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韵”的音乐教学策略

2020-12-03 12:54福建省福清市宏路中心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情韵声韵情感

福建省福清市宏路中心小学 李 芳

音乐是心灵和情感在声音方面的固化表现,音乐中的“三韵”集合了音乐音响艺术所具有的“声韵、意韵、情韵”。通过在音乐中组合不同的要素连续性调动学生感官,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在理解、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富有画面感的情韵,获取艺术上的更深层次的审美。在当前的小学音乐“三韵”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注重互动实践,让学生多参与聆听、演唱等活动,帮助学生以音乐为载体,进行情绪和情感的抒发与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歌词本意,深化歌曲的内涵与表现,激发“情韵”体验。

一、“声韵”是基础,激发感知活力

人们生活过程中,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接触最早、最多的自然现象之一。声音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连续的,既可以是无序的也可以是有序的,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造的,所以声音包括音乐,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声音。不管是从物理学还是艺术学,没有人能否认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所以音乐是包含在声音范畴之内的。而音乐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就是“声韵”的本质,学生只有对音乐中“声韵”的聆听,并能产生敏锐的感知感觉,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获得对音乐的直接体验需求过程中,进一步地感知音乐的情绪,激发更多的音乐艺术想象。

例如: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歌曲《依马呀吉松》是一首藏族民歌,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要立足聆听,构建教学情境。本着“三分钟走进音乐”的原则,播放一首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歌曲《青藏高原》,带领学生进入到异域世界中,感受、想象西藏的风土人情之美。这样的聆听情境的构建,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走进音乐世界。然后,就可以接着带领学生导入本课教学内容《依马呀吉松》的主题上去,还是要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让学生先来初听歌曲《依马呀吉松》,用“声韵”聆听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感知感觉活力,感受歌曲的美妙律动和不同部分的情绪变化。

又例如:五年级下册《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曲,在“声韵”教学时,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引导学生来聆听,歌曲的第一部分是齐唱,表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生活的幸福,第二部分是合唱,使歌曲更加立体、丰富,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他们热爱自己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在分部聆听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受高声部与低声部的声音变化,两者之间的呼应,就像雄鹰展翅自由翱翔在辽阔的大地、河流。这样的聆听过程,真正地让“音”与 “乐”相连,使学生体验歌曲的情绪变化发展,启发学生对音乐的美感,提升学生音乐艺术修养,才能进一步推进学生去感知理解音乐的意韵内涵。

二、“意韵”是感悟,理解韵律内涵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其表达的内在意象往往会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感悟理解,从而产生“意韵”。“意韵”以乐显境,直抵音乐内涵,是音乐艺术所表达、表现的情境意象。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思维发展到达一定程度,但是理解能力还是受制于思维发展的限制,如果要想更好地体会感悟音乐“意韵”,教师需要发挥歌词文本功能,指导学生对歌词多朗读、多领悟,让学生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获取有效的音乐感悟,抓住歌曲意韵。

例如:上文实例《依马呀吉松》是一首有着浓郁的藏族风格特点的民歌,其意韵所在之处,就是在浓浓的乡土风情中,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因此,在立足于“声韵”聆听的基础上,其下一步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实践“学唱环节”,感受把握歌曲表达出来的“意韵”。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充满感情地朗读歌词,让学生明白歌词的内在含义,理解歌词中“索呀惹啦”“来斯马拉金彩”等衬托性词句存在的意义,让学生从中去体会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接下来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句指导、师领唱、师生合唱、男女合唱等方式去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歌曲的情感抒发出来,学生在唱的同时,也即刻领会到歌曲所传达的家乡之美的意韵,让学生感悟抒发出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情韵”是升华,启迪音乐创作

音乐触动心弦,是真正世界的语言,也是情感的语言,它不仅艺术化了人们的感情,也升华了人们的情感。其中,音乐中的“情韵”是指引发人们共鸣和愉悦感的元素,“情韵”是音乐中情感的高级升华。而教学中,良好的“情韵”教学体验,会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激发他们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爱上音乐,伴随音乐手舞足蹈、载歌载舞,从而达到更好的音乐教学效果,启迪学生音乐创作。

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吹起羌笛跳锅庄》这首歌曲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加深对羌族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教学中重点将“情韵”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的过程中,能够与歌曲一起达到情感共鸣,感受到羌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首先,在“声韵”聆听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思考“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然后,在紧接的学唱环节中,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完整自信地演唱这首歌曲,学会理解歌曲的内涵意义。通过感受欢快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可以紧接着将“锅庄舞”加入到教学当中,配合羌族服饰,构建歌曲的实践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欢快情绪,来进行舞蹈创编,在手舞足蹈、载歌载舞中来达到歌曲最佳的“情韵”体验,增强学生对于羌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最后,更可以借着这个欢快情绪体验,去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演唱方式演唱《吹起羌笛跳锅庄》歌曲,在情感共鸣中真正实现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能够引发欣赏者想象中的无形形象,触发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探索美的本质。同时,音乐所蕴含的“三韵”能引发歌唱者与听众的情感共鸣,使听众从中感到愉悦,获取精神力量,升华思维。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注重改革教学方式,基于“三韵”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以“声韵”为基础,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活力,让学生爱上音乐;以“意韵”为感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韵律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情韵”为升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启二度音乐创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音乐,从音乐“三韵”中获取审美体验,寓情于声,以声显境,以情示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情韵声韵情感
九江县民歌三声腔的统计与分析
东方情韵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贺《红叶微刊》上线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情韵
咏竹
谈中国民族歌剧中的“戏歌唱法”
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