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2020-11-09 03:08李瑾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美术活动创造力培养策略

李瑾

摘要:文章多维度地阐述了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积极地为幼儿的美术创作积累内在意向,选择适合幼儿、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素材,帮助幼儿提升“以美术作品传达内心情感”的能力;如何通过对幼儿创作过程的有效指导和积极评价,并通过家园的密切合作,最终达到积极保护幼儿的创作興趣、提升幼儿的创造力的效果。

关键词:美术活动;创造力;培养策略

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他们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关注的热点、美好的幻想,以及自己的情绪通过美术作品呈现出来。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活动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美术教育活动是把双刃剑,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反之则抑制,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如何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大胆表现、张扬个性、增强自信,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呢?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为创作积累内在意向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储存器,储存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又像一个过滤器,把信息按照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想象力只是数据的排列组合,越随机得到的结果越超过特定的认知,想象力就越丰富,相对的,创造力就越强,所以创造力还是需要环境数据作为基础材料的。因此,想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首先要充实他们大脑中的环境数据。

1.开阔眼界,提升境界

(1)通过在园集中活动,丰富经验。

这里所提到的集中活动,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集中教育活动,又包括餐前活动、自由活动等更广义的集中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的阶段目标,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材料、不同风格、不同国家、不同表现手法等美术作品,让幼儿从小知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个性就是差别,差别就是创造”。这些无数的环境数据就像一个聚宝盆,为幼儿以后的创作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思路和启发。

(2)通过便捷网络,接受多元信息。

现在是网络时代,通过网络不仅可以让幼儿接触更多、更广的美术作品,而且还可以在有效的家园互动下,互补幼儿园集中教育活动的短板。例如,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喜好,教师无法满足每名幼儿的个性需求,不如就让幼儿带着他们的疑问、他们的好奇和他们的需求,与家长一起通过网络找到自己想要的,不断充实自己的环境数据。

(3)通过参观各种艺术展,开阔眼界。

接受艺术的熏陶在今天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实践。在一些大都市,各种各样的艺术展层出不穷,慢慢进入大众的生活,看展成了一部分人的必需。这些艺术展里的作品更系统、更直观、更专业,与网络上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幼儿越早接触艺术,效果越显著,艺术教育不能拖延。如今,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对幼儿的艺术培养也是不遗余力。如果能将参观艺术展作为家庭活动、旅游的必选项目,这将对幼儿的创作之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创设环境,潜移默化

(1)外部环境。

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优美的环境传递给幼儿全方位的信息和刺激,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使幼儿受到文化艺术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

①室内环境。

良好的室内环境会增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室特定区域里设置优秀作品展或近阶段幼儿感兴趣的美术类型的代表作、范图等,与幼儿共同欣赏。尽量使每名幼儿发现作品的美,鼓励和支持幼儿随意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看法。教师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不能强加干预。

②室外环境。

如果幼儿园室内环境较小,可以充分利用走廊、过道、大厅等公共区域,让幼儿园的物质设备、空间布置、墙饰的美化处处都彰显独特的魅力,提升环境的隐性作用和艺术氛围。

(2)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决定着人的先天潜能被开发的限度,决定着人的创造力、应变能力是否能有效形成。而教师对幼儿作品的态度、同伴之间的关系是构成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1岁多的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涂鸦,并且感到很快乐;而3至4岁的幼儿却总说自己不会,不敢下笔?因为他们被成人设置的“像不像”“漂亮不漂亮”“合适不合适”的框架框住了,导致没有信心能画好、没有勇气下笔,害怕画出来的作品教师不喜欢,同伴会嘲笑。

有一部分幼儿绘画水平较低或动手能力较弱,教师对其作品不是“懒得评价”,就是提一大堆意见。久而久之,在其他同伴心里也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这名幼儿在美术方面的能力欠佳,成了公认的“画画、手工不行的孩子”。如果一名幼儿长期处于不被看好、不受重视、被同伴嫌弃的氛围中,会使幼儿形成孤僻、抑郁、胆怯、不信任等性格特征,极大地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思维的活跃。因此,教师一定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自由的艺术氛围,最初要以一种“你画什么都是最好的”心态,建立起幼儿创作的自信,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心理环境。

二、来源生活,归于情感

艺术要来源生活,高于生活,而且要有情感的润色,才能让幼儿感兴趣,让同伴产生共鸣。美术教育既然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

1.选材贴近幼儿生活,迎合幼儿兴趣

无论什么年龄段,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材都应该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使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眼中、心中的世界。

