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互联网+”

2020-12-06 10:34蒋红森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互联网+融合

蒋红森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湖北中语专委会秘书长,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出版专著《红森谈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参编人教社、中央教科所等中学语文教材多部,主编或执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综合阅读》《“教什么”的叩问——特别教例集》等教学用书50余部;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发表各类研究文章100余篇。

语文教学,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画)笔和一张嘴,就可以安安稳稳地“行走”,孔子时代如此,朱熹时代如此,“三味书屋”里依然如此,进入新时代依然如此的仍大有人在。中国语文教学的“刀耕火种、素颜裸奔”孕育了中国语文基因,塑造了中国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就的人很多,被戕害的人也不少,想完全否定传统语文是不可能的,要全盘继承传统语文也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

当代教学已经进入教学装备时代,先后以幻灯机、投影仪、PPT等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装备不断给语文课堂增添了生机;而图像、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的应用,则让语文课堂活泛起来,语文学习的节奏加快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了……有论者一方面总结了教学装备应用带来的教学变革,同时也指出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师生情感互动被妨碍、学生学习出现浅表化、表面化倾向、教学流程被装备绑架形成新的僵化等。客观地讲,教学装备的应用并没有改变课堂教学关系,没有真正意义上优化课堂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装备应用的实时性、适度性等问题,还需在教学中继续探索和完善。

以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互联网+”,注定与有特别追求的语文课程彼此吸引,相拥相和。“互联网+”必然是跨界融合的,跨时空、跨领域以及多要素的参与和多种方式的融合运用是其基本特征;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领域的跨界融合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互联网+”是开放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的客观存在要素以多维样态展开,所有传统社会形态下的“孤岛”因“互联网+”实现了互通互联;生活即语文,天地亦课堂,语文学习的内容开放、时空开放、过程开放是语文课程应有的形态。“互联网+”力量之强大源于对个体体验的敬畏以及对人的创造性的重视,个体的自主表达、群体的智慧呈现、网络居民无障碍地分享,正是人们面对互联网欲罢不能的原因;语文课程学习资源是有个性的,语文教学者和学习者是有个性的,语文课程内容的个性、教师的个性以及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也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开放生态、尊重人性,与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开放、个性如此相契相合,似乎二者就是一對天然的组合,无论时间如何安排,二者注定会走到一起。

传统语文的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大观园”,“互联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开阔的视野、无限丰富的资源、无限更新的技术,语文因此可以进入也必将进入浩渺无垠、绚丽多姿的“学习宇宙”。语文作为参与互联网联欢的一员,如何走近互联网,如何拥抱互联网,如何与互联网共同孕育出新的语文之花,正是当下语文老师应该思考和面对的职业命题。

“互联网+”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改变教学理念

语文能否走近互联网、拥抱互联网的关键在教师。事实表明,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语文教师的心态表现出复杂、谨慎甚至抗拒的心态:带领学生投身互联网、探索基于“互联网+教学”的语文教师有之,只是“弄网儿”屈指寥寥,形单影只;将课件PPT以及“从网上搜集作者作品相关资料”等要求纳入学生学习过程,以此表明自己是基于互联网或多媒体开展教学的教师则有很多,这样的教师其实没有“进入”互联网,教学也只是在传统教学中加入了一点现代元素;还有一些教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观望或者抗拒,他们还在固守“黑板+粉笔”的所谓语文传统本色,还在忧心并恐惧互联网给学生学习带来的种种弊端。至于以管理为名、以“为了学生”的名义切断网络、打砸“终端”(手机等)等行为,不仅多地多发,还冠冕堂皇。

语文教师的种种行为,说到底是认识观念使然。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与学科能力已成为教师素养的“双核要素”,成为判定教师角色转型、教师能力标准的关键指标。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适应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新型的“创造人”;一种是被称为“消费人”或“享乐人”。“创造人”自觉地意识到在这个瞬息变化的世界上自己的地位和使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和创造办法。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是培养适应并贡献未来社会的“创造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努力将自己成长为“创造人”,才能担负起培养“创造人”的重任。换个角度讲,互联网已经成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教师还拒绝互联网并阻止学生进入互联网,教师不仅必定会被时代抛弃,还必定走向学生的对立面,成为学生拥抱时代、创新学习的绊脚石。

教师应努力将学生引入互联网,放手让学生在“网”中扑腾游弋。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基于网络的“语文学习场”,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组建网络学习团队,制订基于网络的学习规划,完成内容各异、方式多样的网络学习过程,形成多样化的网络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是有目的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是学习者路径方法有同有异的个性化实践学习,是在无限空间里于无限资源中的选择性学习,是每位学习者在现有起点上均有不同发展的学习。

有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背起行囊走四方”网上旅游活动,活动过程大致如下:第一步,发布网络旅游邀请,组成网络旅游团队,团队自建微信群、QQ群等;第二步,拟订网络旅游活动主题,商定网络旅游线路,明确成员分工以及注意事项等;第三步,按预定路线网上游历各个景点,成员轮流担任景点导游,其他成员以游客身份参与问答互动;第四步,活动结束后写一篇切合旅游主题的游记或形成一份旅游报告。

这是一次引导学生“一头扎进”网络、基于网络创建“语文学习场”、并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完成的语文实践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在语文课程领域、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无限的实施可能,如项目学习、专题学习、主题学习、综合学习、“群”学习、口语交际、“1+X”方式学习等,所有的教师均可以也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的实践学习。

“互联网+”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基于网络创建“语文学习场”的学习方式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距离”较远,语文教师也许暂时难以接受或难以组织,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教学当是所有语文教师应下力气进行探索的语文教学方式。

语文“课标”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这是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实施的具体建议,也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

“混合式”学习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融合的学习形式。线上学习是指学生借助各种联网设备开展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在线学习活动;线下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空间开展的面对面的同步学习活动,活动过程仍需借助联网设备以及软件的支持。“混合式”学习涉及教学流程、资源支持、教学支持、学习评估等多项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可以有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不同“混合”方式。一般来讲,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和程度各有不同。课前学习,围绕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学生基于纸媒资源并借助网络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微课推送方式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到达合乎自己认知水平的学习程度并提出课堂学习问题;课中学习,教师基于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特别是基于学生提出的课堂学习要求确定课堂核心学习内容,通过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引导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必要时采用网絡支持及多媒体技术手段;课后学习,基于课堂学习内容设置巩固性作业和活动式拓展作业,学生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完成作业,网络智能化学习平台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推送个性化的后续学习内容,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场所都有了更多选择,“混合式”教学融合了常规工具和新技术手段,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班级与个体、集体与小组、纸质教材阅读和交互式电子课件学习的完美结合。其实,学校早已开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探索了,语文学习诸多环节与网络和新技术手段的“部分”融合、“点式”融合早已呈现,只是建设理想的多样态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还需进一步探索。

一所学校,一位教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信息网,一个移动终端,无数的学生,无数的教师,无限的资源,这就是“互联网+教育”。语文教育要走向现代化,深度融合“互联网+”是必由之路;语文教学要想绽放出理想的“效益之花”,就必须深植现代生活土壤,用好用足互联网资源,用实践夯实语文学习过程。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互联网+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