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国学经典”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020-11-18 15:25杨娟娟海口经济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国学微课政治

■杨娟娟/海口经济学院

一、前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备浓厚的文化积淀,由此产生的国学经典是我国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是每一位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增强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就需将国学经典融入其中。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没有将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贯彻始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积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国学经典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国学概述

聂慧芝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索中指出,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又名国粹,它拥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六艺等,在古代为君臣治国所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历史文化积淀越来越丰厚,上能协助国家治理,下能解决百姓所需,国学的经典在于它能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总而言之,国学是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者,万物之奥”;国学是和,刘备在《三国志》中讲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国学是公,孟子在《君臣之道》指出“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三、“互联网+国学经典”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各高校仍是以文化课为主,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国学课,但是高校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出相应的国学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大学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社会文化水平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如今虽然各大高校已经设置了思想政治课程和国学经典课程,但是学生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互动等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仍旧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不动脑、不动手,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的次数比较少。另外,学校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国学经典的课程,课程时长较短,没有搭建相应的交流平台,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再者教师在课堂上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采用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对国学经典知识传授、引导不足。

(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充足的思想政治理论和国学知识外,还需要构建完整的知识文化体系和道德修养,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打动学生、影响学生。现实中,部分教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理论知识掌握不够透彻,没有全面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发展的联系,导致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是结合教材向学生讲述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没有将其与其它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样的教学内容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不能积极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大学生忽视阅读思想政治类的相关书籍

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阅读的文学史籍以及经典著作非常多,甚至有的钟情于网络文学,但是很少有学生会在课余时间阅读与思想政治有关的书籍。根据网络调查发现,有将近80%的学生没有全面阅读过国学经典的相关著作,一方面是因为书本内容较为枯燥,无法集中注意力去阅读;另一方面是觉得与思想政治相关的书籍对自身作用不太大,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后,只会大致浏览一遍,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短期内没有办法进行充足的了解和记忆。

四、“互联网+国学经典”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一)借助互联网优势,转变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互联网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借助PPT进行教学,但仅仅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简单迁移,缺乏新的知识理论和思想总结。因此,教师应借助互联网优势,积极转变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思想政治资料或者视频,搜集相关的知识理论,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特征对其进行梳理、总结,结合社会发展动态,在课堂上播放关注度高的时事新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另外,高校应投入专业的技术人员搭建思想政治交流平台,将国学经典制作成精美短文或者文学故事,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针对文章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校园营造良好的国学讨论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丰富国学理论,拓展自身的思想政治认知。

(二)广泛应用技术性教学资源

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多媒体的相关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结合教材下载相关国学经典视频案例,根据教学需求对视频进行剪辑,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增强互动和吸引力。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网络上面对海量的教学资源时,要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出发,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挑选,从而提高资料的真实性和针对性。其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通过电子设备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账号,定期发布关于思政教育和国学经典的知识或见解,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专门账号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如此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够帮助学生充足利用课余时间投入更加全面的学习和知识拓展。

(三)借助微课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种载体传授国学经典,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微课逐渐进入各大高校的视野,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微课搭建国学经典的教学平台,将教材和网络上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课教学视频。由于微课具有时长限制,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可以通过课下交流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和性格特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确定微课视频的内容风格,发挥微课的最高价值。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需要前期从宏观上对教材进行梳理,梳理各章节的侧重点,结合学生的需求制定针对性微课视频,尽可能为每个微课视频确定一个主题,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者,学校应将其它高校优秀的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引入到微课平台,以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吸收不同形式的国学经典。

(四)积极引入系统性教学反馈

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了自身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被学生所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教学反馈平台,将学生对教师的建议、合理化意见,以及对教学的期望,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国学经典的课堂上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以便在学习中积极配合和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在搭建教学反馈平台时,要管理好校园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也能对教师和学生的名誉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例如,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对教师产生不满,借助互联网平台随意对教师进行诋毁,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对教师的名誉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在引入系统性教学反馈平台的同时,应加强对师生日常网络活动的管理,要求学生和教师在登陆系统性教学反馈平台时,验证身份,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浏览和发言进行监测,并且可以在学生当中组建监察队,定期对平台进行管理,将发表不良言论的学生进行登陆限制,营造干净良好的系统性教学平台。

(五)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

教师展开教学的前提,就是要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然后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备课和教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向学生讲述相关的思政理论之外,还应注重借助互联网加强学生的国学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学经典的相关知识。当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引入“互联网+”时,应结合教学进度和教学现状恰当进行使用,避免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侧重点偏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顾着凑热闹,并没有学到多少思想政治理论,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还阻碍了课程教学进度,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互联网+国学经典”视角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征,借助互联网优势,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广泛应用技术性教学资源,引起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夯实理论基础,借助微课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学习其它高校优秀的思政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利用互联网平台帮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国学经典,在教学系统反馈平台上积极与学生探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

猜你喜欢
国学微课政治
“垂”改成“掉”,好不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