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城新生

2020-12-28 01:56章泉丰
建筑与装饰 2020年33期
关键词:城隍庙

章泉丰

摘 要 沁水县城隍庙始建于明,后历经翻修,湮没于旧城内。改造方案以城隍庙为核心并将其中轴序列延伸拓展,成为地块新的城市空间轴。延续历史街巷形态,控制其尺寸以及界面风貌。严格保护城隍庙建筑和清代民居院落,保留城市记忆。以城隍庙为核心,庙门南侧打开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东西区域补充传统商街。以现代建筑技术和抽象化的表达方式再现城墙、城门意向。

关键词 城隍庙;中轴序列;庙前商街;城墙意向

前言

沁水城隍庙地块位于龙港镇核心地区,梅河与杏河交汇形成的三角洲地带,基地西到南北街,东南到梅河河道,南至杏河河道,北至梅河河道,用地面积约7 公顷。始建于明的文保单位城隍庙位于地块中心位置,东南河口位置有大型文化综合设施,是全镇的居民活动核心区域。

1历史推演

清《沁水县志》载,县城地处梅河杏河交叉口,西靠玉岭而建。内城设东西北三座城门,东街、西街北街“T”形组织,沿东西街主道两侧设置城隍庙、衙署、文庙等重要设施,社稷坛位于北门区域。按现状东街北街及城隍庙位置推测,本案地块属于历史城区的东北片。片区内历史上有城隍庙、察院、真武庙、李司徒祠等公共设施和庙堂建筑。城隍庙临城内主干街道东街而建,是沁水县城历史上重要宗教、世俗活动场所(图1)。

2场地设计

地块改造采用“取、舍、变、新”的手法提升城隍庙城市地位。保留城隍庙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山门、正殿、牌坊石牌匾,按文物修缮要求严格保护。同时按传统形制恢复殿前厢房。有序拆除现状庙前狭窄街道,采用开放的亭、廊、牌坊围合出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客厅”。原庙前商街分解成庙前广场东西两侧传统商业街区[1]。根据地方志记载城隍庙原有三进,本案在恢复后进院落的基础将其功能更新为民俗展览馆,结合城隍庙展示沁水民俗文化。延伸城隍庙中轴线至东街南侧,轴线端点处新设传统戏台,作为南部综合商业中心广场地标(图2)。

整个地块采用“一核两轴两带三区”的整体格局。即一个文化核心,一条文化轴线,一条商业轴线,一个历史风貌商業带,一个聚落风貌商业带,城隍庙核心文化区、传统风情商业区以及新中式商业区。在规划结构的框架下,设计形成“中庙两市”“北坛南阁”“东城南集”的功能布局。

3建筑设计

依托沁水丰富的传统建筑资源,提炼其特征,采用“传统、新中式、现代立面”三个层次的建筑风貌表现手法,从核心向外围区域依次演进。传统风貌——城隍庙东西市区延续城市世俗活动功能,主体建筑采用传统院落空间形态、蜿蜒的街道和开放的商业立面。新中式——抽象化的传统砖雕、花窗、外廊等建筑元素,修饰 步行东街沿街现代商铺,对内呼应城隍庙传统城区,对外联系南部现代商业综合区。现代立面——提取沁水县城周边山体和古村镇的典型轮廓线,运用表皮技术在南部大型商业综合体外立面抽象表现。

城隍庙区块位于地块中心位置,南北贯通地块,功能主要为传统民俗体验展示、市民集聚活动。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戏台、牌楼、广场、庙山门、正殿、后进民俗展示、照壁,强化城隍庙的存在感,挖掘其人文价值(图3)。东城商业主要包括沿北坛路的沿街商铺和东街东端的综合商业,功能业态以地方特色商业为主,建筑立面形象以城墙形象和山体形象作为原型拓扑,形成富有文化历史气息的建筑外观。南集商业主要包括沿东街沿街商业和沿新建西路商业综合体,主要功能业态为现代零售商业。建筑表皮形象以沁水古城轮廓作为素材,强化地区历史记忆。

4结束语

古城新生。沁水城隍庙地块改造以城隍庙为历史锚点,中轴序列为场地设计线索,内古外新为建筑风貌控制手法,打造具有强烈地方认知度城市活力地带。

参考文献

[1] 李锦生.山西古村镇历史建筑测绘图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33.

猜你喜欢
城隍庙
城隍庙是怎么来的?
越南会同庙信仰与阮朝国家治理关系研究
逛镇江城隍庙街
《重修定州城隍庙碑记》读史札记
白相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建筑设计
城隍庙里红红的年味
寻根城隍庙
督城隍庙:老城中日渐湮没
首义园——楚味“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