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及阅读研究

2020-10-27 10:16黄主勤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章作文

黄主勤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而阅读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情操、获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的过程。写作与阅读其实就是一个输出与输入的过程。然而,两者却不仅仅是简单的输出与输入。如何将输入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以一种全新的生动的方式再输出,是现在中小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同时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下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文章千篇一律,流于形式。当下,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关于文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如文章如何分段,如何引议联结,如何以小见大,如何欲扬先抑,如何让开篇结尾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不可否认,在这样一个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些技巧在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要想作文得高分,与平淡的语言文字相比较,只有这些技巧性的文字才能更有优势。作文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生活的积累,如生活经历、丰富的阅读。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内容故事,就会使得学生的作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硬凑出的文章只会是无物之文、无我之文。

2.閱读量少,素材积累不够,思想贫乏。学生课外阅读不足,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写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信手拈来。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很少,农村学校即便有图书馆阅览室,也几乎形同虚设。老师们大多都围绕着课本教学,学生每天进行的都是机械重复的课业。而城市里的学生,每天面对的是繁重的学业及补习、兴趣班,越来越多的学生把仅剩的时间花在游戏、小视频上,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阅读量也远远不够。因此,很多学生一到写作之时就无从下笔,没有丰富的素材支撑,只能照搬各种优秀范文,文章没有深度,丝毫不能体现学生自己的思想。

3.阅读不够深入,素材无法有效积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对于文章的讲解大多是单项输出,相似的答案模板,学生很少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不能扼杀学生对文章的不同看法,应该让他们的想法如春笋肆意发芽。学生不能做到对文章的真正吸收和掌握,自然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知识。

4.阅读与作文脱节,未有效整合。许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将作文与阅读分得过于清楚,因此阅读训练不够深入,而作文又无话可说,无素材可用,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应是语文教学必然的选择。例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便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何写一篇关于父亲和自己的故事的文章,如何通过一些事例来体现父子或父女间深沉的爱。如此,一边讲解课文,进行阅读训练,一边进行作文的训练。相比开设一门作文课,教学生许多写作技巧,倒不如时刻引导学生,让写作的种子在学生脑子里生根发芽,让其写作思维被潜移默化的训练着。

二、阅读与作文有效结合的途径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还能提升个人修养,陶冶情操。阅读可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素材、情感体验,若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创作时就能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同时,在广泛的阅读中,学生还能学习作者独特的新颖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写作技巧,并巧妙地运用在写作过程中,使之与文章内容融为一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爱上阅读,学生才不会恐惧阅读,才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索。

2.让学生注重素材积累,将知识内化。量变引起质变,只有丰富的素材积累才会有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因此应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性。对于平时出现的各种优美的生动的词句、文章典故,要让学生理解吸收,牢记于心,还应该理解其所传达出的情感、适合的情境,以免在创作过程中生搬硬套。日积月累,将优秀的生动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专属语言,才能使作文妙笔生花。

3.鼓励学生敢思考,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小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最重要的阶段。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优秀的文章,定是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而不人云亦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将老师的讲解弱化一些,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适当地引导,并鼓励学生敢于分享想法,学生才敢于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文章也就不再空洞乏味。

三、结语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本该相辅相成共荣共生。只有将其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才能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创作出优秀的文章。这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