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钦佩的兴学行善者叶澄衷

2020-10-21 09:26朱江
档案与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生张謇学堂

朱江

1901年,张謇曾感慨道:自咸丰、同治以来,浙江富商中“能以风义自树立于当时者”,有杭州的胡雪岩、宁波的叶澄衷和南浔的刘镛三人。[1]风义可以理解为情谊道义,这里特指胡雪岩、叶澄衷和刘镛在致富之后,乐善好施,通过慈善回报社会。叶澄衷是宁波帮在上海经商的代表人物,张謇和叶澄衷是商业合作伙伴,叶澄衷所办的老顺记、义昌成是早期大生纱厂所需五金的供应商。叶澄衷捐资创办澄衷蒙学堂的实践,感动了张謇;叶澄衷出于对员工的抚恤而设立怀德堂,引发了张謇对慈善事业的思考。叶澄衷对于张謇投身教育和慈善事业,不无影响和启迪作用。

合作伙伴

叶澄衷(1840—1899),浙江镇海人,原名成忠,字家泰,后改名澄衷。为何改名澄衷,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出自叶澄衷的孙辈叶吉谋、叶谋瑗的回忆,说是张謇提议改名的。[2]叶澄衷家境贫寒,8岁丧父。9岁进本村的私塾读书,不到半年就因贫辍学,与母兄一起在田间耕作。11岁时到一家油坊当学徒,3年后辞职回家。1854年,母亲洪氏以田里未成熟的秋谷作为抵押,筹足盘缠,让叶澄衷跟随同乡、在上海等地打拼的倪先生,去上海讨生活。到上海后,叶澄衷先在一家成衣铺做学徒,后在一家杂货铺做工。杂货铺店主安排叶澄衷每天摇着一叶小舢板,向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外国船舶兜售日用品,由此叶澄衷学会了洋泾浜英语,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叶澄衷之后的职业生涯。叶澄衷后来脱离了杂货铺,继续从事与外国船舶的小买卖。他发现外国轮船上有一些废旧的五金件,还有使用价值,他敏感地觉得这些物件如果稍加处理可以出售牟利,而船员也乐得与叶澄衷易货交换。叶澄衷于是雇人设摊,出售旧五金,逐渐发达起来,最终于1862年在上海虹口创办顺记洋货号,是上海第一家经营进口五金商品的华资商号。1876年,叶澄衷又开设新顺记洋货号,原顺记洋货号改名老顺记洋货号。叶澄衷在上海开设老顺记、新顺记、南顺记和义昌成,还在天津、汉口、宁波、九江、烟台、镇江、芜湖、营口、三和等地先后开设顺记分号,成为名噪一时的五金大王。以经营五金起家,叶澄衷涉足水运、火油、火柴、缫丝、房地产、钱庄等行当,富甲一方,成为清末著名的实业家。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机器生产对于通州来说是新鲜事物,所有机器物料均来自上海。光绪二十三年嘉平月(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即1898年1月16日,大生沪账房给义昌成送去货款五百九十两七角七分;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即1898年9月28日,大生沪账房的送银回单清册上,又出现了老顺记。这说明叶澄衷很早就成为大生纱厂的供应商之一。[3]据大生沪账房的总录(相当于会计分类账),大生沪账房于光绪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分别支付给老顺记4笔、18笔货款。[4]

值得一提的是,义昌成设立于1883年,经理樊棻(樊时勋,1844—1916)是叶澄衷的同乡,为人精明能干,他打通关节,成为驻沪、驻闽海军军需物资的供应商,获得丰厚利润。张謇筹办大生纱厂时,樊棻是最早的六位董事之一。樊棻尽管很快退出筹办,但仍然与张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1907年大生纱厂首次股东常会上被选为查账员,在大生分厂首次股东常会上被选为议长和查账员,还在通海垦牧公司和同仁泰盐业公司参股。樊棻是1907年创办的浙江兴业银行的创始人和股东之一,曾担任办事董事兼申行总经理,对大生企业的融资多有帮助。

