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2020-11-18 15:25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素养

■姜 珊/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随着经济以及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时期背景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渗透德育内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中夯实专业根基,强化自身修养,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动力。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一)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整合

所谓的“课程思政”主要是站在思想政治的基础上,将课程作为依托,为学生打造出全程、全员的育人模式,让专业课程能够与思政教育同行。在课程思政中“立德树人”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以及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教学,还需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方面加以提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内涵,因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是对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其符合素质教育下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深化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让思政教育能够渗透到各个专业学科中,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转变了以往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枯燥说教的方式,使得思政教学更加多元化与生动化,学生的接受能力更强,引导和教化价值也会更高。高校教学体系中每种专业都具有显著的特色,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整合,需要在专业课程为载体,并通过引入经典案例、设置学习项目、开展探究课题等方式,寻找课程与思政教学之间的切入点,使得专业课程更具人文性,这样就能够在增强学生专业课程的同时,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促进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并不够紧密,甚至有些专业课程教师忽视了对思政内容的渗透,倾注更多的精力在专业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或者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提升,忽视了大学生文化涵养、政治意识、法律素养以及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这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而在课程思政中,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能够相互促进,专业的特色以及优势就可以在思政课程中得到展现;同时在专业课程中也能够有效融合思政内容,因此就会极大的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虽然大学生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理论也有了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能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比较少,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加上在全球化趋势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各种信息、言论、思想形态鱼目混杂,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干扰。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加强课程思政,紧密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主义,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感,让大学生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高的认识和理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行动。进而在提升我国社会建设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力量。课程思政是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能够在强化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因此高校应该加以重视。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开展分类指导

高校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教学的目标加以明确,减少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盲目性,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思政环节中,进而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应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因素以及行为习惯等有全面的分析,然后设计出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思政方案,同时教师还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更加具有多元化。其次,在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依据专业设置开展分类指导,比如:对于理工类的专业而言,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技能培养中,还需要对学生的人文性加以渗透,如借助团队合作、项目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依据实践能力等。而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在课程思政中需要有效的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鼓励学生积极传播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

如果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仅仅以传统的灌输讲解或者理论陈述的方式开展,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其丧失兴趣,甚至还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烦心态。因此这就需要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之下,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的方式,渗透更多的课程思政活动,展现出大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以及合作活动的方式,提升课程思政的效率。同时,高校还应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将校园文化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比如:发挥社团和学生会的组织作用,为大学生开展主题活动,如以“爱国”、“诚信”、“创新”、“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或者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组织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开展课程思政,使得课程教学与思政活动之间的契合性更高。

此外,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思政相关的活动,比如:设置专题项目研究,让学生以专业为依托调查和研究专题项目,如人文社科类专业,可以让学生分别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法律素养,并在广场、公园、社区等场所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解读我国的政策、方针以及文件等,并将其制作为课题报告,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法律素养、政治素养,同时还扎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得课程思政的范围得到了延伸与拓展。最后,让学生将课程思政活动的项目探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小组配合以及项目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强化专业基础,同时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社会责任感。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课程思政不仅要求教师要对自身的专业素质加以提高,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自身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理念以及新模式,同时课程思政还需要从思政的角度出发,增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水平,为学生做出学习的榜样。首先,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态,并为大学生设置出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突显出课程思政的优势和特点。同时高校也要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更加广泛的进修机会,比如:组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师座谈会、交流会以及研讨会等,让思政教育能够与专业教师之间充分交流授课经验,并分析课程思政的教学新方式,进而让思政内容能够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合性更高。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做出系统性的教学评价,在课程思政下,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技术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协作能力、工匠精神、创新意识、政治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让学生能够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三、结语

课程思政对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思政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明确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点,并将专业课程为依托,有效的渗透思政内容,增强两者之间的衔接性;同时还要借助课程思政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潜移默化中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职业素质,为学生做出榜样,对学生开展全面性、系统性的评价。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素养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