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对审美的思考与探究

2020-10-27 10:16汤晓庆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荷塘散文笔者

汤晓庆

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人们对散文的研究,更多的关注其形与神,总尝试在形散与神不散中寻找精华,发掘真义,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质的收获。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对散文的教学除了要追求认知上的发展之外,还需要追求情感上的发展,因为散文本身就有着面向情感的一面,让学生在散文阅读中形成审美体验,应当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基于这个想法,笔者长期以来都关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并对其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究,现将自己的思考与探究结果总结出来,以供专家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散文阅读教学中审美的现状分析

审美原本是学生的主体体验过程,学生在面对经典散文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与文本高度融合,并在其中获得情感上的美的体验,是审美的一个重要指向。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影响或者是模式化思路的影响,散文阅读的审美教学,容易陷入概念化、模式化的境地,从而不知不觉地让审美过程变得生硬。

比如,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高中学生的审美体验建立在两类内容的基础之上:一类是散文自身的文字,其以显性知識的形式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日常的散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视的也正是这一类内容,所刺激的学生的情感也往往是这一类。另一类是散文阅读过程中涉及的默会知识,这类知识往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处于教师难以把握的状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都倾向于选择容易把握的,容易形成抓手的知识进行教学。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散文阅读教学中概念化、模式化的现状。

再从审美教学方式的角度来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真设计的时候,很少有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时候会对学生在散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形成破坏。比如说《荷塘月色》这篇经典的散文,许多教师都用歌曲《荷塘月色》去创设情境。这一教学方式并非绝对不可行,但需要注意的是,用歌曲来为散文阅读创设情境,不能只考虑两者有一个共同的标题,更需要考虑两者能否在学生感受的过程中实现情意相通。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那简单的音乐刺激,就有可能约束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空间,从而对学生思维的扩散性形成破坏,对学生的审美体验形成破坏。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的“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是非常值得琢磨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一种何等自由的状态,这种自由状态只可能让学生在阅读与想象中去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不同的,生活中的压力与幸福来源也是不同的,完全趋同的教学设计,往往无法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引导,这个时候让学生基于文本去素读,揣摩,想象,反而是最有效的方式。

分析这些教学现状,再思考散文阅读的审美教学,其实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关键切入点,应当是学生的审美体验,应当是学生在散文阅读本身及其基础上形成的美学认知。坚持这一基本思路,可以寻找到审美教学的更加合理的途径。

二、散文阅读教学中审美的途径探究

基于上面的教学现状分析,笔者以为,在高中散文的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审美教学途径应当是从散文本身的特点出发,努力激发学生在散文阅读中的情感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美,才能让学生经历一个真正的审美过程。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笔者抓住“荷塘”与“月色”两个关键词,首先让学生想象荷塘的情形,想象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想象这样的情景对应着什么样的心境。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站在一般读者的角度,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作者笔下的文字,去寻找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最为深刻的体验。

在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笔者没有刻意强调“审美”,而是从“体验”的角度去让学生有意识地建立认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恰当的,因为过于明确的教学目的,反而容易约束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构思。实际上,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可以寻找到散文阅读的审美方向的。比如说有学生有这样的阅读体验:“目光透过月色下的荷塘,举头再看荷塘上的月色,其实可以让一个人的心境空灵起来。或许我们没有像作者朱自清一样的深沉的感受,但荷塘与月色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让自己的心境变得平静起来。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挑战很多,失败也不少,但只要脚踏实地并努力仰望星空,我们的学习生活一定会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这是一个平常有些木讷的学生,此时愿意站起来跟大家分享这样的一段感受,在笔者看来还是有价值的。此时学生所审之美,不在于华丽辞藻,而在于内心的一种真实的感受。这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其指向学生的内心,且是学生在自己的自主阅读中构思出来的。这样的美在笔者看来是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的审美指向。

三、散文阅读教学中审美的教学感悟

审美不是一个空洞的过程,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审美,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面向优美的散文文本的时候,形成的一种指向内在体验且能够形成愉悦感受,进而让学生自己形成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了“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笔者看来,审美其实是一个重要的体验,也是很多其他核心素养要素培育的基础。学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审美历程,才有可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生成积极的学习需要。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这一写人记事的散文,重在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中获得一种美学体验,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当时的情境,让学生知道刘和珍所处的社会背景与自身的爱国热情。当两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学生就会意识到作为一个热血青年,要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那就必须选择一定的担当,就必须立于时代的最前列,即使因此喋血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体验或感受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可能是间接的,但一定是有一种美学感受的。这样的美或许不是那种热烈的美,但却是一种悲壮美,一种能够激发人的内在热情的美,在对这样的美的感悟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审美认识。

总结上面的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学体悟,笔者以为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其实应当是在阅读基础上的审美。阅读作为审美的基础,必须为学生的审美提供重要的支撑,也意味着阅读应当成为审美途径的重要载体;而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审美,一定要从激活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着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审美真正成为认知与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认知基础上的情感升华与情感基础上的认知发展,应当是审美的两个重要内涵与指向。唯有如此,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才算是行走在康庄大道之上。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荷塘散文笔者
小荷塘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热闹的荷塘
老师,别走……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荷塘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荷塘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