澄衷蒙学堂

经营五金业,除了要具备一般的商業常识外,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机械知识和英语能力。随着事业的发展,叶澄衷愈发感到员工素质提升的必要。1875年,叶澄衷指派樊棻负责,把老顺记位于上海市金陵东路的14间仓库作为学舍,开办顺记商务学馆,既选派属下商号的员工,也招收社会青年,利用晚上学习,学制1年,学杂费全免。顺记商务学馆是顺应叶澄衷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讲究学以致用,聘请了外籍教师授课,讲授机器设备及各种商业知识,有会计、商务、税务、报关和英语等。顺记商务学馆为叶澄衷储备了经营人才,许多学员日后成为各商号的协理和经理,不少人在大城市的洋行当买办,也有的成为企业家。

顺记商务学馆是业余夜校性质,培养的是商务人才。澄衷蒙学堂则是上海民办的第一所班级授课制新式学堂,寄托了叶澄衷的厚望,也倾注了叶澄衷的心血,为当时社会导入了一股助学的清流,引领了一时的风气。

1899年,叶澄衷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回顾自身半生艰苦,自惭学问未深,于是决定在虹口设立学堂,延聘名师,让清寒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叶澄衷捐出张家湾土地28亩、规银10万两,委托樊棻等7位怀德堂董事负责筹建。11月5日,叶澄衷去世。1900年6月24日,澄衷蒙学堂动工兴建。后来叶澄衷长子叶贻鉴为实现父亲的遗愿,捐资规银10万两,确保学堂顺利落成。1901年4月16日,澄衷蒙学堂开学。第一任校长刘树屏撰写《澄衷蒙学堂落成记》,由张謇书写,铭刻成碑,至今还保存在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校园内。

澄衷蒙学堂为叶澄衷赢得了广泛的声誉,1902年光绪皇帝御笔书写“启蒙种德”匾额,叶澄衷与武训、杨斯盛一起被后人称为“近世兴学三伟人”。对于叶澄衷的义举,张謇用他系统的办学行为呼应着,也在文字里表达着对叶澄衷的称许。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张謇在致朱家宝的信中,专门提到“美人有痛其子施丹福早逝者,捐家资数千万建一大学院,即以其子之名名之,至今有声于美洲。叶澄衷商也,杨斯盛工也,以寒微致富,自痛其少贱失学,叶捐数十万,杨捐十数万,亟亟兴学。世人称施丹福之父贤耳,称叶、杨贤耳,未有非之者也。”[5]

张謇写信给朱家宝的目的,是希望朱家宝效仿美国人斯坦福的父母,以及叶澄衷和杨斯盛,捐家资兴办盲哑学堂。张謇把叶澄衷捐资兴学的行为称作“贤”,《庄子·徐无鬼》有“以财分人之谓贤”,贤即富于道德的人。1908年6月8日,张謇挽杨斯盛联,还提及叶澄衷:“视叶澄衷尤难,罄其赀财,九死不忘,成一中学;与曾少卿相继,哀哉乡国,十日之内,失两杰人。”

澄衷蒙学堂曾投资于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70股,计7000两。据大生档案记载,这笔投资款于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初一(1901年11月11日)交到,股票编号为第1484至1553号。[6]通海垦牧公司是江苏沿海垦牧事业的发端,在盐碱地上开拓田地,风险大、周期长,澄衷蒙学堂在通海垦牧公司初创时期投资,是对张謇盐垦事业的大力支持。

