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中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020-11-18 15:25宁夏交通学校
长江丛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工匠素质院校

■雍 洁/宁夏交通学校

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还要以德育教育为基础,为每一位学生厚植工匠精神,促使其在工作中,不断融入自身岗位实践。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需要我们针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当前,受到各类偏见的影响,中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中职院校很难完成实际的招生目标,其所录取的学生基础素养更是参差不齐,进而导致学生在实训、工作阶段各类矛盾频发,学生所展现出来的素质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学校自身的因素

很多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并且,为了保障学校持续运营,存在过度招收学生的现象,可能导致整个校园风气鱼龙混杂。另外,中职院校对于自身的定位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很多学校单纯将自身认定为技术工人的培训基地,没有实施系统性的综合素质培养,更没有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实训过程融入和培养工匠精神。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无法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此德育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还是“一刀切”。个别教师也忽视了德育教育对学生技能培养的正向影响,忽视了教育的根本,不免还是将学生分出优良中差,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三)家长因素

在很多家长看来,只有那些没有任何前途的孩子才会进入中职院校,中职院校只是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无奈选择,将孩子送入中职院校,只是想学到技术用于糊口。家长这种在思想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学生对于在学校的学习存在轻视、慢视。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现阶段中职院校招生过程中,因招生过程较为困难,导致学校不得不拉低自身招收标准,进而导致生源总体素质较低。大部分学生普遍缺少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也很容易出现放弃的心理,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念与毅力。这种思想态度对于培养工匠精神极为不利,更是导致其在实训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逃避与旷工的现象。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机制与途径

中职院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对于德育教学与专业课程缺乏统筹融合,是导致学生工匠精神匮乏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态度轻慢,家长与社会对中职院校存有误解和偏见,来自于中职院校对于自身办学定位的不明确,以及缺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持续性培育。

(一)有关部门应在教育体系的有效规划方面加大发力

要打破传统中职院校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单打独斗”的局面,需要更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实施更为严格的双导师制度,企业导师与院校导师共同合作,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合力给予正向引导,从而为中职院校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成才空间。教育部门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提供更多方法、平台,帮助提升中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另外,教育部门需要不断强化与就业机构的合作紧密度,帮助中职院校拓展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并根据其所从事的岗位不同,建立健全就业追踪系统,以就业促教学,通过展示具备优良综合素质的毕业生在长期的职业发展历程中取得成功和进步的案例,促进中职院校整体教学理念和氛围有所提升。

(二)明确中职院校德育教学职能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其实际的教学过程有着非常直观的影响,单纯以利益角度去制定整体的发展观,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学校首先需要明确德育教学在中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职能,转变中职院校传统的办学理念,将德育教学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树立良好的学习风范,并结合新时期教育理念改革的相关思想,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与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与探索精神。同时,注重教学实训过程中对于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实施德育教学过程的关键,中职院校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与水平,引导每一位学生树立积极学习、培养职业技能的观念,做出明确的发展规划。中职院校在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与考核机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明确自身优点,并及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的积极性,保障教学质量,以制度建设不断推动师资队伍的活力。相关院校也需要聘任更多高素质人才,从根本上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注重德育教学过程中的兴趣培养

学生的自我兴趣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关键,而兴趣的来源需要学校及教师不断进行引导与激励,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更为愉悦的学习过程,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积极性。中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注重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并提高德育教学内容和模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更为合理的教学体系下不断成长。

(五)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对于职业自身的观念与看法,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直观表现。而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提升德育教学的比重,也要注重德育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无论是哪种教育过程,其本质都是将知识与正确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德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是其核心关键,而职业素养更是工匠精神的集中表现。学生只有在尊重自身岗位,遵循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才能根植并发扬好工匠精神。中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职业行为、职业技能以及职业责任感的重视。教师应以德育教学为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为每一位学生打造更为良好的就业优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德育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发挥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为每一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职业操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成长为“大国工匠”的思想基础,为自治区、国家经济发展不断加码助力。

猜你喜欢
工匠素质院校
90后大工匠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工匠赞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