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材料贴近。例如,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白云、花草、树木、落叶、小石头等;家里随手可得的旧报纸、纸杯、废旧的衣裤鞋袜、包装袋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幼儿创作的材料。二是内容贴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都是很好的题材。当然,有一些题材虽然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离幼儿很近,因为兴趣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例如,宇宙、恐龙、机器人、未来世界等,这些题材创作的空间更大、更自由,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2.形式新颖有趣,易于体验成功

不同于选材的接地气,在美术的表现形式上要推陈出新,不拘泥于材料的限制。例如,同样是表现小蝌蚪,形式却有很多种。手指印画、油水分离画、水墨画、水中点画、漏印等,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水平选择合适的形式。通过趣味的方式培养幼儿发散性、多元性的思维方式,很好地保护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关键的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由地氛围下创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3.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

美术是情感艺术,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特征是美术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幼儿通过一系列情感体验,让幼儿有感而发,将自己的感受体验通过美术的形式予以呈现。例如,通过欣赏大熊猫、浣熊、企鹅、天鹅等动物的不同外形和姿态,激发幼儿对动物的热爱,萌发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幼儿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而那些内在心灵的美,如爱护公物、关心家人、帮助同伴、助人为乐等,也可以通过美术活动或日常随机教育让幼儿去发现、去感受。当然,每名幼儿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所以呈现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富有个性的。

三、适时介入,有效指导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结果,还要观察幼儿创作的过程,并及时分析,了解幼儿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现,给予适时、适度的帮助。教师的角色在参谋、助手、行为表现观察者之间按需切换。

教师通常会在幼儿创作过程中忍不住“指手画脚”,最后呈现的作品是教师想要的,却不是幼儿想要的。当然,也不能让幼儿彻底放任自流。教师的专业性就体现在是否能根据不同的幼儿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和思路,保持创作的兴趣。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有效指导:(1)创作开始前就将要求说清楚;(2)幼儿在创作时,多给它们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3)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或创作过程中遇到瓶颈时再介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4)多听取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5)良好品质的培养更重要,如认真观察、专心细致、作品表达的内容积极向上等;(6)评价幼儿作品基于以上几点综合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对于创新给予肯定,培养幼儿不拘一格的创造力。

四、注重评价,转变观念

《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建议教师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那么,如何通过分享交流环节帮助幼儿提高鉴赏能力、提升自信心呢?如何让每名幼儿的作品闪耀个性的光芒呢?教师的评价策略十分关键。

1.以幼儿为主体,避免教师喧宾夺主

喧宾夺主典型表现为:教师提问“像不像”“和图片有哪些不一样”“画得很好,如果能再大一点就更好了”等。建议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如“你的××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这样设计?”“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重视倾听幼儿的所思所想,了解幼儿对作品的表达与真感受,这样才能理解幼儿作品的构思与情感。

2.引导同伴之间运用积极评价

通常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作品,大部分幼儿会觉得难看,有的甚至会引来同伴的嘲笑。教师要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评价同伴的作品,如创作过程独立、专注;使用材料正确、规范;观察认真,细节表现到位;作品独特,有自己的想法,等等,这些都值得肯定。即使有个别幼儿的作品看起来不尽如人意,创作过程、行为习惯、其他品质等方面也无明显可肯定之处,但是如果他有一个不错的想法或者构思,虽然没有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也是值得肯定的。

同伴之间相互欣赏并积极评价,能让幼儿体会到其他人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发现自己和同伴的差距,从同伴的肯定中获得自信、满足感,激发幼儿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3.教师的肯定与鼓励

《指南》明确指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

例如,在评价《水母娃娃的舞会》这一作品时,教师发现了有个别水母与别的水母游动的方向不同,明显有别于大部分头朝上、触角朝下的作品,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水母原来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游动、舞蹈,这样画面更丰富、更灵动。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幼儿创作过程和作品的闪光点,及时评价特点明显、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给予肯定。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激发幼儿进一步想象与表现的欲望,还能启发其他幼儿开阔思路,积极创新。

五、家园合作,不容忽视

家庭是幼儿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也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幼儿作品的指导与评价仍然停留在“像不像”“漂亮不漂亮”阶段,他们常常忽略幼儿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需要,偏向于关注技能、技巧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他们在没有充分了解幼儿作品的情况下给出的评价,不经意间就打击了幼儿创作的积极性,而且还没有了解幼儿创作的本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把最新的理念传达给家长。

教师与家长的默契是在长期沟通、了解中逐渐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持之以恒,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久而久之,家长才能与教师默契配合,共同保护好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教育这个良好载体,通过有效的手段,保护、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让每名幼儿都能利用创造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叶菲.“三部曲”提升幼儿美术活动评价环节的有效性[J].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2016(7 / 8).

[2]李季湄,冯晓霞.《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王青艳.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4(6).

猜你喜欢
美术活动创造力培养策略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