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讨

2020-12-09 13:39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政培训

高 盼

(苏州市职业大学 思政部,江苏 苏州 215104)

当今时代,“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移动客户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主渠道,很多学者称“微时代”已经到来。以简短化、瞬时化、扁平化为特征的微媒介为教学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社交模式、媒介素养、心理健康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信息焦虑症”“手机依赖症”“价值观失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1 “微时代”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困境

当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思政教师“对计算机、计算机教学的认识水平以及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是比较欠缺的。”[1]在“微时代”,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管理部门“缺少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就使绝大多数教师不会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学习的重要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信息素养的提高。”[2]

1.1 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学科背景、工作任务、创新能力等原因,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方面大多表现得较为被动,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停留在较为低端的层次。”[2]很多教师停留在讲授PPT、播放教学视频等信息化教学的初级阶段,课堂形式较为单一,与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和行为习惯相背离,造成课堂“抬头率”不高。另外,教师搜集、分辨和选择信息的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难以建立起信息与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3],导致互动教学实践无法深化。

1.2 信息化教学意识薄弱

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体现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知反映度与践行信息化教学的自觉度,综合反映了教师的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素质。微媒介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手段。很多教师对微媒介认识不足、使用积极性不高,造成与学生的信息鸿沟加剧。有的教师习惯于单向的“满屏灌”,但“微时代”的大学生已实现“自灌”“倒灌”。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拒斥心理,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等设备进入课堂,这不仅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1.3 教学对象网络行为样态嬗变

微信、微博、抖音等微媒介的功能与大学生的特征相契合,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浸在“微世界”中,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对思政课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受多元价值的冲击,主流价值观难以宣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更有一些自媒体、营销号被西方势力渗透,致使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多元价值冲击着意识形态的安全;另一方面,受碎片化思维的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微媒体短小精悍的文字风格,简明示意图和‘懒人包’等独特传播形式,进一步挤压了大学生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容易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和碎片化的思维方式。”[4]碎片化思维制约着大学生思维批判能力的形成,使其对理论性较强、需要深度思考的思政课缺乏兴趣。

1.4 培训和激励机制的缺失

很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仅仅停留在硬件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层面,忽视了对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总体看来,当前对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存在次数少、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重技能轻系统化熏陶、重理论轻实践等局限。同时“在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上的资金投入比例明显偏低。正是由于很多高校在信息化教学建设方面的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思政教师对于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积极性低下”[5]。

2 “微时代”提升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路径探析

“微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倒逼思政教师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恪守网络道德,提高制作“微课程”的能力。同时,管理部门应该推进建设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为思政教师培训和激励提供支持。

2.1 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

一方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思政教师要以学生为导向,以塑造健全人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师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处理好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关系,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摒弃传统“教—学”的理念,建立全新的“学—教”互动的理念。另一方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匹配学生的多样性需求,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应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信息知识的良好习惯;应树立持之以恒学习信息知识和技能的良好意识;应从思想根源上不断增强思政教师对信息知识学习的内在认同和主观需求”[3]。在教学、科研之余,不断“充电”,不断自我学习、自我革新、自我反思,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补齐知识“短板”,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2 恪守网络道德,提高制作“微课程”的能力

大学生“三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思政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更要使自己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时刻牢记肩负的使命,恪守网络道德,“不要随意转发不良信息,不要传播谣言,不要发布恶俗、庸俗、媚俗的帖子,在与学生网络互动的时候,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6]。思政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制作“微课程”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三个维度着手:首先,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和互动性。思政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采取多样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话语突出时代性和通俗性。选择反映“微时代”特征、触及学生心灵、接地气的话语,使学生简洁明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后,教学内容突出整体性和实践性。各门课程在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同时,突出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回答和解决社会关切的实际问题时,才能彰显出理论魅力,从而赢得大学生的认同[7]。

2.3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教学团队

“微时代”的大学生呼唤“百科全书式”的教师,而个体的知识结构、信息储量与之难以匹配,这需要个体与团队拧成一股绳,以集体智慧应对挑战。“60后”“70后”“80后”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力军。“60后”教学经验丰富,除了承担教学内容设计、“微课”主讲等任务,还应该发挥“传帮带”作用,传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70后”是科研骨干,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积极投身于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以科研推动教学,打破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的困境。“80后”与大学生的代沟最小,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最强,不仅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微课大赛、申报信息化教学的项目,还要为线上线下教学提供技术支撑,例如辅助年长教师制作PPT、处理视频和图片、开展线上直播等。

2.4 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激励机制

加强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是全面贯彻和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管理部门要从思政课教育教学全局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增加对思政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次数、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针对性、优化培训体系、加大实践培训力度,提高思政教师制作“微课程”、运营微信公众号以及熟练操作慕课、微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的能力。同时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科学评估思政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将优秀网络作品纳入到绩效考核、评奖评优以及职称评定范围,激发思政教师自觉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切实提高思政教师投入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3 结语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2019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不仅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面对时代和学生特征的变化,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要勇立时代潮头,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大学生信息化素养,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推动移动终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政培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思政课“需求侧”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