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问题研究

2020-11-23 14:29符婷婷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6期
关键词:辅修专业课程岗位

文/符婷婷

我国体育专业创办已久,到现在已成为重要的专业之一,且日渐受到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便成立了以体育教育为主体的专项人才培养院校,并在部分师范类高校内成立了体育专业学院。体育学科的发展为高校其他专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也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随着社会发生诸多变化,教育市场内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水平与教育手段突飞猛进,开设体育专业课程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多,并且专业学科的建设规模也在同步扩张,实现了体育专业人才向社会的源源不断输出,由此造成了体育市场专项人才饱和的现象发生。特别是近年来体育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逐年下降,导致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体育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有关部门开展了当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入探索,发现造成体育市场人才饱和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向社会输出的大量体育人才存在质量低、职业综合素质差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高校的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不完善[1]。为了改善体育教学现状,本文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及就业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为构建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提供指导,以期实现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一、新形势背景下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基于社会需求重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为满足新形势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开展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研究时应比较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遵循《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规划》等文件提出的要求,重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其一,增加体育专业人才辅修专业:在学习中,学生可将体育课程作为主修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就业发展规划及兴趣爱好,选择1 ~2门专业课程作为辅修专业课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辅修课程的学习。当完成辅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即可获得高校双学位毕业证。例如,部分学生体育英语表达能力较强,可选择英语专业课程作为辅修专业课程,学习国际体育知识,以此拓展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其二,将体育专业课程按照教学与就业的不同方向,对其进行详细划分,包括:《体育运动机能训练》《体育运动营养学》《趣味体育运动项目开发》。并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持续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例如,在体育运动机能课程中,教学的主要方向为:传授学生球类运动、技能类运动、越野性运动、综合性运动等运动项目的技巧;在运动营养学课程中,教学的主要方向为:在进行不同项目运动前后营养的摄入量对肌肉的影响;在进行趣味体育运动项目开发课程教学时,教学的主要方向为:如何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等;其三,在完成上述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不同类型课程的占比,并围绕“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向,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完善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

(二)增设就业与专业融合的综合新课程

基于当下高等职业教育在市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就业困难问题,为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建设体育专业体系的基础上,应增设就业与体育专业知识融合的综合类课程[3]。一方面,在开展融合课程教学前,教师应根据当堂课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此类专业内容在市场的就职方向。例如,在“羽毛球”技巧课程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当下羽毛球专业在市场的发展方向,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为教学主要方向,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在就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当融合类综合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分析现下课程内容存在哪些不足。总体而言,综合新课程需要围绕学生进行设计,将对学生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划分为:对外交流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技巧掌握能力、团队配合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再根据不同能力模块需求的知识,构建完善的融合课程。

(三)利用微媒体技术提出数字化教育手段

为提高教学的信息化能力,高校可整合当下微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增设“微视频”教学。即对于某项技巧较难的运动项目,教师可录制对应的动作分解视频,并在课堂上利用大屏幕对其进行播放,以此提升学生对运动技巧的掌握[4]。同时,加大“数字化”教室的建设力度,根据不同学生需求,营造一个有意境的教学环境,并利用课堂模拟真实的运动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中真实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在完善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利用电子设备实时监控学生在运动中的状况,智能化评估动作与技巧的标准化程度,进一步让教师掌握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学习进展,以此推进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二、体育专业人才就业问题研究

(一)就职岗位与理想就业岗位差异大

尽管当下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已经开展了针对性的改革工作,但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学生的理想就职岗位与实际就业岗位的差异性较大[5]。大部分学生希望就职于大型体育项目开发公司,但由于上市公司数量有限,并且对招聘人才的要求较高,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理想岗位,导致部分学生在就业择业中的落差心理较大,影响了后期的就业计划。虽然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顺利进入理想的工作单位,但由于能力有限,公司通常会安排新生就业,此时学生便认为就职岗位与职业实际需求相差较大,便存在落差心理,极易在工作中出现自卑、态度不积极等消极心理,进而影响工作。

此外,由于高校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时,教学目标的设定过于功利化,导致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认为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就业的供需关系。像部分学生已经就职在某一岗位,但由于功利心过强、过于表达自己,导致企业无法对学生能力产生认同感,这些都是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缺乏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能力

造成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在开发团队类项目时,学生无法与同事良好配合,更无法与领导交流沟通,使项目的开发受到了抑制[6]。同时,部分体育专业学生无法正视自己内心,不愿意去农村、偏远地区等地方就业,进而导致学生出现了“低不成高不就”的就业心理。此外,部分学生存在职业综合素质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自身社会竞争能力弱、与社会实际发展脱节。

为了改善现状,在后期的发展中将持续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例如,增加体育专业职业综合素质培训课程、实行从“高校”到“就业岗位”的一条龙连通教育模式等,以此实现学生就业的一步到岗。

三、结语

当前中国教育市场面临人才饱和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教育市场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本文以体育专业为例,开展了新形势背景下人才培养及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通过革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引入现代化教育手段等方式,改善当下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同时,通过深入分析当下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提出一种与学生综合能力适配的就业指导方法,妥善地处理学生就业问题,以期实现体育专业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就业率。

猜你喜欢
辅修专业课程岗位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京津冀地区外语辅修专业及辅修二学位现状研究和发展建议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