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建设探究

2020-11-18 15:25杨舒婷苏州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思政内容

■杨舒婷/苏州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高校思政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中,“高校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培养什么人”指明 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宗旨,“如何培养人”指明了高等教育培养人的具体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立足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新要求,切实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根本要求,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探索高校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新模式新格局,着力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长效机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构建并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体系,是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贯彻以人为本为原则,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砥砺奋进的重要工作,开展好思政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师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时代使命。纵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仍存在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脱节、与大学生需求相脱节,思政教育形式与时代发展相脱节等种种问题,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互联网为载体,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开展好思政教育的必由之路必不可缺的关键一环。

(一)思政教育专业指导老师急需转变教学理念

当前高校中思政课指导老师多为辅导员,其所学专业大多不是思政相关专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往往会出现缺乏思政专业指导、网络思政教育理念及思维薄弱、开展思政教育常态化持续性认识不足等问题。因而思政教育工作者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质,需要转变思政教学理念,注重提升自身思政教学水平的同时,树立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思维,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不再受时间、空间制约,将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思政教育,不断强化思政教育专业指导老师思政育人水平,以专业思政队伍建设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的提升。

(二)思政教育在内容及形式上缺乏创新

传统思政教育多是以课题教学、政治理论课为核心,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导为支撑,教师本人的言传身教与自我榜样展示为补充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势在必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带来的教学便利,擅于从工作与生活中挖掘素材,利用网络技术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特点,通过整合网络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拓宽微博微信及BBS等网络互动平台,让思政内容生动而又极富感染力,抛开传统灌输式教学,依托互联网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从兴趣中悟,于兴趣中有所得,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三)师生互动匮乏,思政教育线上线下耦合度、联动性不够高

当前思政教育多以传统线下模式开展,由点及点输出式教学模式,互动性不高,学生反馈不够积极,思政教学成效有待提高。多元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不光要着眼于身边人、身边事,更要打开眼界与思路,立足多角度,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起线上线下师生互动教育模式,加强教学监管,以教学相长为依托,形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及时效性。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特征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学生对于网络内容缺乏辨别能力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渠道,是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坚守的“主阵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海量资讯的同时也伴随着网络内容的良莠不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各种思潮、思想认知、价值观充斥于网络,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带来极大冲击。因而在网络思政体系建设中,抓住学生群体对思政课内容的需求,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在良性互动中着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选择吸收优秀文化思想,规避网络弊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性强,更要充分认识网络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打通线上线下“思政课堂”,突破成规,做好线下思政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的交互衔接,以互联网为载体,占据网络平台主动权,不断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创新形式,用好先进典型,让思政内容更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贴近学生需求,维护好大学生用户的活跃度与粘度,突出思政教育的“双向性”,而非单一的传授模式,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重视大学生的体验度。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操作起来简单易上手,利用互联网传播快、受众广、互动便捷等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爱国主义情怀。

(三)对新媒体技术运用提出新的要求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 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优势,已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认识到互联网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高校思政教育成效最大化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强化优质资源及思政素材整合的基础上,借助现代通信技术,提升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通过音频、视频、动画、H5特效等技术手段对素材进行再加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摈弃传统单一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增加师生互动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发展过程中对思政教育的需求。因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提出新的要求。

三、如何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

(一)构建起一体化的校园网络思政教育格局

以互联网为平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构建起以班级为单位、以系为单位,以学院为单位的组织架构,统筹推进网络思政教育,不拘泥于某一特定范围,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是辅导员,任课老师、系主任、教学名师、党政领导都可以“变身”思政课老师,搭建起一体化的思政教师队伍梯队,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学生通过线上平台的积极反馈,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构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双向互动,即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突出教学成效,通过促进思政老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教学形式的不断创新,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二)搭建完备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框架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发挥QQ、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在高效、开放、共享、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形成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闭环,依托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添输出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营造网络思政教学的学习氛围,通过优质内容的输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各类平台框架的搭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适合自身的“输出”环境,鼓励学生以自媒体的形式参与思政“教与学”,通过学生的互动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后台大数据分析学生参与互动最频繁的教学形式、时间点、思政教育内容等,依靠数据整合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获取第一手教学成效资料,对后续教学内容做出优化调整,推动思政内容的教学实效。

(三)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体系管理机制

构建起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体系管理机制,是夯实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与学习阵地的基础,确保网络思政教育良好运行的前提。高校主要监管部门要加强校内各级新媒体平台管理,与院级媒体多方协同,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管机制,制定合理的考评标准。同时,要组建起一支具有前沿的思政教育理念、专业配置合理、责任心强、技术性强、学习能力强的专业思政管理团队,严格把关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审核与发布,及时获取发布信息及后台反馈信息,加强与受众的积极互动,具有较强的网络敏感力以及及时发现并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以辐射网格式信息传播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及形式的拓展提供了大有可为的资源与有效途径,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思维理念上要与时俱进,以新思路、新理念、新内容、新形式为载体,转换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及理念,以线上线下联动互补为基础,以建立并完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为工作重心,突出思政教育的主导性,让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有理、有情、有趣,达到真学、真信、真用的教学成效。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势在必行,它是大学生加强精神武装的有效途径,要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机制上有所创新与突破,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指引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这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以牢固培育和树立新时代高校青年的家国情怀为己任,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职责坚守。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思政内容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