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培养提升涉农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

2020-10-21 05:03郎剑锋石明旺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研究生

郎剑锋 石明旺

摘要:联合培养模式在于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破解涉农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以河南科技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近十年来对涉农专业研究生与校内不同重点学科、校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企业等进行联合培养的实践,探索了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显著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涉农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

自1977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目前,我国研究生以每年10%的速度扩增,而单一的教育模式成为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许多高等学校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硕土研究生都存在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1)和项目为导向的研究(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2),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尝试与校内不同的重点学科之间和校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等进行联合培养。通过近十年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积累了研究生培养的經验,探索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校内不同重点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新的学科生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研究生教育中,现有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构建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学术环境,落实好“双导师”制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为推动跨学科研究生招收和培养工作的开展,省级植物保护重点学科和其他的重点学科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了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建立了“导师组”制度,研究生导师是由植保学科和动物医学学科教师组成的导师组。在课程设置上,鼓励其选修动物医学相关的课程,对于跨学科开放的学术讲座,要求学生必须听讲,并填写参加学术报告的登记表。同时,要求研究生培养期间研究生必须在两个学科的实验室轮训,掌握相关实验室技能,培养的10余名研究生在动植物检疫及植物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同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施行导师组制度,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质量以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此有彼无、此无彼有的联合效应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与校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有利于协同创新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在高校里有着一批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专家与教授,并且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因此,同科研院所相比,在课程教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科学研究方面,受扩招等影响,高校的科研经费相对不足,且多以理论研究居多,应用型的课题相对较少。地方高校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其研究生培养时间短,经验欠缺,科研经费较少,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为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研究所等研究单位经费充足的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作为地方院校,更应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让研究生参与到其承担的重大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中,对研究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植物保护重点学科的研究生联合相关的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一般培养的程序为研究生第一年在学院系统的学习相关课程,第二年到省农科院直接参加到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完成学位论文后再回到学校参加论文答辩。在科研的过程中,既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开拓了视野,又对今后自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

联合培养是国内高校之间一种重要的交流合作方式。国内高校的联合培养解决了许多现实的问题,使高校之间的师资、教学设备和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了这样的后盾,高校可以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尖端的课题,学生就有机会参与到课题中来,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收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通过多参与课题、多实践,自身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开阔了眼界,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良师益友。学院也积极利用相关条件,和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如,学院和浙江某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学科和联合培养单位共同研究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并做好教学工作。结合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出发,共同选定必要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特别是专业性和应用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聘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的主讲外,还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请一些资深专家开设讲座或直接开设选修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创新能力。双方加强研究生的投入及管理,配备素质高、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人员,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四、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可以促进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缓解学校教育资源短缺的压力,而对于企业,可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校企共建培养基地,实现双方共赢。从2012年开始,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按照要求,学院培养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必须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实践实习内容、要求及相关的考核办法,争取出成绩、出实效。企业的知名专家、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被聘为硕士生导师,并参与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高校经费不足的困境,对企业来说,则解决了科研后继乏力的难题。从2013年开始,学校联合多家企事业单位成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联盟,研究生教育又有了新发展,从毕业论文看,质量有新的提高。

五、联合培养与独立培養相结合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受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科研经费等的制约,研究生培养的规模较小,充分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对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去除近亲繁殖现象、提高研究生教育层次和培养研究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植保学科积极和不同学科、学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并加强植保学科实验室建设,为研究生教育搭建科研平台。研究生导师在学科大方向上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紧扣研究方向,使课题深入持久,促进学科向前沿发展。研究生毕业课题确定之后,以项目为导向(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2),能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创造条件,举办各种学术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到校讲学,让研究生尽可能参加校外学术活动,到外校参观访问,认识同行老师,把自己的学术资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同行中成长。

六、培养中发现的问题及思考

在涉农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课程设置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在课程设置中,虽然也设置有必修课、选修课等,可是实际上由于受限于师资等原因,研究生可以选择的余地不多,导致研究生上的课程基本相同,泯灭了研究生的创造力和兴趣的培养,只是为学分而学习。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建立一种根据学科方向制定培养方案机制,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部分,注重实践环节的学习,让学生能自主选课,加大其选课的权利。让其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组建自己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时对于研究生的考核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目前研究生的考核,主要依靠的是科研能力,即学生发表论文的能力。今后在研究生的考核中,不同类别的研究生应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并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考核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联合培养应是学校与联合培养院所共赢,是1+1大于2的。但更要做好内功,提高研究生导师和专任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积极主动为研究生提供接触前沿技术的机会,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及招生的数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明旺,高扬帆,张少颖.基于“双PBL”的毕业选题探索与应用[J].河南农业,2019(18).

[2]杨林海,柴红霞“.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J].科学咨询(教育科学),2019(25).

[3]陈戈,韩勇,马纯永,等.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5).

[4]张云,聂瑾芳,李建平,等.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2011,39(14).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9年研究生教育管理一般课题“农业硕士‘导学、导研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NYYB-21;2019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一般项目“基于‘双PBL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JGLX071Y。

作者简介:郎剑锋(1979-),男,山西高平人,博士,实验师,研究方向:研究生管理和培养;石明旺(1964-),通讯作者,男,河南林州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责任编辑 曹雯梅)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室内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广西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