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20-11-28 07:47许肖燕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应用意识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许肖燕

【摘 要】美国数学家哈尔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来说,动手操作能协同手、眼、脑的活动,是他们学好数学的有效手段。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 1.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妙招。2.动手操作是提升思维品质的良方。3.动手操作是发展应用意识的途径。4.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

【关键词】动手操作;激发兴趣;提升思维;应用意识;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学习材料或动作行为更好地理解数学,并能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学数学”对于儿童来说不等于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即学数学不仅仅是听、看更应该是做。因为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而做过才能学会。因此教师要重视动手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动手操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妙招

教学不应该是向学生注入知识而是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导儿童主动学习。只有当学生有机会接触能调动他们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学习才会是一种乐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快乐。而动手操作就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冲动,变学数学为做数学,使以往一人演示众人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人人动手操作的主动探究式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求知欲,使他们乐学、善学。例如,在学《抛硬币》时,我设计了摸球活动。每小组都在袋中放入3个黄球和3个白球,先猜再摸,每人都摸4次,组长记录并统计出摸球结果,最后进行全班反馈,说说你發现了什么。学生在一次次摸球活动中,情绪高涨,常常为猜对了而欢呼,深刻体会到有可能摸到黄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不可能摸出其它颜色的球。接着又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思考指针转动后会停在哪里,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要求学生用这些图形做材料,拼成自己想象的图案。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拼了又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小兔子、人物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到原来数学是那么有趣。

二、动手操作是提升思维品质的良方

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的研究是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是比较抽象的。因而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得其中蕴含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往往要靠教具或动作做为思考的起点,给他们提供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让他们操作实物来揭示出抽象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9+5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用小棒演示9+5的计算过程,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把左右边小棒先合并在一起,再一根根地数,从1数到14;(2)从9开始数数到14;(3)从5开始数数到14;(4)从6根小棒中分出1根和4根。1根与9根凑成10,再把余下的4根小棒合并过来;(5)把9根小棒分成4根和5根,5根与5根凑成10,再把余下的4根合并过来。在学生交流各种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可以动手实验每种方法,让他们领悟到数的方法虽然可行,但比较慢而且容易数错,第4种、第5种方法较快。接着让学生把这两种方法重新操作一遍,就能很容易地概括出凑十法的思路。然后要求学生摆脱学具,让学生看算式讲讲自己是怎样算的,他们就会用刚才头脑中建立的表象讲清算理了。如果没有让每位学生经历凑10法的操作过程,对凑10法的认识也就只能建立在单纯的模仿和机械记忆的水平上,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低年级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数数、数位概念、比较大小和多少、物体认识等教学内容都要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拔一拔、画一画、捆一捆、摸一摸等动手操作手段中亲身经历各种知识的抽象过程,提升思维的品质。

三、动手操作是发展应用意识的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数学知识和习得了什么样的数学技能,还要关注他们是否获得了对数学价值认识的体验。动手操作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在他的生活中无法直接获取但又与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的知识和经验,沟通学生的校内和校处生活,扩大学生的经验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在学《元、角、分》时让学生分组开展代换钱币和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不同钱币之间的换算和付钱方法,并要求学生将平时购物时如何付钱找钱的情况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在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量量腰围和头围分别是多少。几个人拉起手来长度大约是10米,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在学《整理书包》时让学生用分类知识动手整理书包。在学《时、分、秒》时让学生用钟面拨一拨他们上学的时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通过这些量一量、理一理、拨一拨、买一买等操作活动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四、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尊重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改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与探求的实践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也获得了一种体验。但在教学中也发现: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与教学时间有所冲突,一节课教学40分的时间有限,有时候教学内容没完成,时间却到了,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而且在动手操作上花费太多时间,学生往往在建构和理解重要的数学思想上取不到实质性的进展。这就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试用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0,122

[3]王明浩.小学数学教法指南[M].第89-94页

[4]小学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点滴[J].2016(5)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對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要使学生乐学,还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既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思维。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观念还不行,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我先让每个小朋友拿出7粒枣,每3粒分一份,求分成了几份?还剩几粒?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每个小组长给自己的每个组员发一张糖图(图上糖的粒数不相同),然后大家动手圈一圈,填填表格,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计算余数的除法,余数都比除数小。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分枣,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静态的结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操作启动思维,参与到探究新知过程中。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操作的机会。

猜你喜欢
应用意识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