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与敬意

2020-10-21 21:29李鹤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钱穆温情家国

李鹤

一、新时代的挑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些国家和势力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国面临的文化渗透也日益严重,加之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条件,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从小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接触到各种观点、言论、思想、文化或文艺作品等,而这些作品往往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化渗透也是一种“和平演变”目的下的文化战争。①

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里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②要想灭亡一个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消亡这个民族的历史,进而解构他们的文化,破坏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当下,中华民族历史和文明传承的重任已经落于千禧一代的肩上,他们势必要战胜来自其他文化冲击的考验。那么,何以应对这种考验?如何增进中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并学会与世界其他国家平等、客观地对话?这既是新时代向青年人发起的挑战,也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二、家國情怀的内涵

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最新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五位一体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即为核心素养之一。“核心素养”这种提法符合了近年来国际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将课标定位于“关键能力”或“公民素养”更能全方位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除了包含学生“应该成为何种公民”这种注重个人能力的教育目标,新课标中所提到的“家国情怀”则更具中国特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心中始终存在着“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保家卫国”等古语都可以理解为我国古人的“家国情怀”。这与我们现代的教育宗旨其实是不谋而合的,只不过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内涵更广义。所谓“家国情怀”,“家”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维护;那“国”就是民族认同感,是爱国之心、报国之情,更是为全人类事业进步做出贡献的热忱。这便要求中学生不仅要认同本民族的历史,还要学会客观理性地认识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

三、“温情与敬意”——家国情怀的落地

“温情与敬意”这五个字,出自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他在书的甫一开头(甚至先于引论)便说: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③

而只有一个国家的国民越来越多地具备上列诸条件后,这个国家才能有向前发展的希望。否则就算有所改进,也相当于一种丢失、抛弃了自己国家历史与特色的改进,反而是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的冷漠和不敬。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④

钱穆先生的原意是要让国民了解本民族的历史,由了解历史进而爱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何况,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值得我们自豪地传承下去——《国史大纲》引论中指出,中国的历史有三大特点,造就她成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一是历史悠久;二是未曾间断,明确有年可稽、有月日可详;三是详实细密,史书体裁丰富。况且中国史所包含的地域最广大、民族分子最复杂,这更形成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繁富。因此钱穆先生说:“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面对如此广博浩瀚、源远流长的祖国的历史,若是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学习方法,又如何能将之薪火相传呢?唯有心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拥有热爱与敬畏之心,既摆脱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全盘否定而一味学习崇拜西方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克服对古人和古代历史文化片面地批判、对现今文明狭隘地自吹自擂,才能担起文明传承的重任。所以,“温情与敬意”体现的恰恰是一种认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秉持谦谨态度继续兼收并蓄、创造更辉煌历史文明的家国情怀,是一份厚重的、充满敬畏的历史责任感。

如今,中国的崛起已经惹来国际上某些国家或势力的提防甚至打压,这就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中国历史文化,除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在情感上,更应塑造出人文追求、社会责任与价值关怀,学会充满人文情怀地关注现实问题。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责任和使命意识,并树立更高的信仰追求,便是 “家国情怀”在高中阶段最好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今天,“家国情怀”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其视为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爱家”“爱国”,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一种在课堂教学中机械的“升华”,而应该成为一种最具有温度的人情诉求。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这种情感真正落地、生根、发芽,帮助新一代青年人战胜来自各方的考验,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未来的主人!

注释:

① 郭天成、杨成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学周刊》2019年第9期。

② 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古史钩沉二》。

③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7页。

④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7页。

猜你喜欢
钱穆温情家国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温情的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