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青山教授局部“松筋调骨针法”治疗颈性眩晕经验

2020-12-28 00:33矫俊东徐立光纪青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4期
关键词:胸锁颈性风池

矫俊东,徐立光,纪青山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中心,吉林 长春)

0 引言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体征、症状或单独的疾病,临床常见症状有持续性眩晕或颈部旋转时的一过性眩晕,可伴有头痛、耳鸣、耳聋、颈项部僵硬不适、胸闷、心悸等,其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暂无统一说法,2017年《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未能明确颈性眩晕的病因[1],说明其病理机制是复杂、多向的。

纪青山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针灸临床50年,对于针灸理论和临床有着深厚的基础和独特的见解,临床中,纪师根据颈型眩晕的具体症状以及其成因,运用“松筋调骨针法”进行辨证施治,以解痉止痛,通络定眩,气血循行畅通,元神之府供血充足,眩晕则愈。

1 操作方法

1.1 穴位处方

头部:风池、完骨、天柱、脑空、玉枕、阿是穴、百会、四神聪。

项背部:大椎、天宗、肩贞、秉风、阿是穴。

四肢部:合谷、外关、内关。

其中阿是穴包括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在枕部的止点,肩胛骨内上角、肩胛骨内侧缘痛点,颈椎横突压痛点等。

1.2 操作

患者采取俯伏坐位,常规局部消毒,采用一次性毫针(0.25mm×40mm),百会、四神聪向后平刺,风池朝鼻尖方向予以斜刺,脑空、玉枕、完骨斜刺,局部阿是穴视其位置选择针刺方向,外关、内关、合谷直刺。进针后,施以小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行针,得气后,继续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畏寒者可于颈项部照射红外线治疗仪。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因为阿是穴的位置与风池、完骨等后头部穴位位置相近,故傍刺法、齐刺法、浮刺法等传统针刺手法均可运用于本病的治疗中。

2 病案举隅

宋某,男,32岁,普通职员,主诉头晕1年,加重20d,就诊时症见头晕头痛,尤以转头、起床时明显,颈项部僵硬,伴有恶心,无呕吐,活动后加重,情绪焦虑,易出汗,纳差,眠可,二便调。血压:138/96mmHg,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活动度:前屈 15°,后伸 20°,左旋 10°,右旋 25°,左侧屈 20°,右侧屈 25°,颈 2-6棘突旁 0.5-1.0cm 压痛(+),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等起止点压痛(+),旋颈试验(+),叩顶试验(-),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颈椎MRI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体不同程度增生,颈2-3至颈6-7间盘不同程度突出。头CT正常。

因患者平素从事设计工作,情绪焦虑紧张,且有经常卧位看手机的习惯,故颈项部时有紧张、酸痛感,头晕症状频发,休息后缓解,此次发病后自行用药(具体用药情况不详)治疗未见明显缓解,故前来就诊。就诊时患者头晕明显,舌质红有瘀斑,苔白,脉弦,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肝郁气滞证,西医诊断:颈性眩晕,治以舒筋行气,通络止眩。

穴位处方:

头部:风池、完骨、天柱、脑空、玉枕、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等起止点压痛点、百会、四神聪。

项背部:大椎、天宗、肩贞、秉风、阿是穴。

四肢部:合谷、外关、内关。

操作:患者采取俯伏坐位,常规局部消毒,采用一次性毫针(0.25mm×40mm),百会、四神聪以补法操作,风池、脑空、玉枕、完骨、阿是穴泻法操作,以小幅度高频率的手法行针,使其得气,内关、外关、合谷平补平泻。留针20min,当次治疗后,患者自觉颈项部僵硬感明显缓解,视物较就诊前清晰,眩晕感明显减轻,但颈项部因眩晕不能大幅度活动,故告知其多休息,勿长时间卧床看手机,减少颈项部过度劳损,经15次治疗后,该患者痊愈,嘱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

3 讨论

3.1 选穴方义

方中选取的主要穴位位于后头部,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脑空穴在枕肌中,《针灸甲乙经》:“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玉枕正对枕肌,玉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鼻塞,癫痫等。完骨,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现代研究认为完骨穴是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的要穴之一,具有醒脑开窍、散风止痛、活血化瘀的功能[2]。大椎穴,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大椎穴是治疗神志病的要穴[3],其解剖位置正当腰背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中,是治疗颈项疼痛的重要穴位。

