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导向下艺术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探索

2020-11-18 15:25李继卫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艺术类应用型岗位

■朱 丹 李继卫/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一、前言

当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向着系统化、应用化的方向深入发展。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提升学生艺术创作理念和创作能力为宗旨的跨专业、跨学科,体现交叉性、融合性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

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综合性使艺术类专业从诞生时就具有了交叉性和融合性的特征。同时,艺术类教育随着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已不再是单纯解决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的工作,而是成为参与社会发展、建设,构成公共社会文化艺术生活的过程和提高公众生活品质的综合手段。

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群”的场景下开展,在融合、交叉中推进,使艺术类专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优势更加显现。尤其在艺术类作品创作、创新、创意层面,各专业主干技术以及创作理念间的相互融合使得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有效。

二、专业群导向下的人才培养理念及特色

(一)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扣准社会文化艺术人才需求的脉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目前,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文艺创作;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等”。对应总书记的报告,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是一个强大的人才保障基础,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以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需求是高校的责任。

因此,在当下社会文化艺术生活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的今天,其社会文化艺术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是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的艺术技能要求,而是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艺术思维能力,擅长多种艺术、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文化艺术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人才。

(二)树立能力复合、技术复合、应用型、可迁移的人才培养目标

仅以浙江省的文化大礼堂为例:2017年度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全国影响力及口碑指数白皮书中显示,截止2017年底全省已建成7916个文化礼堂,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万个,覆盖80%的农村人口。从2013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启动5年来,农村文化礼堂已从单一的文化活动载体转变为集体育休闲、全民健身、艺术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

这样一个具体的数据,再加上基层文化馆、社区文化建设等等方面,不仅从数量上显示了缺口,而且从艺术人才能力构成、技术技能构成等方面都对当下的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人才需求提出了要求。分析目前艺术类人才培养就业出口方向的特点,以及浙江省文化艺术人才的实际缺口方向,可以得出,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社会需求理念,综合应用理念,技艺复合理念,有助于实现学生培养能力复合、技术复合、应用型、可迁移的目标。

(三)专业群导向下的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里各专业既分层次发展,又协同联动;既自成体系,又紧密关联、交叉融合。

对于艺术类专业群来说,专业群内人才培养要打破专业界限,充分发挥各艺术专业的优势,依托专业群内体现全面创作融合的实践平台,开展人才培养。交叉性、开放性、融合性是其人才培养特色的突出表现,这既是艺术本身的特性所决定,也是专业群建设的目标要求。

三、传统视角下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局限

(一)人才培养滞后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的大众化出现了明显的趋势。当下的艺术活动已经超出了纯艺术的范围,开始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数字电子技术、互联网在艺术传播领域的变革更成为了艺术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有,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举措。文化艺术从过去的高高在上的大舞台开始走向了基层百姓中间,目的就是使文化艺术得到充分的大众化的普及,进而吸引更多普通百姓走入艺术圈子,让他们在感受艺术的同时,关注艺术的文化内涵,提高大众的文化艺术素养。因此,当下文化艺术岗位对掌握艺术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能力强、有一定综合艺术技术创作能力、创新意识、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大。

当前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数还停留在“单一艺术技术”“单纯艺术”的培养模式上,这种培养手段在十几年前文艺发展的环境下是有效的,但是面对现在的实际需求情况下,我们的培养方式明显存在培养理念滞后,培养方式、培养手段过于传统,使这类人才的培养一定情况下落后于当今文化艺术岗位的需求。

(二)传统模式培养,限制学生创作、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都是规定动作的培养,给学生自我创作的空间很有限,造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习惯于一些套路,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同小异,内容传统、形式老旧、缺乏新鲜感。实践能力方面,因为传统的教学缺乏实践环节的配套、更缺乏综合的实战型的实践平台的锻炼,学生大多是纸上谈兵,或者单一环节的实践,实践的内容简单,面对的问题简单,与岗位实际相去甚远,因此,在面对具体岗位时就明显暴露出动手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差,不能适应复杂的岗位工作。

(三)教师专业细分,跨专业化不足

部分艺术类专业教师抱守自己的传统专业,过分强调专业性,对艺术专业之间的互融互通抱有一定看法,对转型融合不敢尝试,造成技术技能单一,专业区域窄小,这不利于当下艺术人才的培养。

四、专业群建设下艺术类人才培养路径

(一)依托专业群建设,探索培养路径

专业群以各专业主干艺术(技术)为输出口辐射相近专业人才培养。体现专业群内专业间的融合交叉,并在融合的态势下培育新的市场急需或者空白的专业方向。在专业融合视角下建立师资队伍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构架特色课程体系,并搭建满足专业群运作需求的可以共享的校内实验实践平台,体现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能力复合、技术复合、应用型、可迁移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创建融合型师资团队

围绕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摸排专业教师主干专业和融合出口,以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为抓手,制定教师转型计划和培养途径,采取优聘引进、送培转型、联合培养等方式给教师提供专业转型发展的空间。

打破专业界限,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培养融合型师资,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实践。

(三)构建课程体系,设计融合性课程

引入岗位相关课程,同时渗透人文、艺术学科知识,突破专业壁垒,培养文艺创作人才的多元能力;由各专业优质课程组成选修跨界的融合型课程。学生在完成自己主干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在选修环节选择其他专业的优质课程进行修习,丰富艺术技艺技能、拓展创作视野、更新创作理念,以适应当下的艺术岗位综合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岗位迁移铺路。

(四)设计教学模式,创建实践平台

设计“理论讲授+仿真创作+课堂延伸+多层评价”教学模式,形成由理论到实践,由碎片化创作教学到综合创作教学、由课堂内到课堂外两个空间学习、多层次评价的教学过程。

首先,夯实理论基础。节目创作理论讲授节目形态、编排、碎片化创作、媒体平台与节目创作的融合。其次,按照创作流程设置创作岗位,开展仿真创作。再次,借助文化艺术岗位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等开展创作;第四,多角度评价。校内导师、学生、课程组、社会平台受众、企业导师评价。

创建多元的实践平台,实现教学环节的岗位化延伸、校内实践与岗位实战的融合、“产、学、研”三方的一体化融合,凸显实践育人特色。

平台实现课堂延伸,将课堂内容岗位化;设立“项目组”式实践环节;平台打通“产、学、研”三方边界,将实践与实战融为一体。

线上课程+线下课程,丰富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补充课堂时间。

(五)校企深度合作

依托实践平台与校外企业合作创作,实现学生创作与市场的对接。校企双方组合创作团队,完全按照相关企业岗位实施管理。

五、结语

站在专业群建设的平台上,将艺术类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文化艺术发展需求同步思考,从艺术本身的融合特性和地方文化艺术工作岗位的形式和内容变化出发,围绕当下群众文化建设的需求,在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的岗位特点下,探索当下艺术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在“群”的概念下,以各个艺术类专业为主干艺术,融入其他专业艺术技术技能的教学内容,在夯实主干专业学习和应用的同时引入其他专业的学习内容,体现课堂教学相对独立,实践创作实施融合。努力培养既掌握主干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其他艺术专业创新创意思维、知识、能力的复合应用型艺术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类应用型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