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2020-11-18 15:25王海霞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物理

■王海霞/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新时代,新要求,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这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对于理想信念的要求。“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师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追本溯源,是自古以来每名教育者的应循之本、应尽职责。既要精于“授业”和“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时刻心系国家和民族,不忘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目前许多高校的物理课程教学,较偏重于知识的传播,忽视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学生也将精力往往重视学业,没有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本文作者将物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融合,创新物理课程思政,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物理课程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身认知系统的有机构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本文作者以物理理论课、实验课来进行实践研究,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二、教与学现状、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是网络信息时代,在校的学生接触事务多元化,对此存在利弊。益处让学生不用走出校园和家门,就开阔了眼界,冲破了局域性,了解了大千世界;弊端是学生处在这个缤纷绚丽的社会,无所适从,比较茫然,选择太多,难以抉择,对学生时代的目标不够明确。

同时,网络时代机会很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很多校园意外的事情,比如cosplay等等,让学生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学习之外上,而没有专心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耐力不够,产生比较浮躁的心理,找不到方向,无力感常常伴随其校园生活。浮躁的心理状态忙碌于学习与生活,却又不能专注于其中。

高中的填鸭式教学,在进入大学校园转变为自主管理模式,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心智还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稳定,让学生从束缚到完全解放的状态,没有任何缓冲过度阶段,这使得学生在高校的状态变的懒散,没有纪律性,虽然进入校门的数周进行军训,但是考虑现今社会学生吃苦耐劳的低比率,军训严格度不高,造成了学生养成例行公事地习惯,进而学风、班风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手机电脑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容小虚,学生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去观看手机信息,多半是段子、视频,课堂利用手机查询学习信息的同学仅仅占少数,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现代生活的纷扰复杂,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心的建立和培养应该引起重视。从2007—2017年青少年形式犯罪的统计中表明,在青少年犯罪中,大部分集中在18周岁至25周岁,未成年人犯罪占少部分,而像高校学生年纪的孩子却占了很大的比重。[1]这个年龄段犯罪率高,主要是由于家长、教师和社会在其重要的年龄阶段,往往重视了孩子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认知方面的教育。致使认知发展偏颇,情绪易冲动,人生观偏离,在新兴科技迅猛发展中,通过电脑手机网络受到了不良文化的熏陶。[2]同时,当今社会网络拉近了信息的传播,却远离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高校宿舍晚上卧谈现象现在极少,聚会场所交流也降低,大多数情形都是手机查阅与交流。少交流致使这个阶段的孩子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教师将课程与思政方面进行结合,重视文化教育,同步抓认知教育,做到两手抓两不误。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

本文作者所在院校提供和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组织多层次的学习交流、竞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处于普及阶段,得到各院校的重视,院校之间、教师之间开展了相互学习探讨,寻找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思政构建模式。同时,各高校任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对教学体会颇深。在教学改革工作的研究创新工作中,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各高校之间和老师之间经常相互交流学习,同时了解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从而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首先,通过调研了解各方面的需求,通过物理理论课、实验课实践、探讨出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改革方法策略,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进行学习、调研,交流,实时探讨学生在专业上、创新创业的需求,从而依据探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将物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创新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再次,通过大学物理理论课、实验课的课程思政实施,实现理论、实验知识结合、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的结合、物理实验与专业技能的有机衔接,将实验与理论知识、理论应用结合时作为切入点,将思想教育融入进切入点中,阐述物理知识与专业知识领域、生活等领域的有机结合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了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威力性(比如核弹);让学生在意识物理的应用威力后,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存在的问题,意识到解决问题时,思想品德,政治素养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先做人,后做事, 在物理思政课程中逐步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使其认知观、责任感、爱国情怀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的使命感、责任心得到提升。最后,学习教学技能技术,提升教师素养、科研学术水平,将现代技能等新元素融入到第一阶段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改策略和培养方案。通过本次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的实施,感受到教师自身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通过调研,学风良好的班级,往往学生能够很明确的陈述出自己言行举止的理由。通过学生的反馈,统计出让学生引起深刻思考,进行人生规划的往往是某些老师的日常、课堂上的言行举止。比如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就不容忽视。辅导员是高校学风的建设者、主力军;是高校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者;是学生能力展示的平台的搭建者;是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的引导者;是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者、规范者;是学习资源的协调者。[3]

总之,目前课程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技巧、方法还不成熟完善;对此,还需要进行多方交流、学习研究,希望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达到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身认知系统的有机构成,通过课程让学生的认知、知识技能、素养方面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初步达到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基础课、专业课与思政有机结合,达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物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留言板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