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10-21 05:27吴杜先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诗人传统课文

吴杜先

课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它丰富的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触动每个人的心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从小做起,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呢?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有一些积累,在此与大家探讨。

一、在课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筛选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运用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传统文化中美的熏陶。

例如,《北京的春节》一课用充满北京味的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的温馨和美好。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还应让学生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老北京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除夕到来时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这既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更是表达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除夕之夜的团圆饭反应了中华民族那份浓浓的亲情、乡情。除夕之夜的守岁,体现了人们对时光的珍惜和对长辈幸福、安康、长寿的企盼。正月十五挂彩燈预示着日子的红红火火,吃元宵预示着亲人的团团圆圆。课后,可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还知道那些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有哪些民风民俗?使学生感悟到民俗文化的美妙,引发出他们对各种风俗的兴趣。我还让学生讲讲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主动去了解中华古老的文明。学生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

就是这样深挖教材,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二、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的才华展示,借物抒怀,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志向。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王昌龄的《出塞》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如郑燮的《竹石》通过描写生长在岩石缝中的竹子的坚忍不拔,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充分表现了竹子矢志不渝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竹子生存条件并无过高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忍不拔。教学时,让学生在品析诗句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品质,从而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人。

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教学时,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怎样孝敬父母,使学生从思想转化为行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传统文化的渗透,诗歌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应让学生在吟诗、理解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之,传统文化的内容太宽泛了,作为教师未必能一一说出来,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声正宗的秦腔,一幅山水国画,一首优雅的古诗词,一曲古筝琵琶声……相信这些点点滴滴的熏陶感染,更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我们的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就是深及泉水的根,就是源源不断的泉。教师就是要做那挖井掘泉之人,为学生输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猜你喜欢
诗人传统课文
“诗人”老爸
愤怒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少年力斗传统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清明节的传统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