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课文:让语文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沃土

2020-10-27 10:16刘艳妮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师应课文素养

刘艳妮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读懂课文已成为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能力,也是教师教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需要从生活意识、学习兴趣、语文素养、阅读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真正读懂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一、从生活出发,启发学生的阅读认知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能反作用于学习。因此,“感同身受”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获得与作者相同的感受,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文化熏陶。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读懂课文,深入理解语文内涵,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素质。这种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提升教学效果的根本前提。

首先,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认知和理解生活,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活方式,树立有品质的生活观。一般来说,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基础、最重要的阶段。学生的很多能力都是在这一阶段,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获得的。基于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有生活规律的人。例如,教师在教《小书包》时,可以依托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场景。通过利用事先制作的视频故事,不断熏陶学生的生活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其次,教师应重视依托生活故事,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知。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板块,对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丰盈学生的语文知识底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阅读,能够有效弥补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差、生活经验不足、生活情感匮乏等方面的缺陷。经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启发学生的阅读认知,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更多的语文知识。

二、从兴趣出发,引发学生的阅读灵感

学生读懂课文,学好语文知识,就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打开智力大门的钥匙,也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导师。如果教师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很容易在日常的学习中出现反感、厌倦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有效激发自己的语文思维,无法从深层次上领悟课文内容。基于此,教师一定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重点内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能够找到阅读灵感,正确解读课文内容。

首先,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趣味性的阅读引导。例如,教师在教《动物王国开大会》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生动、形象的动物世界,带领学生认知各个动物的形象和特征,增进学生对动物生活习性和习惯的认知。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教师还需要在情境教學中,给学生讲解一些生字、生词,为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夯实基础。

其次,教师应加大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力度。通过建立以阅读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渗透趣味化元素,不断促进学生养成翻阅课本寻找知识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优化自身的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兴趣化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寻阅读课文和理解课文的方式方法。例如,教师在教《端午粽》时,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如“孩子们,你们爱吃粽子吗?”“有谁知道端午节?”等,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翻阅课本。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交流和谈论的时间,营造趣味性的教学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灵感,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三、从过程出发,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读懂课文是学生理解语文的关键。一直以来,学生在阅读上欠缺思考力度,找不到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向。基于此,教师必须要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好语文课的前提。将培养语文素养的内容渗透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首先,教师一定要把握课文的内容层次,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干预力度,给学生找寻正确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读,以及如何重点读。例如,教师在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一定要从课文题目入手,帮助学生找到重点的人物形象。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通过找寻课文中的隐性信息,让学生独立思考文章中心思想,以及所体现的情感和表达的情意。

其次,教师一定要渲染课文内容的意境,发散学生的阅读思维,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锁定课文中的关键信息,逐步升华学生的阅读思想。例如,教师在教《坐井观天》时,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进行必要的知识引导,不断加强学生对坐井观天的认识,从而找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促进学生真正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过程出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此外,通过坚持划分段落内容,提取中心思想的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归纳课文段落大意,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整个理解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促进学生读懂课文。

四、从情感出发,促进学生的阅读体验

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是开展有效阅读的必要条件。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如果学生语文情感不够丰富,他们在实际阅读中就会变得特别木讷。基于此,教师应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增进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首先,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和延伸课文的思想内涵,防止学生出现机械性阅读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找到读懂课文的突破口。例如,教师在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打井吃水的画面。视频中的感恩画面,会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带着情感阅读课文,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其次,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一般来说,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和学习品质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能够增进学生表达语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抒发自身的情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依托课本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训练,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掌握课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为学生读懂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必须保证阅读教学的准确性。通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从而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设计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让语文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沃土。另外,教师应严格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帮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作者简介: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教师应课文素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