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效果分析
——以Y 社区为例

2020-11-23 14:29王茹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6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

文/王茹

一、研究背景与概念

近年来,居家养老的浪潮不断向前推进,各大城市和农村社区纷纷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各地养老服务机构层出不穷,但服务成效参差不齐。这也许与地区经济发展、政府重视程度、专业社工人才发展速度、居民养老意愿等有关。社区居家养老是目前养老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一种养老方式。南京是全国第四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17 年末,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41.89万人,占户籍人口近21%,预计到2020 年末,户籍老人将超过155 万人。南京市已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养老形势十分严峻。单单依靠家庭养老已经不足以实现老年人的美好生活的愿望,现如今,社区和家庭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能较好地解决养老难题。

居家养老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的麦克亨特教授(Michael hunt)提出“自然形成退休的养老社区”[1],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年轻人逐渐迁出,外部老年人迁入,原居民退休后选择居家为主要养老方式等原因自然而然形成的老年人口比重较大的社区[2]。

社区居家养老是属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中间形式,以家庭为中心,将老年人放到家庭中,引入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和社区的力量,确保老年人正常生活的一种有效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方式,老年人在得到家人的照顾的同时也能获得社区养老所提供的支持,如家政、医疗服务等[3]。

二、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社区居家养老俨然成为优于个人家庭照顾和机构养老,这种方式缓解了许多年轻人的养老压力。现在许多家庭夫妻双方需要赡养4 个大人和1 ~2 个小孩,如果老人没有养老金,一旦出现患病老人,那这个家庭将会十分困难。政府或许可以给予补助,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如今在生活质量追求如此之高的社会中,老年人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社区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照料,同时又不失家庭的温暖,子辈的关怀[4]。然而,在许多社区中条件还不足,提供的居家养老方式千差万别。有的可能已经很完善,而有的却还在磨合阶段,居民的居家养老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的家庭养老思想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党的十九大以后将传统的养老改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达到最适合的居家养老方式。可以看出养老的侧重点还是在家庭和社区。而社区居家养老的深度融合将会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网格化管理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路径。如今,南京市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所有的网格员需要在手机上将所有的居民情况录入,各类人员也纷纷归属社区的管辖,不论是流动人口、户籍人口、违法犯罪人员等都是社区的管辖范围。老年人作为一类特殊人群被单独放在一栏,网格员要每周定期走访[5]。

三、居家养老的主要内容

(一)Y 社区居家养老基本情况

目前,Y 社区在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050 人左右,约占社区总人口的12%,家庭养老负担重,社区必然成为养老的重要力量。社区居家养老的内容主要是为老年居民提供生活需求,在生活照顾、家政服务等方面提供帮助,也会兼顾到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提供一些文化体育服务[6]。

在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来实施对老年人的具体服务:为老年人申请餐厅送餐,上门等有偿服务,与社区医院沟通对无法出门的老年人实行上门诊治,动员志愿者,义务为独居老人进行上门服务。并依托社区已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例如室内活动室、棋牌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

不同年龄的社区老年人,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照顾。其服务对象涵盖社区所有老年人,主要为70 岁以上老人、残疾老人和患有慢性病的老人等。同时,结合社区网格员的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更加实用和贴心的服务。

(二)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执行力不强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居家养老服务还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属于法律空白地带。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虽出台了一些居家养老相关扶持政策,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因缺乏衔接和沟通,政策落实较困难,经济发达地区尚且如此,经济落后的省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即使制定了相关政策,最终社会大众得到的结果还是一纸空文。

2.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需求和供给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大致可以概括为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我们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在社区老人所能接受的价格范围内为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体验;供给方面则需要借助社会和政府方面的帮扶[7]。社会方面的供给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应该是匹配的,才能避免社区居家养老出现问题。但是现实告诉我们,社区居家养老需求与供给无法做到相匹配,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凸显,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会选择服务质量好的老年公寓作为养老地方,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人群不会选择养老服务。

另一方面,在政府主导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由上而下进行,由上级政府部门安排养老服务指标,下一级地方政府实施下去。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将国家所拨的资金进行养老设施建设,例如在老年人居多的社区租赁场地,购置娱乐设施,安装智能设备等。但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宣传力度不够,所建的设施很少有人使用,慢慢沦为摆设[8]。表面化设施多、实质性服务少,重前期投入、轻持续性服务,重一般性需求轻差异性需求,社区养老服务未能真正有效满足老年人需求。

3.缺乏专业养老服务人员

通过调查,Y 社区的在编工作人员共有17 人,其余为招聘人员和志愿者。相对于整个社区的居民人口,以及需要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口数量,可以看出社区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背景的社区工作人员更是稀少。一方面,就投身到Y 社区的养老服务的志愿者而言,其热情十足,但相当欠缺专业技能与知识;另一方面,就社区工作人员而言,他们并非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出身,尽管个别工作人员持有社工证,但未接受过十分专业的培训,平时只能为老人提供一些简单的生活照料,此外,Y 社区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承担政府下派的各种任务以外,还要处理社区各项事务,以及管理9080 名左右的居民,工作量十分巨大,仅以现有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满足当前Y 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

四、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条例

建议国务院出台有关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来规范社区养老服务[9],明确居家社区养老的管理体制及养老服务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等,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得以真正践行。

(二)以需求为导向丰富服务项目

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居家养老在设计具体的服务项目时,一部分人为了政绩考核,将服务设置内容过于形式化。没有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造成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出现了浪费的情况,社区居民的养老服务未得到落实。所以,无论是政府方面的政策扶持还是社会组织力量在帮助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这一过程中,需要立足于社区老年人的根本需求,多提供免费养老服务项目。

五、居家养老服务策略

鼓励医护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入驻社区,可以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尤其是对于患病老人,他们的生活条件本身就比较艰苦,如果能在自己家里直接接受医疗服务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喜事。老年人的日间夜间照料中心也要贴近社区,有些鳏寡孤独的老年居民,无法享受子女照顾,又没有能力、不愿意去养老院的,如果能在照料中心得到照顾是再好不过了。

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为了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继续做大做强,除了需要政府的扶持,还需要将政策落到实处。为此政府部门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养老事务管理团队,选拔一批具有专业管理背景人才,将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另外,一些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做得较好可以分享经验,政府部门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尽到监督和管理的职责。这一方案可以有效避免多种资源浪费,在社区养老服务政策落实上政府部门起到了一定作用,促进了养老服务项目的多元化。

六、结语

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压力也在增大,目前社会开始提倡居家养老模式,但当下多数家庭主要劳动力是“80 后”“90 后”的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在工作、生活、供养老人等方面压力都很大,养老不能仅靠子女。因此,应该探索出一条由政府加强管理、社区构建信息化平台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Y 社区是比较典型的居家养老社区,社区内居民多为老年人,多数老人的子女在外务工,老人留守情况严重。为了维护社区的稳定,给留守老人更多的照顾,由政府主导,协同社会各界资源做好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这种养老模式可以在较为成熟后进行推广,为我国城镇社区的养老服务提供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