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哲学之少数派思想与电影艺术

2020-11-14 13:10康有金李学怡
电影文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程蝶衣虞姬德勒

康有金 李学怡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一、少数派

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少数派是关于“质”而非“量”的本质属性。少数派的界定与其成员的数量多少没有关联,它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是否占据主流意识形态或者是否拥有话语权有关。任何领域都存在少数派。例如在政治上,我们可以把少数派看成是“少数”语言,与之相对的便是“多数”语言。“多数”语言即标准通行语。在政治领域,人们所能听到和看到的都是“多数”语言,即以强制手段规定的可以言说的话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政治场合之中同样也存在“少数”语言的要素,只是它没有独立存在,因为它被剥夺了话语权。德勒兹划分多数语言和少数语言,阐明了少数语言被剥夺了话语权、不是主流语言的特性。同样,在其他领域,少数派可以被认为是任何非主流的形式或话语。

少数派追求异质性和多样性,而不会认同于任何被抽象地假定为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少数派不是已接受现存秩序且在其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少数派意味着对现存秩序的超越。少数派有其特殊的特质,突出地体现在其颠覆性和革命性上。少数派的颠覆性体现在少数派要依靠多数派来推翻多数派所占据的地位。少数派具有革命性。少数派要向多数派说“不”。它要挑战这些现存的、普遍的、既定的东西,这就是德勒兹哲学视域下的少数派。德勒兹大胆地预言,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成为少数派的时代。任何人、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成为少数派。既然少数派不是以数量来界定,那么客观上少数派有其存在的空间与存在的状态。我们还可以把少数派看作可以形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其价值在于引发无法控制的运动和解辖域化。

二、电影艺术中的少数派

(一)电影形式与少数派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属于少数派。首先,电影研究者属于少数派。从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了“视象暂留原理”到如今高科技3D、4D电影技术,电影技术诞生并不断发展成熟。这得益于许多物理学家、科学家和电影研究者对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科学技术必须不断向前发展,文明才会不断进步。电影研究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满足于当前的技术成果,因此早先的照相技术才能发展到当今的电影技术。他们用革命性的思想引领着科技的发展。照相机能拍摄出一个个动作照片,而电影则使这些单个的动作照片运动了起来,以一秒24帧的方式呈现出一组富有动感的照片集,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叫“movie”的原因。幻灯放映术使我们看到了“运动”的照片。少数派不轻易认同并满足于任何被抽象地假定为具有普遍性的东西,电影研究者不认为摄影技术就止步于照相机这一技术之上,在照相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并创新了摄影技术,起到了颠覆性和革命性作用。再者,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文字等,它是一门容纳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我们欣赏画作时能看得到颜色的堆砌但不能听到颜色的声音;我们聆听乐曲时能听得到音符的声音但不能看到音符跳动的画面。而电影却能让我们在一块平面银幕上看得到画面也听得到声音,集视觉和听觉于一体,这是以往任一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技术将使电影形式更加丰富生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观看电影还能享受嗅觉和触觉刺激:观影者能嗅到电影里的花香,能感受到寒暑变化。电影以其视听性颠覆了静止不动的照片,体现了德勒兹少数派的革命性。正因电影研究者的探索和研究,电影才得以诞生乃至发展。

(二)电影内容与少数派

少数派特征不仅在电影形式上得以体现,也在内容上彰显。何为少数派,就是拥有块茎式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其思想和行为方式跟别人不一样,跟常规的东西相异或相背离。电影艺术一开始是用来表达一些非大众化思想或内容。电影有许多类型,但并非所有类型都能称作艺术,如政治宣传片、广告电影、纪录片就不属于电影艺术,它们只是借助电影的形式来传达宣传目的。相比之下,真正的电影艺术是那些迸发出深刻的思想火花和让人有独立思考的影片。电影艺术可供娱乐消遣,也可以陶冶情操,其目的在于带给观众身心上的愉悦体验、情感上的慰藉和思想上的变化。电影内容的构建取决于编剧以及导演的思想。可以说编剧和导演也都是少数派人物。每一位编剧和导演都想拍摄出与众不同的影片,他们会用各自不同的想法来塑造一部电影。编剧和导演的意识形态即是电影内容表达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果每一位编剧和导演的思想与行为方式都一样,那么也就不会有千奇百态的电影,电影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可言。即使把某位作家的原著小说拍成电影,编剧和导演们都会对原著稍加修改甚至大篇幅删改,因为编剧导演们不会完完全全按照原著作者给定的思想或内容来执导影片,他们可能觉得原著的有些情节需要删改才更符合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或思想。所以他们是不受约束和不服从规定的少数派。德勒兹认为,少数派从来不知道自己是少数派,也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少数派。因为少数派是在无意识或潜意识层面体现出来的。编剧和导演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少数派,他们认为自己跟所有的编剧导演一样,都是在编故事、导演故事,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一定跟别人不一样的,他们会无意识地想要运用与其他编剧导演所采用的不一样的方式来编造和塑造人物角色以及故事情节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不然也不会有各色各样的电影角色阐述千奇百态的故事。这就体现了德勒兹的少数派所追寻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三)电影人物与少数派

