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0-10-20 21:46薛美贞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朗诵实践与思考语文教学

薛美贞

摘要:朗诵是当代小学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无论是散文、古诗,或者是记叙文、议论文等的学习,若想要学生深入的学习,除了阅读,更为重要的就是对其进行朗诵。它是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声音语言的一个过程,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任务。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情况对如何培育与提升学生语文朗读水平进行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诵;实践与思考

在当代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对文章的朗诵能力同样也不能落后,并且在对文章的阅读过程当中通过朗诵进行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行深化和进一步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解和感悟。朗诵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借此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进行内化,让其成为自己思考和能力的一部分。

1.学生在朗诵中的难题

让学生进行朗诵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培养语感,通过对文章进行朗诵对其语言的朗诵能力进行培养,进而让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以及对事物进行描述的能力也能够有所提升。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培养学生朗诵能力而需要重点克服的难题就是上课时限的问题,教师给学生讲述重点知识的时间已然是争分夺秒,想要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必然会占据部分重点教学时间。再者来说,如今语文课堂上的朗诵活动千篇一律就是进行段落的朗诵或者是一起朗诵等,学生难以抓住老师想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使得学生没有通过朗诵有任何的提高。想要让朗诵教学的教学任务落在实处,就必须要利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抓住朗诵的重点和任务,让朗诵活动真正做到有意义、有重点。

2.为学生确定朗读的任务和目标,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诵

小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段使得他们对事情都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看法,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到这一点。小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是有限的,想要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也极为不容易。所以在学生朗诵之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为朗诵所做的准备工作花费心血,让学生能够提前对整篇文章的生字进行熟悉和认识,教师可以安排生字写作的作业,同时还要让学生把不认识的以及陌生的字词进行注音和标注;教师还需要向学生进行文章中心思想的讲解,毕竟小学生的理解力有限,在文章的阅读过程当中难以把握到重点,需要老师带领他们进行学习。

比如,在进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学习时,老师在为学生定制阅读任务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对通篇文章的阅读无障碍并且十分的通畅;第二步教师就要对整篇文章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大致的了解和把握住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第三步学生就要根据自己所掌握到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进行朗诵,在朗诵的过程中要带有感情,让朗诵的过程更加的生动形象,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步,老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对学生是否对全文进行记忆和背诵提出要求。老师可以通过四个步骤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朗诵的训练,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诵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过这样的反复的朗读和对文章进行体会,能够加强学生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同时在朗读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组织优美的句子,最终让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多方面朗讀,提高学生在朗读上的欲望

只按照传统的朗读模式让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对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所以教师要对教学的模式进行多次的思考和优化,确保最终课堂效果的呈现是最有利学生发展的。在学生进行朗诵之前教师应该先进行标准朗诵的演示,小学生没有经过朗诵训练,过多的文字描述也容易打击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老师先进行示范,让学生先对朗诵进行模仿和学习,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对朗读重点作为演示的范本,让学生能够在倾听的过程中加强对重点的记忆和深一步的思考,能够对文章有更深的感悟。

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通过自己示范朗诵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学生朗诵时,教师可以为其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够进行思考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对他的印象如何,是怎样的聪明、睿智、勇敢。

4.及时对学生的朗诵给出评价,让学生能够再接再厉

学生应该把握好朗诵时的规律与节奏并且在朗诵的过程当中用自己所体会的情感有感情的进行朗诵,确保朗诵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学生朗诵完毕以后教师应该及时给出对学生朗诵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及时的接收到自己 朗诵的反馈,有利于激励学生进行朗诵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置朗读竞赛等活动根据学生的朗读效果对其进行打分,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朗读的效果。

在评价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褒奖,也不能一味的进行贬谪,而是要同时提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不因为全是优点而自负自傲,也不让学生因为全是缺点而失去对朗读的兴趣和欲望。

通过全文的讲解,不难发现语文课堂的重点任务是挖掘和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面的综合素养,让学生不仅仅学会阅读和朗诵,更是要做到全方面综合发展、共同进步,提高小学生的各个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如果说阅读知识为了让学生明白语文的魅力,懂得文章的巧妙,而朗诵就是为了让学生们领略文字的美,以及将文字艺术转化为声音上的享受。学生在阅读和朗诵的过程中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知识的讲解更加的顺畅。学生能够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朗诵习惯对语文多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及时对教学难题进行了解并进行及时的克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日红,耿国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途径[J].华夏教师,2019(24):15.

[2] 陆红梅.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7(22):107-108.

[3] 陈丽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7.

[4] 邱晨.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 魏薇. 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朗诵实践与思考语文教学
幼儿园大班散文渗透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自主展评”课堂不容忽视的四个之“最”
汾阳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