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行为

2020-11-02 02:35惠巧玲
写真地理 2020年31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惠巧玲

摘 要: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开展。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能否与新课程相适应。新课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角色包括:从教与学方面来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从教学与课程的方面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从教学与研究方面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那么教师该如何扮演好这诸多角色呢?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1.190

1 教师要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1.1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其含义就是组织提供有利于学生合作交往、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有利于学生进步与成长的条件和环境。一是组织学生查找、收集和使用学习资源。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事情有时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用说作为课程资源了。新课程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二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要注重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中受到启发和鼓励。三是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以及交流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2 教师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作为引导者,要设法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发现问题,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使用课程资源。引导他们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1.3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屬于课程的构成因素,因此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行为等同与学生的行为,而是要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用期待的眼神去观察每一位学生,经常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又应该深人各小组中参加讨论,使自己的教学深度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时,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这样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世界,去欣赏他们的“闪光”之处,从他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乐。

2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

2.1 树立课程意识,就是教师要明确课程不仅仅是课本,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以往我们狭义理解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学计划或者教学大纲。将其他三个因素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教学只是按照教材、教参考资料以及标准答案去教,但是而新课程改革对课程是广义的,它要求教师只是教材的简单的执行者,而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观学校图书馆和商场超市。观察各种图书和各种商品的摆放情况,让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分类,从而认识到学习“分类”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分类”这一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再通过大家一起帮小明整理房间,各人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学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也养成整洁爱美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内结论向现实生活实例延伸,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

2.2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只要讲清楚知识点就可以了,但现在新课程注重学生要学会观察、思考、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和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被灌输或记忆,而应该通过积极的探究和学习过程来建构。以“容积”这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升、立方分米、毫升等单位之间的关系,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将烧杯里的水慢慢的倒满1000毫升的量筒,然后又将量筒的水倒入容积为1升的烧杯,学生发现刚好倒满,这样学生就立刻发现了1000毫升=1升;接着又将这1升的水倒入标注为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也刚好倒满,学生又发现1升=1立方分米;教师这是引导学生回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因此学生也不难理解1毫升=1立方厘米……这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这种内在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发展的源泉。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情感世界得到了拓展和提升。这是活动产生的结果,有时是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在把握教材,如果我们把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就会使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比率更高。

2.3 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做课程的建设者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设计出鲜活的、丰富多彩的课来。例如,在“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一课中,教师以学校的变化为主线导人新课,通过多媒体把学生以客人的身份引人校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问:“看了这座新建的教学楼,你都了解到了什么信息?”学生的回答有“新建的教学楼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间教室里有25张课桌”等,教师适时地问:“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间教室?”“每层楼内有多少张课桌?”“一共有多少张课桌?”等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完成了“图书馆问题(书架有6层,每层有200本图书)”“微机室问题(每排有6台电脑,共有7排,每台电脑5000元)”以及“学校采购文具问题”“花园花木数量问题”。

通过对教材的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数学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例题的结构没有变化,但呈现形式是多维的、开放的,因此说教师如果有了课程资源意识,教学内容就远远大于教材。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教材也不是对每一个地域、每个班级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都适应的。

参考文献

[1] 焦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4(01).

[2] 贾运玲.试谈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J].中国校园导刊,2011(5).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