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钻孔引流术和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0-12-15 09:04张党林周鹏
中外医疗 2020年32期
关键词:硬膜脑膜引流术

张党林,周鹏

南京市江宁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京 210000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受到外伤后, 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包膜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常见于门诊,部分患者因病情突然加重就诊急诊,并且该疾病多发与老年人群[1]。 目前手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主要手段,传统开颅手术对患者创伤性较大,并且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率较高, 不适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钻孔冲洗术、钻孔引流术逐渐被应用到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 同时钻孔冲洗术、钻孔引流术创伤性较小,但这两种治疗手段需进一步研究[2]。 该研究便利选取30 例2014 年2 月—2019年3 月期间该院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分别对其采用单纯钻孔引流术与钻孔冲洗引流术, 探讨单纯钻孔引流术和钻孔冲洗引流术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30 例该院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5 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9 例,女性患者6 例;年龄45~80 岁,平均年龄(60.23±1.34)岁;7 例单侧血肿,8 例双侧血肿;临床表现:9 例头晕、头痛以及呕吐,2 例意识障碍,4 例心血管疾病。 研究组男性患者8 例, 女性患者7 例; 年龄46~80 岁, 平均年龄(60.67±1.51)岁;9 例单侧血肿,6 例双侧血肿;临床表现:10 例头晕、 头痛以及呕吐,2 例意识障碍,3 例心血管疾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相关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所有患者均知情该次研究;该次研究经医院伦委会批准。 排除标准:患者有其他严重肾脏疾病患者。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 其具体操作流程:术者根据术前CT 检查对患者血肿部位进行测量与定位,同时根据血肿量最大的层面做切口,头皮切开后进行钻孔,此外采取十字切开患者硬脑膜,并将引流管置入固定, 术者利用引流管对患者血肿位置进行反复冲洗,以冲洗液清亮为标准,然后外接引流瓶,对引流位置以及高度进行调整。 若在术中硬脑膜有明显剥离,则对硬脑膜要进行悬吊,并采用骨蜡封堵板,进而防止形成硬膜外血肿。 术后需放置引流管约24~48 h,最长不超过72 h。 术后常规对患者进行CT 检查,若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并未发生转移现象,拔除引流管。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钻孔引流术, 其具体操作流程:术者在术前根据CT 检查对患者血肿量最大层面进行测量与定位,在头皮做一0.4 cm 切口标记线,进行常规头部手术消毒铺巾后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然后切开头皮,利用止血钳稍对患者切口进行分离。 完成分离后术者应用钻头直径3 mm 的锥颅钻对患者颅骨以及硬脑膜进行钻孔, 完成钻孔后将带针芯引流管置入深度约2 cm 的颅骨内, 针芯拔出有酱油色血肿流出后,医务人员将引流管外接引流瓶,并调整头部位置,调至引流管内口处于更低位,术后进行CT 检查,若患者脑室形态基本恢复,并未有中线位移,即可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并且血肿残液量小于30 mL,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并且血肿残液量30~60 mL,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改变,并且引流出血肿量小于10 mL,为无效。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 h 脑复张发生情况与术后1 d 颅内积气量,并进行记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00%,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6.6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 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组别手术切口(cm)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n=15)研究组(n=15)t 值P 值3.91±0.16 5.61±0.97 6.697<0.001 15.23±4.65 51.17±8.32 14.604<0.001 4.89±1.68 14.65±4.62 7.689<0.001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0%, 显著低于对照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3 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短期预后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48 h 出现1 例脑复张, 对照组患者术后48 h 出现8 例脑复张,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4,P<0.05);对照组术后1 d 颅内积气量(3.15±3.1)mL,对照组术后1 d 颅内积气量(9.25±2.05)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7,P<0.05)。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受到外伤后, 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包膜血肿[3]。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与各年龄段,但是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由于老年人脑血管弹性较低, 脆性增加, 并且随着老年人生理脑组织萎缩,硬膜下腔桥静脉变细,进而使老年人在头部发生外伤时,硬膜下桥静脉易发生损伤引发出血,使硬膜下血肿形成[4]。 同时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时间较长,因此在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进而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并且随着血肿量逐渐的增加,使患者脑受压,进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因此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要选取有效检查以及治疗方案, 进而使患者在早期接受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目前手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治疗手段, 其中钻孔引流术与钻孔冲洗引流术是常用治疗方法[5]。 单纯钻孔引流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性较小以及出血量小等优点,单纯钻孔引流术应用于年龄大以及身体条件差的患者,在CT 显示下血肿密度低的患者,可通过局部麻醉完成手术,进而减少钻孔引流术颅骨钻孔, 头皮切口以及缝合等手术步骤,但是该种方法盲目性较差,进而使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6-7]。 然而钻孔冲洗引流技术通过切开头皮,利用咬骨钳扩大骨窗,实施十字切开硬脑膜,进而增大了手术视野,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8]。 此外,钻孔引流冲洗术骨孔较大, 有利于陈旧性积血以及纤蛋白降解物等血肿排除, 并且软质硅胶管可置入血肿腔边缘,进而利于对血肿的冲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王文宜[9]研究显示,BHD 组患者术后血肿量残余要由于高于BHDI 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MR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HDI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HD 组(P<0.05)。 据此结果表明,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减少术后颅内积气。

单纯钻孔引流术, 通过克氏针进行穿透颅骨与硬脑膜,进而防止硬脑膜与颅骨发生分离,避免了硬膜外血肿形成,同时在术中缓慢释放血肿液,进而防止脑组织复位而引发损伤其他血管出血[10]。 此外,在患者脑腔内出现不易流出的血块时, 医务人员可适当注入尿激酶进而使血块溶解,利于血块排出。 同时在术后可适当调节密封引流袋,使引流袋高于侧脑约15 cm 左右,进而防止过量引流造成低颅压[11]。

钻孔冲洗引流术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过程中,使用温盐水进行向冲洗,进而防止因温度低刺激患者大脑皮层导致癫痫并发症发生。

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100.00%与对照组86.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48 h 出现1 例脑复张,术后1 d 颅内积气量(3.15±3.1)mL,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15.23±4.65)min、术中出血量 (4.89±1.68)mL 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说明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反面单纯钻孔冲洗引流术优于钻孔冲洗引流术。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张俊锋等[12]研究组表明,冲洗组患者术后48 h 出现脑复张0 例,术后1 d 颅内积气量(3.9±3.2)mL,显著优于未冲洗组患者48 h 出现脑复张8 例, 术后1 d 颅内积气量 (9.8±1.8)mL(P<0.05)。 此研究结果与该文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应用单纯钻孔引流术与钻孔冲洗引流术均有治疗效果, 但是单纯钻孔引流术手术时间较短, 钻孔冲洗引流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钻孔冲洗引流术应用更广泛。

猜你喜欢
硬膜脑膜引流术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家畜的脑膜脑炎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慢性硬膜下血肿148例手术治疗体会
不同病因致脑膜强化特点的MRI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