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运河讲坛“云”上开播

2020-11-17 03:41张涵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6期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讲坛大运河

本刊讯(记者张涵)为贯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深化全社会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促进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文化传播中心、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交通大学运河讲坛》系列活动,于5月14日开始线上播出。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实施评估》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担任首场主讲嘉宾,以《抽出一小时,今天和中国大运河见个面》为题,开启了特殊的中华大运河文化之旅。系列讲坛以生动活泼的运河故事,讲述大运河的浮沉衰兴,为把大运河打造成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提供支持,已确定的前六期主题和嘉宾还包括: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副研究员姜晓云解析《为什么说苏州是大运河的起点城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耿波主讲《运河倒影中的皇权与帝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朱逸宁讲述《大运河与嘉兴的前世今生》;河南大学副教授刘涛解读《为什么河南列入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的县(市、区)数量最多?》;浙江科技学院副教授李正爱讲述《大运河与杭州南柴北米的城市供给格局》等。

大运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的区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伟大文明。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运河功能持续发挥,区域发展水平较高,沿线8省(市)水工遗存、运河故道、名城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超过1200项,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遗产、水工遗存、附属遗存及相关遗产共计85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余项,世界自然遗产1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处。但长期以来,大运河也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标志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将大运河与长城、长征提升到“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的地位。

据悉,“交通大学运河讲坛”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文化传播中心、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杭州城研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北京运河文明文化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联合主办,系列讲坛均为开放性公益活动,在“抖音”和“快手”平台同时上线,可搜索“城市文化传播中心”关注直播内容。

猜你喜欢
上海交通大学讲坛大运河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大地史诗——大运河
英山 组工干部上讲坛
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讲坛“321”模式构建
徽州契约文书地域信息组织与揭示的路径探究
首期“湛江书法大讲坛”在赤坎举行
《杂文选刊》2017年7月精彩推荐公民讲坛
The Beauty of Painting in English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