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探析

2020-11-28 07:40李晓花
西部论丛 2020年12期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李晓花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化,高校教育培养成本也迅速增长,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管理问题、控制策略、核算方法、成本分担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目前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成本分担

一、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涵义

普通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是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公办普通高校教育培养的合理费用支出,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或调整公办普通高校学费收费标准的基本依据。

二、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研究现状

2019年1月1日实施的新政府会计制度重构了高校财务的核算模式,提高了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重视教育培养成本计量和绩效评价,为开展教育培养成本的管理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制度保障。诸多学者对高校教育培养成本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

1.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管理问题。杜莉(2019)认为,在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管理过程中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教育成本控制缺乏硬指标,没有成本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成本控制指标设置困难。建议强化成本控制意识、树立成本管理观念;优化运行成本核算;对成本管理进行绩效评价等。马瑶(2019)认为,成本管理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成本管理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智能化程度不足,成本管理意识薄弱。建议明确成本管理目标,多方位提升成本管理能力,增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树立成本管理理念等。徐燕(2019)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提出了高校成本管理的策略:纵横分解成本目标、对成本进行科学预测;设置责任中心,避免成本转嫁和短期行为等消极影响;设计指标体系、预算目标成本;按各单位、各学科、学历层次和总成本等四个方面设计相关的成本报表体系;构建成本核算管理体系,进行分层监控和管理,形成责任管理组织架构体系。

2.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控制策略。胡侃(2019)通过预算安排、绩效指标设置等方式将成本目标层层分解,进行事前成本计划控制;将预算执行、成本与绩效同步监控,实现事中成本运行监控;综合运用因素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评价方法,进行事后成本分析,强化全员成本意识,实现办学效益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龙力钢(2019)提出了成本控制应坚持非盈利原则、最大效益原则、全面控制原则、分级分口控制原则、企事分开控制原则、优先发展原则。借鉴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把高校教育成本控制过程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成本控制的运行程序表现为预测、计划、控制实施、计量、分析、考核、反馈的不断循环的过程。王莹(2019)提出要提升高校成本管控水平,应该以发展的视角做出决策,如投资教科研等基础设施时,不仅考虑其现实的积极意义,还要考虑其对项目成本的影响;控制人员费用,适当精简机构,增加专职教师比例,进行人事改革等;提高现有设备、房屋等存量资产使用效益,实现资产统一调配和管理,避免重复购置。

3.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方法。黄青山、郭瑞(2019)将作业成本法中“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核心理念运用到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中,首先确定高校教育直接和间接的作业中心与作业项目,然后确定工资、办公费等资源项目,按照相应的资源动因将作业分配到各成本核算对象。提高了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度,但其难点在于间接成本的分配。邵胜华、胡珍薇(2018)在传统教育成本缺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作业成本法,把高校作业分为教学、教学辅助、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務、行政管理六大作业中心,按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其中重点是剖析和明确成本动因。赵叶灵、常光辉(2020)认为高校规模较大、间接费用较多、核算的对象复杂,适合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好核算前期的准备,确定成本核算体系,升级财务软件;成立核算部门开展成本管控、确定成本开支范围,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核算、核查,使作业成本法可以更有效的实施。同时,健全成本监管体系,对作业成本法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张素芳、肖其乐、任伟(2020)基于流程观视角,根据高校招生环节的特点,运用作业成本法把招生环节产生的所有成本追溯到各个流程,解决了间接费用分配不准确不合理的问题,建立了高校招生环节成本核算体系,以实现对招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未来高校需要构建成本会计、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三大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财政多任务、多目标的管理要求。胡百灵、嵇康义、谭中明(2018)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进行多属性分析,构建了高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参数大小,扩充属性范围,但是主观性在参数的选取中占比较大,需要不断优化模型参数,将核算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模型核算的准确性。

4.高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王德、陈朝琳、史东晖(2019)通过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均财政支出,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在高校收入中资金来源占比,发现高校过度依赖财政拨款,易引发财务危机;高校学费标准未与居民收入挂钩,各地区间差别不大,影响了教育公平;对其他收入重视程度不高,社会捐赠收入占比较低;各高校成本核算时所用口径不完全一致,缺少公开的权威性的高校成本统计数据。黄璐娅、王翻翻(2019)认为社会捐赠是高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的主体之一,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政府层面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捐赠税收激励体系;在高校层面要转变高校捐赠管理理念,完善捐赠公开和监督机制,加强校友关系管理;在社会层面要深化正面舆论引导,树立社会捐赠典型,积极营造高校社会捐赠的文化氛围。李嘉娜(2018)通过分析高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的措施: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制,合理制定教育成本的开支规范,构建高效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强化高效财务管理能力。赵叶灵(2017)认为高校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有: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费标准不够合理、学生资助体系不健全、社会团体及企业捐赠力度不够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高校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对策。

三、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采用的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生均培养成本法,剔除与教育服务无关支出后的教育成本支出除以约当学生人数。这种核算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

1.高校收入界定不合理。在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中,高校收入有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投資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事业收入有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委托培养费收入、考试考务费收入、培训费收入和其他教育事业收入。但是在高校财务核算中,学费、住宿费、培训费等应该先上缴财政,待财政返还后才确认教育事业收入。然而,上缴的费用并没有全部返还形成收入,往往有结余留存在国库,并且财政返还后的教育事业收入已不能区分学费、住宿费或是培训费等。

2.高校费用统计口径不一致。在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中,高校费用有业务活动费用:教育费用、科研费用;单位管理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后勤保障费用、离退休费用、单位统一负担的其他管理费用;经营费用;资产处置费用;上缴上级费用;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所得税费用和其他费用。业务活动和单位管理费用有工资福利费用、商品和服务费用、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和其他成本项目。成本核算的费用明细与预决算管理和财务核算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核算的工作较复杂。

3.费用剔除不合理。科研费用分为纵向科研业务活动费和横向科研业务活动费,纵向科研业务活动费是从纳入财政计划的科研拨款中支出的经费,横向科研业务活动费是从企业拨款中支出的经费。在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中,剔除超比例科研费用简单的按科研费用的70%剔除。此外,将学生住宿费按以收抵支方式从总成本中剔除、剔除短期培训费等都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4.核算指标单一。目前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仅有生均高校教育培养成本一个指标,不能反映每个学科专业的培养成本,不能反映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学历层次的培养成本,也不能反映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分担情况,不便于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难以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丰富了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理论,将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理论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对优化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管理体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研究成果都侧重于宏观导向和理论研究,缺少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传统的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方式生均培养成本法存在许多问题,难以满足实际管理的需要;作业成本核算法在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应用中还不够成熟;高校成本的分担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侃.高校成本核算与控制探析[J].新会计,2019(11):48-50.

[2] 黄青山,郭瑞.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J].会计之友,2019(5):91-94.

[3] 龙力钢.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探析[J].财务与金融,2019(5):56-59.

[4] 李嘉娜.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担机制研究[J].新商务周刊,2018(2):70.

猜你喜欢
作业成本法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新经济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应用案例探索与启示
作业成本法在酒店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动因分析
企业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对军工企业成本管理开展评价工作的探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浅谈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