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分析,课堂教学视角的转变

2020-12-03 12:54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陈彬燕
青年心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分配律学情乘法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 陈彬燕

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学情分析也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有人认为“学情分析”是研究学生学习的情况,只考虑学生之前的学习基础,或者教材的前后练习即可。可我个人认为“学情分析”应该是指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因素,即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某一部分内容时掌握的情况,以及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因素。基于这些情况,我们的课堂教学将逐步转变。

一、直面学情,认识“教”与“学”之间落差

学生的“学情”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对学生学情的误判都会让数学“教”与“学”产生严重错位,产生学生的认知障碍。直面并分析学生的学情是把握数学“教”与“学”落差的现实举措,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题目:把7×(△+0.1)误算成7×△+0.1,现在比原来相差多少?我认为:这题目意在考查“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点,主要的问题指向在于容易“漏乘”现象。也跟学生反复强调了,觉得学生完成这类题目那是信手拈来。可事实正确率却差强人意!

讲评时,我除了采用常规的“乘法分配律”进行讲评外,这次还增加“假设法”进行讲评。讲评之后,让学生通过举手来表达自己是否听懂。结果:我自认为学生应该能理解的第一种方法举手寥寥无几;而第二种方法则相反,只有不到10 个孩子表示听不懂。究其原因,得知:不知道那个三角形表示什么。这下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才是令他们捉摸不定的罪魁祸首,符号意识的薄弱是造成此题错误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本来乘法分配律就是学生掌握的薄弱点,同时“遭遇”符号,再加上老师没有基于学生的学情,讲评时无视学生的“惧怕点”,导致学生认知的障碍。我意识到学生认知的薄弱点后,追问:这里的△只能用1 代替吗?学生不置可否。动笔尝试计算后,学生惊奇地发现:选择不同的数字代入计算,结果都一样(除了个别同学计算错误)。再追问:那为什么要用符号代替数字呢?有学生表示:为了增加难度;还有学生表示:这样的表示可以具有一般性……

一次简单的举手反馈,反映的不仅仅是学生思维的状态,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的得力助手。仅仅从新课教学设计上考虑学生的学情似乎有些肤浅,通过练习的检验,更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点激发出来,从而适时地考虑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

二、直视学情,促进“教”与“学”主体转换

有了这次练习,使我不断反思之前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不是过于“师本位”了,一直认为自己教得很到位,其实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由此可见,学情分析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逐步退出课堂的主导地位,而是由学生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逐步从对教师“教”的探索转移到对学生“学”的探索上来。前不久有位老师就很用心地转换“师”与“生”的主体地位。

环节一:教师出示一组算式:

(4+2)×3= 4×3+2×3=

(8+4)×5= 8×5+4×5=

(7+3)×9= 7×9+3×9=

先算一算,再对比每组算式,有什么发现?

合作要求:

(1)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组员听,重复的就不再说;

(2)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有不同的意见及时补充;

(3)交流完后,把组内一致的想法整理在学习单上。

环节二:

请举出其他与之相似的题型,并验证是否相等。

思考: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4+2)×3 和4×3+2×3 为什么相等?(可以画画图、编编题等方式)

这两个环节该教师都是使用了9分钟!留给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时间,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建构形—巩固形—解释形”的一系列过程,由表及里地逐步厘清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最后提出问题:“356+356×19 与(1+19)×356 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将本节课推向“高潮”。这里的高潮可不是课堂讨论多热烈,而是对学生思维冲击的高潮,当“相等”“不相等”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出现在课堂上时,引发学生长达3 分钟静静地思考。在弄清问题之后,老师再追问:如果要求计算,你会选择哪个算式计算?到这里,是不是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对于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就不破而解,水到渠成。

可能这样的课堂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一环接一环的紧凑感,没有教师驾驭课堂的行云流水,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是真实存在的。本节课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困惑点,同时也把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逐步体现“生本位”。

学情分析的途径不仅仅只是通过课前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更是课中动态的变化,也是课后实践的反馈。基于学生学情分析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注重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深度。

猜你喜欢
分配律学情乘法
数形结合 突破难点——“乘法分配律”教学新探索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把加法变成乘法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后的高效课堂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