电影里的人物大都属于少数派。电影人物形象通常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其他配角与众不同,形象更深入人心。他们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拥有世人所不及的思想境界。他们可谓是德勒兹哲学视域下的少数派。在《霸王别姬》这部影片中,程蝶衣对“虞姬”这一角色的从一而终、“不疯魔不成活”的态度正是少数派之所为。程蝶衣和他的师哥段小楼从相遇到相识,从陌生到熟悉,从对立到关爱,形同手足,两人还发誓要一辈子演霸王别姬,段小楼演霸王,程蝶衣演虞姬,但两人对演戏的看法并不一致。段小楼出戏之后又重新当回那个现实中有“七情六欲”的男人,而程蝶衣却入戏太深,把自己彻底当作了虞姬。蝶衣生成了虞姬。德勒兹认为少数派是生成的。生成即主体不由自主地向生成之物靠近,从自身体内感觉到了生成对象的力量,拥有了生成对象的某一特性。生成有三种模式,即生成女人、生成动物、生成不可知。少数派是通过生成而成为少数派的。主体与生成对应物之间互投影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蝶衣在和小楼演《霸王别姬》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生成了自己演的角色中去,彻底丧失了性别意识,生成了女人,认为自己就是虞姬,小楼就是霸王。当霸王要娶菊仙,就意味着霸王与虞姬要分开了。蝶衣和菊仙之间的矛盾、蝶衣与小楼之间的矛盾因此而激化。影片中因为“文革”,京剧遭到批判,所有的京剧戏子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社会正在变迁,此时的程蝶衣对京剧的迷恋并没有因此而消退。影片的最后,程蝶衣最终也像虞姬一样自刎死去。程蝶衣的“不疯魔不成活”的艺术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现实相背离的。没有哪个“正常”人会如此入戏以至于忘我,在他身上明显有着少数派的特征。

同样,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中,主人公安迪也是一位少数派人物。“体制化”是该部影片演绎的重要概念。老犯人瑞德跟安迪这样解释:“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walls”就象征着监狱,影片中犯人从讨厌它到习惯它再到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影片中被体制化的典型人物就是监狱管理员老布。老布在肖申克监狱被关了整整50年,已经彻底习惯了在监狱里的一切生活,而当他得知自己期满即将被释放的时候,他却不想离开监狱,他无法重新融入监狱外面的世界。老布就是一个彻底被体制化了的人物,他彻底地爱上了那间剥夺了他自由的监狱,出狱后他选择了自杀。诚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职场又何尝不是体制化的场所,而我们都是体制内的人。影片中的大多数犯人也同样像老布一样正在或已经被体制化。但主人公安迪与老布不一样,他并没有成为体制内的一员。安迪有着与其他犯人不一样的想法,他对自由有着不死的向往。他通过自己的智慧谋划了一场越狱大计。他请瑞德帮他搞来一把鹤嘴锄,每天偷偷地凿壁,在计划秘密进行当中设法让自己的狱中生活过得与众不同:与瑞德建立了友谊;为狱中犯人赢来啤酒作乐;帮助狱警逃税、洗黑钱;还写信给州长申请资金建造监狱图书馆。这一切都是为了逃离监狱做准备。20年后的一晚,安迪终于成功越狱,重获自由。极少数人能像主人公安迪那样,即便身陷囹圄也依然怀揣着炽热的自由梦,隐忍20年,只为重新回到缤纷的世界。在身不由己的监狱里,犯人们大多会被驯服得失去自我,思想行为变得跟其他犯人一样,而安迪无疑是少数派的人物,有着块茎式的思维方法。少数派思想在该部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德勒兹的少数派与电影艺术息息相关。电影艺术以其特有的形式相异于其他六大艺术形式,它是集视觉和听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甚至还可能有更深刻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颠覆和革新;电影艺术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正是少数派人的思想;电影里的人物角色生而为少数派,因为是少数派,才让观众印象深刻。少数派有着自己的“少数语言”,从不按常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行事。他们追求的是多样性与异质性,电影内容和电影人物才不趋于雷同;他们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电影才得以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程蝶衣虞姬德勒
寻找德勒兹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霸王别姬”程蝶衣人物形象的美学分析
商震随笔二则
论影视剧中的虞姬形象
从“恋人”权利游戏角度浅析电影《霸王别姬》里的自杀现象
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人物形象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霸王别姬》中的爱恨情缘
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