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深度预习,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变革

2020-12-21 03:43周静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周静

【摘要】预习一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前的自主学习,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传统学习方法中的预习,多是学生凭借已有认知经验,对新知的尝试性学习,存在一定的表层性、零碎性及偏移性;当下培养学生深度预习,进一步推进深度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这关乎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育,关乎学生认知深度、系统性与综合性,关乎学生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深度预习;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进行学习。即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独立解决新问题,完成知识由旧到新,由易到难、由抽象到具体迁移过程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数学活动。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而深度预习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的浓厚兴趣;能提升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帮助学生学会记忆与思考、分析与归纳等,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们“会学”;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积淀学习的正能量及可持续性。

一、深度预习助推教学深度,夯实数学学科基础素养

小学数学教材中贯穿着两条主线,明线是写进教材的直接显示的数学知识,暗线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深度教学就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这条暗线,以数学知识的高度来统领,如此数学知识才有认知价值,学习者才能经由数学符号的获取到数学知识的获得,提升深度预习与深度教学的获得感。

深度教学追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让数学知识进入学生个体的经验之中,与其已有经验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建构其意义,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个体的知识。深度教学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样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按照由易到难,由表面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使课堂教学纵深下去,让课堂充满新的活力,让教学活动更富有生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课前,教师让学生回家画10个不同的三角形,量出三角形各条边的长,并做好记录。为了量的方便,要求学生画三角形时,每条边的长度都取整厘米,看看有什么规律。教材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发现三角形边的特点,可是学生的小棒大都来源于学具盒,这些小棒的规格都是一样的,如果只摆书中的4种长度的小棒,还不能充分说明边的特点,于是就让学生自己通过提前预习,画出各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取整厘米是为了避免计算时引起误差,而且只取整厘米,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有些长度是无法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三角形,有的学生哭丧着脸说:“老师我画了半天,为什么有些老画不成三角形。”学生抢着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教师说:“咦,看来大家都很认真地预习了。有的同学提出了问题,有的同学找到了答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有了这些大量的三角形做铺垫,学生很快就找出三角形各条边长度的特点。在这样的预习中,学生会努力搜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与数学本质相关的问题情境串,使学生在探究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凸显对数学本质的感悟、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达到课堂的深度教学。

二、深度预习延伸教学广度,突显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年、月、日”的教学,这个内容知识点多,如果只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讲解,不仅费时而且极易引起学生疲惫和厌倦情绪。于是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布置了下面的预习作业:

1.调查并记录自己及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月哪日,然后在今年的年历上找出来。

2.看了今年的年历,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3.“六一”是国际儿童节,那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吗,可以上网搜索或请教他人。

在展示预习成果时,从中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比如:学生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也有28或29天的。于是在教学时,我就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归纳上,让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发现与年、月、日有关的更多的知识。教师则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帮助学生由无序的零碎的思考变为有序的完整的知识建构,逐步形成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网络。

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课前在生活中寻找与这节课相关联的知识,不仅为学习新知铺垫,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利息”这节课前,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家的存款情况,并向父母了解将钱存在银行的有关知识。第二天教师一进课堂,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汇报他们所了解到的知识,有的学生感叹说:老师我今天才知道,原来钱放在银行会越来越多的啊,这多出来的就是银行给我们的利息;有的急不可耐地说:老师我还知道,我们存在银行的钱叫本金,本金越多利息也越多;有的學生说:“老师,老师,我知道钱在银行存得越久利息也会越多……”看着学生热火朝天地汇报,可以知道他们对这部分知识已经了解不少,也很感兴趣。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得既快又好,比较透彻地掌握了这一知识。可见像这一类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提前从生活中感知,不局限于我们课堂所学,从而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突显了数学学科中的实践能力。

三、深度预习提升教学高度,成就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核心素养不仅指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更要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因此,在课堂上,通过数学的学习过程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听”和“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仅仅是“模仿者”和“练习者”。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仅仅体现在运算技能上,更体现在数学素养的发展上。

如《圆的认识》一课,教材是按着“生活中的圆→画圆→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这一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这一安排的逻辑性强,能保障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要学生有兴趣地、自主地学习这些知识,仅仅使用原教材是远远不够,我们以学生为本,适度提升教学高度,成就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一)活动一———找生活中的圆

学生先自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组装自行车,画车轮———作圆,安车轴———找圆心,画纲条———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最后回归生活现实,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圆,并区分圆和圆面。这样预习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有关圆的知识体系,为下面的自主应用作好铺垫。

(二)活动二———比较:圆和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异同

作为曲线图形,学生以前感知过,但从没有分析、学习过。为使学生将学过的平面图形知识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比较圆和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异同。学生在预习中自主完成了对知识的整理。这一理性的提升为下面的自主解决问题奠定了知识基础。

(三)活动三———自由选题并解决问题。

1.请你当裁判员:迎元旦六(1)班举行套圈比赛,参赛的同学应站成什么形状合理、省时?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2.请你当设计师:公园计划在圆形人工湖建一个观景亭,请拟订一个选择建设位置的方案。

3.请你当发明家:自行车的轮盘为什么是圆形的?若做成其他形状,骑在上面会有什么感觉?实验看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内涵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在预习活动中,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也可以选择多个。这样的预习为不同的学生预留了较大的学习时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会教学内容的机会,并将所学到的内容向他人展示,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正是因为预习活动有了自主的选择,学生就有了较大的兴趣,就容易获得成功,而获得的成功又将成为学生继续自主学习的持久内驱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影响着学生朝着一个个成功迈进。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學习”。预习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且能提升教学深度、延展教学广度、提高教学高度,让深度预习成为学生放飞潜能的天空,让智慧的火花在我们的课堂中涌动,让精彩的讨论在我们的课堂洋溢,有效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有效培育学生持续成功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西蔼.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J].中国农村教育,2020(2).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从关键能力培养看文秘专业教学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国际贸易》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