《上海怀德堂记》

叶澄衷发迹以后,热心慈善。他参与旅沪同乡组织四明公所的各项慈善活动,在家乡兴建叶氏义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设立了抚恤企业困难员工的内部互助性质的慈善机构怀德堂。怀德堂抚恤对象为员工病故而家贫者,因公殉职或致残者,工作满12年,年迈或久病,又家贫无子,或虽有子孙但不得力者。经费来源一方面是叶澄衷旗下各商号共同筹集的洋2万元,另一方面是企业员工每人每天献出一文钱,多助不限。老顺记、南顺记、义昌成等6家商号经理为怀德堂董事,轮流主持事务。

张謇在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1901年6月7日)的日记中记载:“作镇海叶氏上海怀德堂记”。《上海怀德堂记》这篇文章因为没有收录到《张季子九录》,也未见于新旧两版的《张謇全集》,因此不大为人所知,却是研究张謇慈善思想形成的重要文献。[7]在此笔者略加评介。

张謇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不依靠别人的帮助而成事。他引用了“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是《诗经·小雅》中的一句话。《诗经》中紧跟这句的是“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张謇的意思是鸟儿都需要朋友,何况是人呢?张謇接着指出,得到别人的帮助事成后,只能与人共苦,不能与人同甘,也就是不能让别人分享成果,能得人心吗?《诗经·谷风》有“将恐将惧,惟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即在恐惧的时候,我和你在一起,而到了安乐的时候,你却遗弃了我,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不可为。

在阐述了人与人之间互助、知恩图报的必要性后,张謇以《周礼》为例,认为中国的礼制很早就对孤独鳏寡人群有抚恤制度。如为国家而死的人的老孤遗属,国家不时有食物上的优抚,算是对牺牲者作贡献的褒奖。负责赋税的征收与管理的大司徒,以德、行、艺来教化民众,并荐举贤能的人,其中的“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等六个方面,恤即救贫济困。对于不信任和不善待朋友的、见灾难而不忧恤的,大司徒可用刑罚来纠察,以养成良好的民风,提高民众的道德。

张謇接下来谈到欧洲,凡是为国效力致残的,國家会给予终身补助,而为国捐躯的,国家会赡养其遗孀和孩子,以鼓舞人们的士气。张謇认为,其实中国的古训里也有这样的思想,而叶澄衷对欧洲的有关抚恤的情况比较了解,借鉴了欧洲的有关做法,在致富之后,设立怀德堂,有与员工同甘共苦之意。

张謇推崇叶澄衷的善举,认为值得记录和流传下去。张謇用了《战国策》中赵威后问齐使的典故。齐王派遣使者来问候赵威后,赵威后问齐使:叶阳子还好吗?叶阳子怜悯那些丧妻失夫的人,抚恤孤儿和独身老人,救济贫困穷苦的百姓,补助他们衣食的不足,这是帮助齐王安定百姓啊。张謇感慨道,邻国的王后都称许这样道德高尚的人,何况直接得到恩泽的人们呢?

通过《上海怀德堂记》,可以看到张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慈善的源流,阐述慈善的社会意义,同时还考察了欧洲国家的慈善举措,在此基础上高度评价了叶澄衷创设怀德堂。这些论述对于研究张謇早期慈善思想的形成和演变有相当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謇:《清通奉大夫工部郎中加五级南浔刘公墓志铭》,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6,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页。

[2]叶吉谋、叶谋瑗:《忆先祖父叶公澄衷大人》,《叶公澄衷荣哀录》,光绪壬寅(1902)怀德堂铅印本。转引自张立茂、胡志金:《叶澄衷画传》,文汇出版社2016年版,第247页。

[3]南通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401-311-4。

[4]南通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401-311-26。

[5]张謇:《致朱家宝函》,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2,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页。

[6]南通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418-111-11。

[7]张謇:《上海怀德堂记》,《叶公澄衷荣哀录》,光绪壬寅(1902)怀德堂铅印本。转引自张立茂、胡志金:《叶澄衷画传》,文汇出版社2016年版,第161-162页。

猜你喜欢
大生张謇学堂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小酸浆
称呼见人品
祖传的舌头
平安电话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翁同龢点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