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自然之园 寻发展之根

2020-12-18 16:06
好家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杆子种植园小班

文 贝 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由此可见,自然课程对幼儿的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确,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认知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幼儿园的种植园地就是大自然的剪影,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挖掘资源开展种植活动,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寻趣,确定种植对象

又一年中秋节来临了,为了举办中秋茶话会,幼儿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水果,与大家分享。当幼儿们开始品尝葡萄时,一名幼儿突然问道:“葡萄是怎么长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虽然他们平时参与植物角的种植活动,但对于植物从种子到果实的成长过程并不是很了解。很多幼儿都认为,葡萄籽种进土里一定能长出葡萄树来。带着猜测,我们把葡萄籽收集起来,准备种植一棵属于我们自己的葡萄树。

二、试错,丰富种植经验

种植活动是种植园地产生课程价值的首要环节。小班幼儿在种植方面经验较少,自主进行种植往往会产生很多“错误”,但是这些“错误”在教师看来,却是让幼儿获得新经验、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最好途径。幼儿们在种植葡萄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错误”。

(一)怎么种才适合

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幼儿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葡萄应该先播种。于是,他们选择了自己的小雨靴作为种植地。

翔翔:“先松松土,让葡萄呼吸更新鲜的空气。”

然然:“种子要埋在土里才行,但是也不能埋得太深了。”

铭铭:“在播种的时候,不可以让它们太挤。”

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们查阅了植物种植技巧等相关资料,了解了一些植物种植的小窍门。在照顾葡萄种子的过程中,幼儿们不辞辛劳地浇水、施肥、捉虫,每天都要去自然角看一看,期待着种子能冲破泥土、长出嫩芽。可是半个月过去了,葡萄依然没有发芽,究竟是哪里出错了?带着疑问,幼儿们回家和爸爸妈妈共同查阅资料,了解到葡萄都是用扦插葡萄藤的方式种植。幼儿们从“错误”中获得了葡萄的种植经验,感知到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二)什么季节才适合

秋冬季并不是葡萄的最佳种植时间,但为了不打消幼儿们的兴致,教师还是决定与幼儿们一起种植葡萄。很显然,葡萄并不能成活。但也正是这样的“错误”,帮助幼儿深刻地了解到植物的种植时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第二年春天,我们重新种下葡萄,期待有所收获。

(三)哪个“家”才适合

这次种植活动我们准备了四棵葡萄植株。由于种植园地已有了其他“居民”,将三棵葡萄植株在种植园地安家后,还有一棵种不下了。种植园地的旁边有一些泡沫箱,里面种植了一些一季即可收获的蔬果。幼儿们决定在泡沫箱里种下一棵葡萄植株,这样对比就能知道,哪个“家”才真正适合葡萄植株的生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照顾,种植园地的葡萄发芽了。幼儿们惊讶地发现,葡萄枝上发出的嫩芽像小草一样可爱,同时,他们也发现泡沫箱里的葡萄没有发芽。

鑫怡:“会不会是因为它发芽比较慢呢?”

琪琪:“它们都是按照我们的‘食谱’来吃的,怎么会长得不一样快呢?”

俊俊:“要不我们再等两天看看?”

一个星期后,泡沫箱里的葡萄还没有发芽。

甜甜:“我轻轻一碰,泡沫箱里的葡萄植株就倒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然然:“种植园地的葡萄怎么拉都不动哎。”

由此,幼儿们了解到泡沫箱深度较浅导致葡萄无法生根,所以泡沫箱不适合葡萄生长。在控制了肥料、水、阳光等不变量之后,唯一的变量——生长地点就成了葡萄能否成活的关键。据此,幼儿们获得了葡萄要长在较深的泥土里才能发展根系的经验。

三次错误的尝试给幼儿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幼儿们在错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种植经验和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教师对于幼儿所犯的“错误”应该持有包容的态度,错误的经验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幼儿成长路上的积累和沉淀。

三、择行,提升幼儿素养

在整个种植活动中,幼儿们除了种植兴趣得到提高,经验得到增长,能力得到发展之外,他们各方面的素养也都在不断提升。教育要让幼儿遵循内在的自然法则,滋养内心,从而达到身心合一、健康成长。

上半学期,幼儿们种下葡萄植株后发现葡萄不生长,他们猜测可能是天气太冷的缘故。对此,幼儿们想出了许多办法。

轩轩:“我把我的衣服借给葡萄宝宝穿。”

羿羿:“大树身上涂了白色的衣服,我们也可以给葡萄宝宝涂上白色的衣服。”

铭铭:“给葡萄宝宝搭个小房子吧!”

那么,到底哪个是可行的好办法呢?经过投票,我们决定为葡萄宝宝搭一间“小房子”。

(一)模型设计

在设计房子模型的过程中,首先要绘制设计稿,但是小班幼儿空间想象能力及绘画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可降低难度,引导幼儿用建构积木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同时帮助幼儿获得三维立体造型的概念。

(二)材料准备

哪种材料最适合搭建房子的问题引起了幼儿们热烈的探讨,最后经过实物对比和测试牢固性的实验,他们找到了最合适的搭建材料——木条和塑料膜。

(三)搭建过程

搭建过程主要分为“测量长度”“搭建框架”“修建围墙”“小房子诞生”四个部分,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弱,木工制作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于是,幼儿们请来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忙。

在这个环节,幼儿们不仅懂得了如何筛选测量工具,测量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通过实验,幼儿们发现麻绳容易变形,用起来不太方便,而杆子可以直立,于是决定用杆子给葡萄宝宝量身高。幼儿们拿着杆子,比较葡萄藤的高度,再用马克笔在杆子上做标记,然后用尺子在杆子上测量出葡萄的高度。到了后期,幼儿们的合作意识和建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四、活用,拓宽幼儿视野

在种植过程中,当种植葡萄种子失败之后,幼儿们要寻找葡萄植株。阳阳爸爸为我们提供了葡萄植株,解了燃眉之急。

在为葡萄搭架子的环节中,幼儿们遇到了难题:搭架子的材料太硬,即使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也无法帮忙搭建。于是,教师利用家长资源,邀请了有种植经验的茗茗爷爷来帮忙,茗茗爷爷还带来了许多工具和材料。在搭建葡萄架子的过程中,茗茗爷爷解释道:“老虎钳和铁丝用来固定插进地里的杆子,让杆子能紧紧地靠在一起。木棍和绳子都可以用来让葡萄的卷须更好地向上爬,为葡萄藤拓展更多的路径。”

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对葡萄种子的兴趣及如何种植等问题,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开启了“葡萄种植之旅”。种植的过程除了是一次需要专业知识加持的科学探索,更是一项需要恒心和坚持的重复劳动。小班幼儿之所以能持续地进行这项活动,正是由于他们的兴趣不断支持他们观察、欣赏和体验。葡萄的生长周期极其缓慢,至少需要一年才有可能开花结果。我们本以为幼儿会觉得等待的过程漫长又乏味,枯燥又无趣而失去耐心和兴趣,没想到幼儿在每一次的照顾与观察中,学会了耐心等待,真是令我们非常惊讶。

探自然种植之园,寻幼儿发展之根。小小的种植园地给幼儿们提供了观察与发现、付出与收获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分工、合作、交流、分享,达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让幼儿们体会到了果实的来之不易和丰收的喜悦。

猜你喜欢
杆子种植园小班
某花卉种植园区天然气管道在建工程造价争议的司法鉴定
美国:种植园安全举措事关食源性疾病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小种植园里的劳动故事
超高消防栓(大家拍世界)
被做为绝缘体使用的
观音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