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地理综合思维可视化训练

2020-11-13 08:53福建魏冬英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等值线等温线气候

福建 魏冬英

在新高考背景下,各省均出现地理选考人数大幅增加、教学工作量普遍增加、师生备考压力大的现状。课堂教学作为课改的主阵地,如何用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在教师要在学生想说而不得要领,想写而不得其法的时候点拨一下,使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当学生在思考,探求中陷入困境时,教师给予适度的引导,不要灌输,而是仔细观察,捕捉时机,顺势利导。

传统的复习,往往注重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的构建,而以素养立意为导向的新高考复习则应更加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关键能力的训练。本文以“一练二导三设四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做到将地理综合思维过程化、可视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关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以下笔者以《中国的气候》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综合思维可视化训练。

一、相关概念

1.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学会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基础,也是理解人地观念的重要思维工具。综合思维,即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地域综合,侧重于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和时空变化。综合思维首先要关注地理的逻辑思维,其特点是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2.“一练二导三设四化”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达成需要以下几个环节:一适度训练,二有效引导、指导,三种预设:教学目标、学生心理、教材解读的预设,从而达到学科兴趣化、内容简易化、难点分散化、问题典型化的四化策略。

3.可视化训练:落实地理核心素养,让综合思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设计,把知识内容分解成可以看得见的问题,问题分析拆解成可以遵循的步骤,让内容问题化、分析过程化、思维可视化。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中,就能养成综合思维,从而形成地理关键能力。

二、“一练二导三设四化”的课堂教学过程

案例:以《中国的气候》高二选修班复习课(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为例。

在传统复习中,重点可能会放在“中国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总结出“中国气候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国气候的知识框架。笔者在本节复习中,除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外,还把重点放在“读等值线图”这个难点上,力求在课堂上帮助学生领会等值线图的读图和表达的方法,并形成分析成因的一般思路。力求让地理综合思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看得见的过程,从而将方法烙印在脑海中。

【课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课时重点落实的综合思维是:学会解读我国部分区域的气温或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图并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设计思想】具备清晰的条理进行逻辑分析,是落实新课程“重视对问题的探究”的地理理念需要。因为应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比较、归纳、演绎,才能进行探究而得出新的结论。通过“一练二导三设四化”的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思维和表达的逻辑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

【教学流程】

【课堂模式】

提问当地气候特点,板书“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复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并板书。

讲评课前练习。

“一练”:有效训练。

教学中的有效训练就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身参与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可以是“适度练习”,也可以是读、说、听的训练,还可以是思维、具体操作的训练。总之,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而且是反复长期的实践活动。因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教师奉送的,而是通过长期的个人实践获得的。长期训练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训练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应成为训练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训练,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的“练”是一道经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这道题既要是选修班学生已经复习的“世界地理”内容,又要能引导出“读等值线图”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使每个小题都能导出一种学习方法,总结的方法要为后面的学习服务。

(高二地理选修班《中国的气候》复习课 导学案)

温故知新

上图是“某岛屿等温线分布图”,思考:

(1)图中实线是________月等温线,温差更大的是________月等温线。

(2)7月等温线大致呈________走向,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1月等温线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

(4)图中15℃等温线在两岛中间向南弯曲,其原因是。

(5)图中17℃等温线出现闭合的可能原因是。

(6)该岛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成因是。

总结:等值线地图判读技巧:读等值线的数值(含极端值)、疏密、延伸方向、递变规律、弯曲、闭合(特殊线)、分析成因等。

课前或课中的适度训练,虽然目的不同,但都是必要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二导”:“有效指导、引导”。

教师的适时指导、引导会使训练效果事半功倍。引导是针对学生未知的知识,指导是针对学生已知的知识。

一要导出“读等值线图”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二要指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即按等值线的读图方法和技巧读“中国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图”。

如果直接让学生读“中国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图”,大部分学生会有困难。但经过前面的训练和方法的总结,学生已经形成判读等值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形成了分析气候成因的一般思路;在课堂上进行再次强化训练,把综合思维具体化、过程化,那么在以后类似的等值线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迁移,掌握必备的地理思维能力。

知识迁移:(课堂完成)

1.读中国冬夏季等温线图(请参照初中课本图),描述气温分布特点。

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总结:中国气温:冬季

夏季

学生在读等值线图时知道按步骤读图,这样才不会遗漏要点,思路清晰、完整,形成可以看得见的思维过程,即可视化训练。

“三设”:三种预设:教学目标、学生心理、教材解读。

1.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识记我国气温及降水的分布特点,会解读我国部分区域的气温或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图并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理解并掌握我国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2.根据学生心理预设学生读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如成因分析时,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气温成因分析,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读等值线图前复习描述气候特点和分析成因的气候因素以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等)。3.根据教材预设,即对教材进行深度、全面、个性的解读,通过何种手段达到的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练习总结出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读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本节课的重点在等值线的解读,通过训练让学生形成描述气候特点、分析气候成因的思维方式)。

“四化”:学科兴趣化、简易化、难点分散化、问题典型化的四化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说道:“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能带来疲劳。”

学生害怕读等值线图,怎样能调动学生情绪?怎样读出“中国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的分布规律,而且学生不会因为读不懂而产生“脑力疲劳”?

2.分析成因

(1)太阳辐射的强弱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

(2)冬季太阳直射在________半球,夏季太阳直射在________半球。

(3)探究一:为什么冬季南北温差大?

(4)探究二:为什么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气候因素南方北方①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更白昼更②离夏季风源地更,多天气受夏季风影响,夏季③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的深入影响

通过学生已经接触过的地理中较简单的等值线图的练习,让学生因为课堂上的成功而产生思维兴奋,再通过合作总结出读等值线图的一般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形成第二个思维兴奋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难点分散化、简易化(归纳读等值线的一般方法,分散成“读数值、读疏密、读延伸方向、读递变规律、读弯曲、读特殊线或闭合曲线和析成因”几个方面分别来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难度),学生学会读图,也就有兴趣,再用分组读一月和七月图,引入竞争机制,读出“中国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的分布规律。降水采用动画和视频的方式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设计使得课堂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学生接受起来也感到有梯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选择的课前练习和课后练习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才能起到有效培养学生读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形成一定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学生在描述和分析气候问题时,形成“读图——描述规律——分析成因”“气候因素(气候成因)——气候要素(气候特点)”的思路。

(三)课堂板书——思维可视化训练的重要一环

笔者从教过程中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板书或者板书只有寥寥数字,既无知识点,也无知识框架,更无思维线索。其实课堂板书不仅能反映课堂教学的重点及核心,反映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可能有的教学内容会随着多媒体的关闭而遗忘,但板书却还留在黑板上,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

本节课主板书如上图,副板书是“等值线地图的判读技巧”。在“一练”之前,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形成描述气候特点和分析气候成因的思维链,再通过“一练”建立“等值线地图的判读技巧”,根据读图技巧具体学会读“中国一(七)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最后总结中国气候特点。

板书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学生在分析气候成因时按照气候因素去分析,就是分析过程化的训练,板书即思维可视化训练的重要工具。

本堂课体现综合思维的训练过程,从个别案例——一般规律——普遍案例的教学过程,注重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形成演绎推理的思维体系;通过内容问题化、分析过程化、思维可视化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复习效率,而且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解读能力及地理问题的分析、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并形成地理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等值线等温线气候
基于规则预计格网的开采沉陷等值线生成算法*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新课标高考地理季节判断的几种方法
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突破等温线判读中的难点
基于CCD图像传感器的火焰温度场测量的研究
由一幅图探究等值线题判断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