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诊室”:探索传统广播媒体新服务

2020-12-06 10:24李德朋殷赟霞
视听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闻广播诊室社群

李德朋 殷赟霞

新冠肺炎疫情下,很多医院为避免交叉感染,暂停开放门诊。门诊停了,但百姓的看病就诊需求并没有因疫情而消失。作为传统广播媒体,如何在兼顾防疫科普宣传的同时,解决公众实际健康需求?如何更好地深挖节目资源,做好应急服务?由苏州新闻广播《天天健康》节目策划,并联合苏州市卫健委共同打造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云诊室”上线,“云诊室”既是广播媒体对融媒互动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又是对公益服务品牌的新尝试。

一、抓焦点,彰显媒体服务功能

疫情之下,医疗机构出现了资源紧张的情况。服务性是媒体的重要功能,可以及时补位。这也是传统广播媒体转型的核心,找准社会痛点,强化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型媒体,并努力向媒体型服务业方向转型。[1]于是“云诊室”火速上线,苏城各公立医院呼吸科、儿科、口腔科、心理咨询室等全科室阵容列队“云问诊”。

二、找落点,整合优质医疗资源

为了在保证客观真实、理性科学地做好防疫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基础上,彰显广播媒体的优势力量,苏州新闻广播《天天健康》栏目围绕非常时期的热点、焦点从专业科普的角度解疑释惑,并从受众角度、用户思维出发,广播直播与微信社群实时互通,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服务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将医生专家“云科普”与医生团队“云问诊”相结合,将传播疫情防控科普知识与解答公众实际健康问题相结合,让公众足不出户、“宅”在家中就能获得最专业的抗“疫”科普和最贴心的求医指导。

在“云诊室”里,采用广播节目与社群问诊形式相结合;电波云科普直播连线权威专家,分享防疫公开课;社群里,医生团队同步助阵,在线咨询;针对较大问询的共性和热点问题,科室医生团队汇总给出“云处方”。开展“云问诊”打破了以往传统门诊的一对一、点对点的咨询模式,非常时期一对多、点对面的释疑让公众的健康需求有了及时的回应。开诊仅3天,在线问诊超6000人次。截至2020年2月25日,“云诊室”辐射苏州及周边城市,社群候诊人数超过4000人。此外苏州新闻广播媒体官方微信平台开出“云诊室”问诊端口,扩大服务范围,使更多有需求的百姓受益。

三、寻支点,用新技术拓新市场

当前时代背景下,广播传播方式要想实现自身瓶颈的突破,必须对目前所依托的传统的广播传播手段、传播形式、传播内容进行创新。[2]如果说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播传播区域覆盖问题的话,那么5G技术的到来则让广播全球同时发声、同频共振成了一种可能。

苏州新闻广播联合政府外事办、侨联、医学会等部门,顺势推出了“云诊室”海外版。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京都等多地华人华侨、留学生分屏视频直播,广播1小时融媒体直播在新媒体点击突破20万。海外版“云诊室”社群24小时就集结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波兰、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境外华人。能够达到这一效果的核心支点就是新技术的运用。通过虚拟网络视讯技术,在5G技术的加持下,完全满足广播直播状态对交流“零时延”需求,同时又能释放较为清晰画质的视频图像,让广播音视频直播的触角进一步延伸。

四、解痛点,践行主流媒体责任

为多角度多维度地让更多好医生被听到、看到、感受到,“云诊室”从日播节目的子栏目《医述》,到非常时期的应急品牌《战疫日记》,记录真实、感悟生命,有问必答、时时回复,从而让“好医生”的形象愈发鲜明:有高超的医术,感同身受的医者仁心,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危险的任务勇于担当,有耐心、细心和视患者如家人、朋友一般的爱心……

在“云诊室”问诊交流的字里行间,大家更读懂了“医生对于病人,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含义。“云诊室”的交互式体验让医生有了更接地气的表达,也更好地给予大家在非常时期身体及心理上的疗愈。医院院长、科室主任专家率团队上线,让大家感受到,好医生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努力。从此,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

“云诊室”的开设既是对防控新冠病毒的一次全民科普,又是战“疫”期间全民焦虑得到有效疏导、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另一战场。融媒传播,移动优先。在抗“疫”路上,主流媒体应时刻牢记服务受众的使命,主动担责,充分发挥自身媒体特色,整合各方资源,搭建桥梁,解决非常时期公众的迫切需求。

注释:

[1]夏洪波.服务成为媒体转型的核心要义[J].中国广播,2019(3).

[2]李旭明.未来广播技术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5).

猜你喜欢
新闻广播诊室社群
中共早期创办的新闻广播和出版媒体
午后的诊室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社群短命七宗罪
新开的诊室
新开的诊室
新闻广播基于全媒体时代影响的改变与创新
提升新闻广播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