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在班级中的运用

2020-12-03 12:54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宝楠国际学校
青年心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育人班级目标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宝楠国际学校 赵 俊

目标管理是源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方法,多年前我便开始借鉴目标管理的经验,在班级工作中渗透目标管理的理念与方法。通过目标管理推动班级发展,使班级管理效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更好地引导班级实现优质管理,我尝试运用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理论,对班级目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简要分析。

一、班级目标管理的含义与优势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于1954 年率先明确了目标管理( management byobjectives,MBO)的概念,他认为目标是先于计划的,管理的真正含义就在于设定目标,只有在确立了组织目标后才能制订出各种计划,才能确定做什么能实现目标。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作为组织管理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要求整个活动的进行要以目标为导向,活动的结果要以目标的完成程度来 评价。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把目标作为核心的班级管理,简言之,就是目标导向或结果导向的班级管理。有些学者据此认为班级目标管理有如下弊端:只强调目标与结果,忽视过程与整体;只强调组织目标,忽视个体目标,只强调组织目标的实现,忽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实际上这些都是望文生义的结果,是对于班级目标管理的表面理解甚至是严重误解。

班级实施目标管理具有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强调目标导向,有利于班级目标的实现。目标导向是目标管理最为显性的特征。目标管理给了内容繁杂、环节繁多、任务繁重的班级管理活动以及相关主体一个明确的方向——实现目标,强调结果与效果。这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其二,强调目标细化,有利于班级的整体改进。从班级目标到学科目标到个体目标,再到实现不同层次目标的具体措施,班级目标管理使得全班上下形成了全面完整、层次清晰的目标体系,把班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成员的活动都统一到了班级的整体目标上。在此情况下,班级得以以班级总体目标作为一以贯之的主线去推进各项工作的整体改进。

其三,强调自主管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级目标管理强调自觉自愿的自我管理,学生不再消极地等待教师作出决策,被动地执行教师下达的命令,而是拥有明确的个体目标,并且为实现目标会不断地强化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极大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标管理把组织目标变成学生的个人目标,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调动学生积极性去实现个人目标,从而使组织目标得以完成。

二、班级目标管理中的问题及归因

班级目标管理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目标制定与分解,目标实施过程,目标实现的结果评价。虽然实施目标管理具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各班级目标管理的实施状况并不乐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目标制定过程中,难以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

目标管理强调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一般而言,结构化程度高、步骤清晰、工作内容固定、结构化任务的控制点比较明显、流程容易标准化的任务,比较易于提取目标并形成绩效考核的目标体系。然而班级管理工作,特别是育人工作基本属于非结构化的任务,难以提炼关键的动作加以控制,故而班级管理的目标体系难以确立。班级管理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在现实中,对于这个目标,各班往往是“抽象地肯定,具体地否定”,说起来头头是道,做的却与说的大相径庭。也就是说,这个总目标并没有被很好地分解到各学段、各学科。不同学段的学生素质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学科对于学生素质培养也是有差异的。简而言之,总目标与分目标之间,培养目标与培养手段之间,依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例如:总体目标讲全面发展,学科分目标却是片面追求高分数;育人目标讲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手段还是满堂灌、题海战术等陈腐的教学 方式。

2.目标实施过程中,难以划清职责权限

班级管理是一个整体、连续的过程,管理中的分工是相对的,而协作是绝对的。目标管理要求建立明确的目标责任制,把目标层层分解到学科、到个人,但是,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有许多工作难以严格区分目标责任界限。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哪些学科组及教师的责任?再如: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是思想品德课及任课教师的责任,还是所有学科,所有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职责权限的难以划清也容易导致部门主义和本位主义倾向的出现。

3.目标实现的结果评价,难以实现客观精准

以学生发展为例,学生某一个方面素养的发展,往往是多学科、长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难以精准指出哪个学科和教师的贡献最大。班级目标管理中的考核以学科、个体的绩效考核为基础,班级学科之间、学生之间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竞争关系。在难以精准确定各自贡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争功诿过、过度竞争等不良现象。出现上述问题,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班级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培养人才的规格标准不像生产有形产品那样容易规定。就培养人才的过程来说,其周期漫长,涉及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就教师劳动特点来说,由于其具有创造性、复杂性、相互关联性,导致教师的职责、任务无法被精确区分。主观因素主要是指班级管理者缺乏目标管理的动力和能力。缺乏动力是指班级管理者对于目标管理不感兴趣,没有认识到其价值与优势;缺乏能力是指班级管理者不懂得目标曾理的方法与技巧,不会实施目标管理。

三、班级目标管理的改进建议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班级目标管理与教育现代化需要进行精准对接。目标管理不仅要为班级教育现代化服务,而且其自身也要充分体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即科学化与民主化的要求。

1.科学确定与合理分解班级总目标

实施目标管理,首要且最重要的是目标的确定与分解。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班级总目标是推进与实现班级管理的现代化。班级以育人为本,班级的核心目标必须聚焦在育人上,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成为班级目标管理最为重要的问题。要培养能适应21 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且具备核心素养的人,就需要班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进而确立正确的育人目标。

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与目标的明确度成正比,正确但是表述笼统的目标也难以落地,所以育人目标只是正确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明确。目标分解细化是目标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班级应把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制定相关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每书课每个人。例如:对于劳动教育,小学低年段应侧重自我服务性劳动(如穿衣戴帽系鞋带等),小学中年段应侧重家务性劳动,小学高年段则可以侧重公益性劳动只分解育人目标(培养什么人)是不够的,班级目标管理还应对具体的育人方法(怎么培养人)予以分解,即确定并细化课程教学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班级管理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等的目标。因为只有课程、教学、管理等过程性因素,以及人、财、物、技术等保障性因素到位了,育人目标才能实现。这些过程性,保障性目标实际上就是班级组织结构中的部门目标。部门目标确定后,再进一步分解到个人,明确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从总体到部门再到个人,目标逐渐细化,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成层级清晰、环环相扣、责任明确的目标体系的过程。

在目标的确定与分解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目标不能设置过高,可略高于班级当前的能力,保证班级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二是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组织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确性;三是目标要突出重点,与总目标无关的其他工作不必列入各级分目标。

2.通过民主参与提升目标管理水平

形成目标体系、确定职责划分、完善评价方案,是目标管理科学化的前提,而民主参与是科学化的必经之路。美国学者乔治·奥迪奥恩 George Odiorne 认为,目标管理的优点在于实行“参与式管理”,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反复协商和综合平衡,以使所确定的目标更加具有动员性和激励性,更加便于实现。教育工作具有高度复杂性,自上而下的官僚主义做法很有可能导致目标管理半途而废。学生充分的民主参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沟通渠道的双向构建,反复讨论,才能使得目标体系、职责划分、评价方案等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班级实际,更具操作性。而参与过程本身,有利于相关方正确理解和确定各自的权责,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和各学生的积极性。这为此后目标管理实施与评价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建立健全目标管理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班级管理者应完善目标责任制与奖惩制度,将目标实施、实现的程度,与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挂钩,以放大激励效果。班级可以使用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作为控制目标实施与评价的依据。目标责任书可以包括目标项目、进度安排、自我评价、组织评价、奖惩问责等内容。同时对于目标实施、实现程度的评估,要与管理制度相结合,与学生的评优挂钩,做到奖罚分明,以强化约束与激励的效果。

此外,班主任还应加强对于自身的培训,提高班级管理者对于目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开展目标管理的能力。 ▍

猜你喜欢
育人班级目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班级“无课日”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