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一定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2020-12-06 10:24时统宇
视听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后浪商业化广电

时统宇

为了摆脱本文标题党的嫌疑,我们还是从一个案例说起:5月底,国家卫健委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制作的武汉战“疫”四集纪录片《生命至上》召开研讨会,我在会上的发言谈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战“疫”中的白衣执甲,确切地说是公立医院为主体的白衣执甲。平日里多如牛毛的私立医院虽然也有散兵游勇组成的小分队,但有目共睹冲在一线的主力军是以省级行政区划为主力的公立医院。

同样,在被封城的武汉,冒着极大风险拍片子,甚至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进入危重症病房的媒介主体,是国家电视台,是《生命源》《人间世》的铁血团队,是《生命至上》这样的体制内嫡系。虽然有的头部互联网公司也派出了采访团队,但人们仍然有这样的印象:多如牛毛的影视公司踪迹难觅。

钟南山院士在谈到为什么中国在短时间内成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时强调,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政府的强力干预。在战“疫”的中国样板面前,人们明白了:市场之上有国家。之所以有英雄出征,之所以有方舱奇迹,之所以有雷动九天,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中央政府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通过战“疫”我们极大增强了制度自信。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我以为: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些年在公共服务属性极强的领域的过度市场化、过度商业化问题。医疗卫生领域是这样,影视传媒行业同样如此。

不能回避,一场疫情让本来就日子难过的电视台雪上加霜,我甚至悲观地判断:摘下口罩之日,也是一些频道关门之时。面对这样的尴尬,不知道我们想过没有:电视台没有多,频道没有多,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那些漫山遍野的影视公司是靠什么活着呢?一句话,电视台的饭碗是端在自己手上吗?端稳了吗?

我们看到的是:不少电视台节目靠市场,制作当监工,看家的本领生疏了,不会了,到头来,是断崖式、跳水式的下滑。

举一个亲身经历:前几年某家卫视的一档新闻节目由一家公司制作,临到两会期间,特别节目仍然由这家公司来做。我好生奇怪——如此时政的节目历来都是电视台自己的新闻中心的核心团队打造,怎么由市场公司去做了?难道新闻节目也制播分离了?若不是有演播室的这种亲历,真不能相信电视台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走了多远。

如果说本次抗“疫”是反思医疗卫生领域过度市场化、过度商业化的绝佳起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广电行业的反思理当更深刻一些。因为,广电行业在商业化、市场化道路上的一路狂奔,对行业自身的伤害更大。其中最致命的是行业精英的大量流失。战“疫”中,钟南山在火车上眯一会儿的照片,连轴转的女院士李兰娟长时间戴口罩被勒出的红印,张文宏说的“共产党员就是要带头上,没什么好商量的”这样的金句,都会长久地留在人们记忆中。从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尽管民营医院的高薪有很强的诱惑,但公立医院的精英们仍然在坚持和坚守。这和广电行业的精英们纷纷跳槽形成鲜明对比。

本专栏今年的开篇我曾谈到互联网对电视的碾压最可怕的是内容的碾压。话音未落,又是B站——一段不足四分钟的《后浪》整出了超大的动静,其传播力、影响力远远超过电视台在重大时间节点上制作的特别节目。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后浪》的轰动效应面前制作者的自谦和低调——这就是在《新闻联播》前的一个广告。而这更值得传统媒体惊出一身冷汗,因为我读出的潜台词是:这才哪儿到哪儿呀,一个《后浪》就把你们惊着了?我们的好东西还多着呢!

如果网络平台的头部公司也把“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作为自己的节目制作理念,如果网络也把内容为王奉为圭臬,花大力气在内容上下功夫,这种威胁对电视台来说细思极恐。

猜你喜欢
后浪商业化广电
中国“后浪”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后浪与前浪
MQ-25:我就是后浪
后浪与前浪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广电新媒体发展需要“融合”什么样的人才
广电媒体跨界经营的三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