。此外,各个景区基本上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各景区间缺乏沟通与协调,信息资源尚未实现有效共享与整合。各景区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尚待建立与完善。互联网与旅游产业之间的无缝衔接远未实现。

3.2文化旅游景区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各文化旅游景区还无法实现免费 wifi 的全面覆盖,在二维码的虚拟导游系统、基于游客定位的电子语音导游系统等智能设备方面的建设尚待开展。

3.3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

齐齐哈尔的文化旅游景区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明显不足,尤其是特色地域文化。许多文化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的旅游初级阶段。

3.4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化产品质量与创新度不高

文化旅游基础薄弱,文化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尚需完善。许多文化旅游产品的包装和营销市场化水平不高,旅游相关产品模式单一,市场认可度低,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社会效应的文化旅游品牌。

4.“互联网+”视域下的齐齐哈尔市国际文化旅游创建策略

从2015 年 9 月 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实施“旅游+ 互联网”行动计划到 2020 年“利用互联网来实现旅游业与各个领域的全面融合”的观点提出,互联网逐渐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要动力。

4.1建立凸显自身特色文化的多语种多模态网络推介平台

如果齐齐哈尔开展国际文化旅游,互联网平台所面对的针对的开放群体和目标旅游者将不仅是国内游客,更多的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国际游客,因此建立英语、日语、韩语、俄语和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外文语种网络推介平台迫在眉睫。同时,推送形式应采用能调动旅游者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视频、图片、文字、音乐等相结合的符合境外旅游者旅游消费习惯和文化消费习惯的多模态形式。平台推送内容应以凸显自身特色文化为重点,文化特性的展示与挖掘应涵盖住宿、餐饮、娱乐、体验等方面,应做到分类详细、实用,内容全面、生动,链接畅通、高效。

4.2构建智能化、动态性与持续性相结合的网络系统与文化深度融合的

齐齐哈尔的旅游网络系统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旅游前、旅游中及旅游后的深度融合,实现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互利共赢。

(1)通过设立旅游导览板块,可以帮助旅游者在旅行前对旅游景区与目的地旅游文化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做好旅前准备,也有助于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旅游路线做合理规划。

(2)通过设立旅游通知板块,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中的App或者无线网上认证的弹出通知功能可以第一时间将旅游人流量、滞留时间及物理空间等相关情况通知给旅游者,做到对旅游者的旅游困难与困境实时解决。

(3)通过设立旅游导向板块,利用信息化监控所产生的大数据可以实时预报景区人流量和拥堵情况。

(4)通过设立旅游咨询和紧急求救板块,可以实时高效的解决旅游者的旅游疑问、服务投诉及紧急救助问题。

(5)通过建立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将旅游目的地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各方面资源与价格展示给游客,这既有助于实现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价格信息的透明化,也有助于多角度挖掘旅游者不同的消费角度和消费需求,有助于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个性化的线上线下服务体验,更有助于减少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旅游目的地线上特色产品商城的设立,也会在减少旅游者购买当地特产等携带不便的同时,增加了旅游消费的经济效益。

(6)通过建立基于兴趣和体验的旅游社交系统,旅游者可以利用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旅游购物攻略和美食体验等,从多媒体和自媒体方面帮助各旅游景区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5.“文化+”视域下的齐齐哈尔市国际文化旅游创建策略

“文化+”就是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底层架构和社会操作系统,融合各种创新发展元素,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高科技等手段,在产业层面上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现代高科技多元文化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借以拓宽文化产业的覆盖面和内涵深度,增加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在社会层面上,“文化+”也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中实现文化认同、社会认同、社会整合等方面发挥作用。

5.1以“文化+”作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文化旅游中的“文化+”就是“文创+”, 齐齐哈尔国际文化旅游应从体验性需求和创造性构建两个层面,从衣、食、住、行、游览、购物、娱乐、体验等方面,借助现代声光电、舞美技术和数字化虚拟技术,借助于原生态山水实景与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衍生出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直观性、体验性、互动性、教育性,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细分化、定制化、自主化等多种特征的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

