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花更灿然: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2020-11-26 16:29卢惠萍
成才之路 2020年29期
关键词:文本过程教师

卢惠萍

(福建省惠安县螺城中学,福建 惠安 362100)

课堂教学往往会存在教师过早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想法的现象,甚至教师还会担心学生在说自己想法时偏离主题,所以就会急于呈现“标准答案”。也正是因为教师的“着急”“不静待”,让学生的众多体验过程都被搁浅,甚至学生刚刚迸射出的思维火花也被浇灭,让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证明自己、展示自己。久而久之,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造成不利影响。这又何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呢?基于此,本文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分析。

一、从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入手,注重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

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陌生的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要理解它,首先要依据词、句和篇章,解开文本有组织的语言符号系统,进而认识作品独有的体式和风貌,以把握整篇文章的意蕴和情调。这就要求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教师需要耐心等待,静待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入交流,让学生幽闭的心灵得到开启,囚禁的情愫得以放飞。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往往很短,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与思考,甚至教师还会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另外,在有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想法或答案时,教师往往会以自己设计好的答案先入为主,越俎代庖。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实现学生自主、独立阅读的基本条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要求学生先做好课前预习,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进行查找,扫除阅读障碍;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二、在提问后让学生认真思考,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提问,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在问题提出后,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此时,教师一定不能急于向学生展示“标准答案”,而要予以学生更多的耐心和等待。还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思考方向。例如,在教学《狼》一文时,教师可抓住关键语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描写“狼亦黠矣”的语句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作品的寓意。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感悟,不要急于解决“问题”。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交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学会耐心等待,静待学生智慧之花绽放,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学生神情、表现等判断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情况,并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延长自主思考时间。教师通过静待,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会呈现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美妙境界。

三、倾听学生表达,耐心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对于文本的体验,学生与教师会有一定的区别,因为存在着生活阅历、知识积淀、文化修养、感悟能力等差距。但教师不可低估学生潜在的能力,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表达。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挖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政涛先生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和责任。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认真倾听,倾听学生的真情表达;要耐心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增进师生情感。教师通过倾听和交流能发现学生存在的疑惑、对文本理解的偏差,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丰富的内涵。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鲁达的性格特点进行评价,让自己做一个倾听者、引导者。一个女同学评价说:“鲁达虽然勇猛,但三拳就把人打死了,也太狠了。”笔者静静地倾听着。在倾听学生表达后,教师可就这个同学的评价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从而引出《鲁达智斗泼皮》的故事。在进行对比后,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鲁达是一个有分寸、有谋略、见义勇为的人。教学的本质并非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倾听学生真情表达,耐心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能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四、尊重学生的思考和理解,静待学生进步和成长

学生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所谓欲速则不达。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及知识结构等,要充分认识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帮助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而非急于告知学生“标准答案”。教师不要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思考,自主体验。例如,学生阅读《背影》一文后,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理解得有多么深刻,只有有了丰富的人生体验,才能深刻理解文本中这份深沉的父子之爱。因此,教师绝不能揠苗助长,绝不能怕学生耽误时间而把经验和结论一股脑儿抛给学生,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感悟。当然,等待并不是袖手旁观,耐心也不是不管不问。在等待中,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魏书生曾经说过,埋怨环境、埋怨别人、埋怨学生,其根本都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够豁达、方法不够多样。而静待花开也不失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好方法。静待,是教师对学生充分尊重与热爱的体现,即便有时候静待结果会让人失望,但静待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理解、尊重、真诚与执着。安静的等待,必然会换来学生的积极回应,更会迎来学生智慧之花的灿烂开放。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意指教师要为幼苗松土、浇水、施肥,而不能代替幼苗生长,代替桃李开花。愿每一位为师者能以宽容之心,在寂寞的日子里耐心静待每一株幼苗萌芽、破土、成长。静待花开,花会更灿然于枝头。

国外学者罗威曾做过一个实验,延长教师等待学生的时间后,学生参与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静待花开,花将开得更加灿然。

猜你喜欢
文本过程教师
最美教师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