四神聪,在《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针灸集成》曰:“主头风目眩,风痛狂乱。”故有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的功效,百会穴是督脉经穴,《胜玉歌》载:“头痛眩晕百会好。”四神聪穴常和百会配伍治疗眩晕、头痛等头部疾病。

头部穴位配伍,一方面解除了颈项部上段软组织的紧张度,缓解了上段颈椎间的压力,使交感神经或椎动脉走行回归于正常,椎动脉与脑基底动脉的供血充足,头晕症状得以缓解;另一方面,通过针刺后头部穴位,使得颈项部肌群的头端韧带得到松解,间接地使颈项、颈肩、颈胸部的肌肉群得到整体的放松和调整,故颈椎病的症状群亦出现好转。

通过肩部与颈项部的穴位合理搭配,缓解了项背部肌群的痉挛状态,恢复肌肉力学平衡,使颈肩部的深浅层肌肉重新恢复弹性,减轻了对颈椎的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对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的影响,进而增加脑供血,颈肩疼痛减轻,眩晕症状好转。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头、面、耳、目、鼻,颊、口、齿诸疾 ;偏正头风。”合谷穴有开窍醒神、清泻阳明、疏风镇痛之功[4],纪师临床中,将此穴作为治疗颈椎病的特效穴。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是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针刺外关穴特异性激活右侧颞叶,右侧枕叶,双侧额下回、小脑,从而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及视觉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5]。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一,通阴维脉,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作用[6],同时,可平肝潜阳、镇肝熄风,治肝阳上亢之眩晕、偏头痛[7]。

诸穴合用,可治头晕目眩之症,同时,三穴亦可调整五脏气机,降逆止呕,恢复脾胃气机,气血生化有源,清阳上于头项,项痹之症得愈,进而元神之府得气血濡养,眩晕则止。

3.2 颈性眩晕的病因探讨

关于颈性眩晕成因的一些研究表明,正常颈椎椎间盘中存在的机械感受器与本体感觉传感器之间存在某种连接,在颈椎椎体关节产生运动、出现创伤、不稳或张力异常改变时,来自颈部的本体感受器输入异常信号,使大脑对前庭和视觉信号分析出现异常,影响了空间的协调和躯体的平衡,从而产生眩晕症状。

黄素芳等[8]在研究中发现青年性颈性眩晕与椎枕肌关系密切,当椎枕肌呈现水肿、肥厚时,并伴有椎动脉第三段出口处痉挛,影响血流速度减小,引发眩晕。通过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颈椎内外相关的软组织内的感受器与交感神经节之间存在双向神经纤维联系,软组织急慢性疼痛,炎症介质通过该感受器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双侧椎动脉广泛反射性痉挛,产生眩晕。

纪青山教授认为,颈椎及周围软组织发生退变,出现了力学的平衡失调,导致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的走行出现了异常,影响了大脑的供血系统、平衡系统,进而出现了眩晕;同时,纪师结合查体,临床辨病辨证,证实了多数患者存在颈项部、肩背部经筋挛缩,关节僵硬,骨质增生,且大部分会伴有颈椎病的相关症状,这与目前的软组织-交感神经-椎动脉的交互影响理论相符合。

4 小结

临床中,纪师针对枕部、肩背部穴位进行重点施治,以松解局部肌筋,解除局部痉挛,调整关节平衡,恢复脊柱及软组织正常走行,进而缓解疼痛刺激引发的神经-血管痉挛,增加了脑供血,减轻不良刺激对人体平衡系统的影响,眩晕情况得以缓解;同时,因为对颈肩部进行的针刺治疗,松解了与颈项部、肩部相连接的肌肉,如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竖脊肌、冈上肌、大圆肌等,很好地解除了肩背部肌群的痉挛状态,至此,通过针刺松解肌肉、肌腱,使项背部、颈肩部、颈椎系统的力学平衡重新获得稳定,诸症得解。

猜你喜欢
胸锁颈性风池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超声诊断以肌肉萎缩合并胸锁关节肿大为表现的副神经损伤1例报道*
什么是颈性眩晕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五)
应对秋季眩晕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