5.2保持本色、发掘内涵、凸显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唯一性

凸显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唯一性是保持、保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验,也是保证齐齐哈尔市在沿线国家的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的主要指导原则。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文化内涵发掘是齐齐哈尔市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旅游合作的基础。齐齐哈尔拥有土生土长、异彩纷呈的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例如,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以其时而奔放、时而柔婉、即兴原创、歌舞融合的风格及其独特的艺术色彩和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被评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鄂温克族的传统舞蹈鲁日给勒、萨满舞,即兴填词的民歌表演扎恩达勒以及满族的古驿道“站人”文化等也都独具特色。各少数民族的骑马、射箭、摔跤、扳棍、颈力赛、棋弈等源于狩猎、采集生产的劳动竞技游戏也具有极高的娱乐性、观赏性和参与度。

5.3“静动结合、双态开发”,系统展现民俗文化多元性

在齐市各少数民族中,达斡尔族的黑灰节,蒙古族的敖包大会、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开斋节,锡伯族的西迁节等民族特色都很鲜明。以达斡尔族人的婚俗文化为例,其从信仰、性、道德等多个角度折射、反映出了这个民族古老的民族文化,展现出了达斡尔族既具理想主义又具浪漫主义的传统民族文化。只有让国内外旅游者徜徉在哈拉新村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置身于达斡尔族的“介”字形草房等拥有百余年的古朴民居民宿,身着“哈日米” (达斡尔族人夏季穿的单式长袍)等特色民族服饰,唱着悠扬的扎恩达勒、跳着欢快的“哈肯麦” ,体验着远古先人曾使用的“勒勒车”等劳动工具,亲手制作、品尝达斡尔族的奶皮、奶茶,朝鲜族的冷面、狗肉火锅等特色食品,才能深切地体验到各民族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各少数民族还有许多技艺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年画、刺绣、草编等工艺等。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可繁可简,趣味十足,参与度高、体验性强,有助于游客在体验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多元化魅力。

5.4发掘绿色观光和休闲养生相结合的生态文化旅游

以扎龙的文化旅游开发为例,可以把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鹤文化追根溯源地与中国传统意识形态领域的养生文化、福寿文化相结合,把珍贵鹤类禽类等物种的生长、繁育、迁徙等运用数字化3D技术带给游客以生动真实、身临其境的旅游感受。也可以从鹤类孵化繁育基地的开放、生物科技馆的建立等方面,通过实地参与、体验和认养活动,针对各国游客推广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充实文化旅游的知识性、体验性和教育性内涵。同时,还可以利用扎龙乡的哈拉乌苏温泉开展温泉养生文化游;利用飞鹤观光牧场、绿色观光农业园和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以及大片农作物的开花季等开展绿色观光和种植采摘相结合的生态文化游等。齐齐哈尔绿色无污染的人参、大鹅、马铃薯、小米、葵花籽、白酒等都可以从种植、采摘到制作成独具特色的东北美食供游客参与、体验、品尝,将传统饮食特征与现代的养生理念相结合,开发地域特色浓郁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与品牌。

5.5现代流行文化与乡村民间文化相结合的节庆文化旅游

通过开展国际博览会、国际间旅游组织年会、旅游节、音乐节、文化交流周、杂技节等形式,齐齐哈尔可以实现与沿线国家现代流行文化的交流。而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歌会、高跷大秧歌会等民间节庆文化游会推动各国旅游地间旅游客源互送、媒体宣传和国际交流等,促进沿线各国的文化旅游发展。同时注重与沿线国家文化交融性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

5.6缔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

文化旅游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品牌价值的竞争。品牌价值的要素不仅包括有形资产和服务,更体现在无形资产、质量和创新。可以说,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文化旅游品牌竞争,更是文化品牌创新的竞争。因此,结合齐齐哈尔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突出文化旅游的个性、独创性或特质,缔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文化+”和“互联网+”是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互为关联、互为促进、缺一不可的两种基本操作系统。“互联网+”为“文化+”提供了实现工具,“文化+”则为“互联网+”提供了灵感与内涵。也可以说,“互联网+”为文化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文化+”则为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驱动力。只有构建凸显自身特色文化的智能化、动态性与持续性相结合的多语种、多模态网络体系,以“文化+”作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缔造出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直观性、体验性、互动性、教育性,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细分化、定制化、自主化等多种特征的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才能提高齐齐哈尔市国际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董芳.齊齐哈尔市城乡文化一体化与涉外旅游发展的研究〔J〕.理论观察,2014,(10).

〔2〕张静.“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特色小镇创新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8,(09).

〔3〕王奇.论东北满族民俗文化的旅游转化〔J〕.学术交流,2019,(01).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一带一路互联网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