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2020-11-18 15:25耿杨宁哈尔滨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习惯小学生

■耿杨宁/哈尔滨师范大学

一、习惯、行为习惯的概念界定

对于行为习惯概念的界定:有的学者认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行为动作。”有的学者认为:“习惯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就是比较典型的、有倾向性的行为特点。”有的学者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也就是稳定的行为、思维模式。”《心理学大词典》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我国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是人在特定的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定时间内养成的,在一定情境下所表现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行为动作。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变现为:小学生举止文明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良好的时间管理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等等。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目前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后作业方面、家庭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表现出小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主性差、动机不强、不能进行积极独立思考、与同学缺乏交流互动,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低效、主动性不强、不会管理时间。家庭生活中自理性不强、不能积极参加家务劳动、不懂得感恩父母等等。社会生活中由于没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荣辱感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重重障碍,也导致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与父母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引起许多社会问题。因此研究者应该将关注点聚焦到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并且以此提出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成因

(一)家庭方面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如家庭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方面、教师教学方面、学生方面、同学方面、社会方面等等。家庭是学生成长最主要的环境,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个人素质、言行举止,家庭中的文化与氛围、家规,无时无刻不影响学生的成长,但是目前社会压力较大,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向城市,父母去城市务工,许多农村学生成为留守儿童,而城市地区家长面对高强度的工作,这些问题导致家长对学生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关心不够,并且现在家长欠缺教育子女的专业知识,教育子女过程中没有正确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教师方面

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些班主任管理班级中存在问题,如:班主任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学过程中把较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平常生活中教师也较关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问题学生,很多教师没有耐心去了解学生具体的家庭背景,对学生缺乏耐心、慧心、爱心,导致在家庭中本身受到忽视的学生,在学校依然得不到关注,使得学生养成一系列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同学方面

同学构成学生成长环境中的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受身边同学的影响,当学生观察到同辈群体所表现的良好行为习惯时,学生会在言行方面模仿学习、得到启发,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当身边们有同学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同样会影响学生,因为小学生性格还不够稳定,行为习惯处于养成时期,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并且,学生倾向于跟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相处,许多问题学生,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挤,不受关注,身边的学生也不能给予必要的关爱与帮助以及积极的影响,不利于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社会方面

现在社会的一些负面的消息、不雅视频、甚至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网站,对小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得学生心理早熟、扭曲、无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社会生活中,很少为小学生提供机会做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缺少相应的学习资源,更加没有机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己的积极的价值观、形成完整的人格。社会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缺位使得学生缺少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大环境。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缺少应有的外部支持和保障。

(五)学校方面

素质教育推行的一个途径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但是目前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学校较注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培养不太重视,也忽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和影响学生。在教师培训管理方面,缺乏对教师专业化的指导,导致部分教师忽视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班主任培养方面,缺乏对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培训指导,导致班主任管理班级缺乏科学性。

四、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提升策略

以上我们从不同方面分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依次我们可以根据已存在的问题,转化现有的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也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供针对策略。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提出策略:

(一)创造好的家庭氛围

尽管现今社会压力很大,父母背负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往往没有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平常学习中。面对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城市地区的问题学生,作为家长,要不断学习,特别是学习关于教育的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专业的引领和指导,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在这个过程,父母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创造良好的积极的家庭氛围和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家庭文化,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巨大。因此父母要和学生一样不断学习,不断规范自己言行,成为合格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

(二)教师提升自身专业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特别是教师对于问题学生、留守儿童、心理缺失的小学生给予关注,关注他们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适当去做家访,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找到他们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针对性的给予帮助,而不是只是为了升学率,关心成绩优异的学生,要将关注点聚焦到所有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人格完整,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人。

(三)教师引导同学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榜样示范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同辈群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同学一定的帮助,同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互相鼓励。当个别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困惑,学生可以互相帮助来解决。小学低年级学生从众心理极强,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教师也要与学生家长充分沟通,使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时刻向学生展示什么是良好的习惯,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学生学习的行为,学生通过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形式习惯。其次,教师也应在学生群体中树立相应的学生榜样。如在班上表扬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所表现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不仅要及时表扬学生,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因为学生所表现的个性问题在班级生活中存在某种共性。学生也要特别关心问题学生,理解他们,让他们感受班级的温暖,班级和谐共处的文化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要在和谐、共赢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社会为学生创造机会,为父母供学习平台

社会各界应发挥自身的作用,给学生体验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去养老院,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参加军训活动,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学会归纳整理、养成能够自理的习惯。善于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带学生观察大自然,引导他们观察细节,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等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在亲身感受过程中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社会要为父母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育儿的专业知识学习的机会,在家长和教师、学生间建立良性沟通的桥梁,为家长提供援助。

(五)学校要创设文明校园文化,提供家校合作的机会

学校为教师提供校内外的各种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使得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也将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也要为家长提供家校合作的平台,因为这是家长了解学生的窗口。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家长课堂,让家长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性格特征、近期困惑、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也给家长提供专业化的指导,让家长能够懂得教育知识,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避免与学生间产生不必要的冲突,能够更好的与学生高效良好的沟通。学校也可以通过策划一系列活动,增进家长与学生间的感情。学校可以为学生举办丰富的校园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表现良好的行为,进而将其内化为良好的习惯。比如(1)早自习抽出一点时间引导学生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 (3)开展课外兴趣活动。(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结语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需要家庭、教师、学校、同学、社会各个主体间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且每个主体需要承担好应有的责任,不断进行培训学习,掌握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方式方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习惯小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皋兰县石洞小学为例
上课好习惯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