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适度、适量点拨,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2020-12-30 11:30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陆世雄
数学大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抛物线三角形数学知识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 陆世雄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体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要围绕学情,重视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但反观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的引领情况却不容乐观,要么就题论题,缺失师生、生生互动学习;要么讲解机械,受制于应试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效率无从谈起。重构数学课堂引领策略,关注课堂知识生成,要立足课堂,适时、适度、适量点拨,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体验、内化、生成。

一、要运用等待策略,适时点拨

对学生而言,并非课程知识点越多越好,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最小的教学精力,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是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结合学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从数学探究中激活思维,增强数学应用能力。为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学会运用等待策略。如何做到等待?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寻找合适的教学契机,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和引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任务的落实者。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实际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期待,对哪些知识点没有搞清楚,需要从哪些角度出发来化解学生的学习疑惑。

例如,在对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进行复习时,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与三角形板块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巡视,发现很多学生都是按照教材章节结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罗列,但有一位学生引入了思维导图结构,对八年级学习的三角形知识与九年级所学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整理。由此,我们将该学生的三角形知识结构进行了“树”状呈现,帮助学生直观地整合与三角形相关联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从“三角形”主干出发,延伸“认识三角形”“三角形性质”“两个三角形的关系”等分支,各分支又进行了细分。以“三角形性质”为例,延伸“三角形性质的判定方法”“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线”等知识点。通过“树”状结构,让学生从宏观的高度出发来衔接相对零散的数学知识点,也让学生从梳理、提炼、归纳中提升了自身的数学思维力。运用等待策略,教师在抛出问题后,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期待,查找学习中的不足,进而融入点拨,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学,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二、抓住课堂生成点,适度点拨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成,要从树立正确的数学认知出发,结合课标教学内容,找出学生疑惑的重难点知识,利用问题来追根溯源,多角度地拓展数学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如: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0,3),对称轴为x=-1。(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连接BC,P为BC上方抛物线上的点,求△PBC面积最大值及点P坐标。根据题设条件,求抛物线方程,我们可以利用对称轴以及交点C等很快推导出解析式。但对于△PBC面积最大值的计算,很多学生认为是难点。因此,教师要立足学情,尝试从二次函数的性质、表达式以及三角形面积割补法的应用上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的空间,引领学生从解法思路出发,逐一求解。

针对数学课堂知识的生成,教师要学会“点化”学生的疑虑,特别是在学习中遇到障碍时,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引导他们洞悉数学内涵,使他们能够从认知点化上形成顿悟。在课堂上,给出一组因式的积,再给出一组一元二次方程,请同学们对比两组算式,看有何新的发现。比如:(x+3)(x+2)与x2+5x+6,(x+3)(x-2)与x2+x-6。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组算式为“互逆运算”。再进行提问:还有别的发现吗?等式两边数字、字母有何关系?在教师的点拨与引领下,学生得出:二次项系数为1,二次三项式满足x2+(a+b)x+ab=(x+a)(x+b)的关系。由此,学生很快明确“十字相乘法”在因式分解中的重要应用。通过教师的适度点拨,借助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打开了解题心结,使学生既知起因,又知其果。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适量点拨

在数学课堂生成上,对教材资源的整合要考虑教学纲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核心知识点的有机融合,适量点拨,让学生从数学知识的探究、应用中轻松理解数学,内化数学素养。在数学知识呈现上,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通常,面对学生的易错点,很多教师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事实上,学生犯错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四种:第一种,对数学知识点感知模糊,凭感觉做题,导致做错;第二种,对数学知识点掌握不牢,特别是核心知识点混淆不清,如对数学概念、应用条件、数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辨析不清;第三种,学习习惯不良,要么粗心,要么解题习惯不规范,导致错误,第四种,数学理解力不够,面对题设,无法挖掘和透析隐含条件,导致解题无从下手。针对不同的解题错误类型,教师在引导上需要因生而化,对症下药。

对常规性解题错误,教师要创新教法,走出反复讲解模式,结合课堂,适量融入知识点辩论活动。如:针对函数的平移规则问题,对于“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很多学生记不准,易混淆。为此,可以通过实例辩论,让学生借助于例题来增进对平移规则的深切感知。如某抛物线方程y=(3x-4)2,如果向左平移3 个单位,方程是什么?有学生认为,向左平移,应该为y=(3x+5)2;有学生提出异议,应该是y=(3x-1)2;还有学生提出应该为y=(3x-13)2。显然,对于抛物线方程向左平移后所得的不同方程,学生的分歧很大。由此,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抛物线平移需要根据什么规律来判断?学生说根据“左加右减”规则。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有学生认为,根据“左加右减”,原式进行变换,并加“3”,得到y=(3x+5)2。有学生反驳,原式顶点进行平移,应该将“x”变为“x+3”,得到y=(3x-13)2。对于“左加右减”的理解,看来有不同的观点,在学生的辩论中,我们通过验证来让学生懂得“左加右减”的真正数学意义。

针对课堂知识的有效生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课堂的学习动态,特别是在学生认知出现“冲突”时,围绕学生的质疑点来创设精彩的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由最初的模糊到清晰,课堂教学,也要随着学生的认知变化动态调整。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备课中的“意外”,也要抓住“生成”关键点,给予学生的疑问以积极的回应。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疑惑,让数学课堂灵动鲜活起来。某题中,甲、乙两地相距180km,某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出发,时速为15km;另一人骑摩托车,从乙地出发,车速是甲的三倍。问: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多长时间相遇?对该类相遇问题的分析,需要从“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定量关系入手,呈现不同的解法。结合题意,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获得求解。但从课堂知识关联度上,我们可以围绕相遇问题延伸变式训练,通过改编题目,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如:两人多长时间相距40 米?如果一人先走2 小时,再相向而行,多长时间相遇?如果同向相行,自行车先行2 小时,摩托车何时追上自行车?基于应用问题的变式延伸,让学生能够从数学问题中看到不一样的题意情形,教师通过打破课前预设,深层挖掘题意内涵,引领学生从问题拓展中生成数学解题能力。

总之,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课堂教法与形式,让抽象的数学理论直观化呈现,注重数学课堂氛围的活化,让学生勇于质疑,对有争议的地方,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抓住指导契机,提升数学课堂整体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抛物线三角形数学知识
巧用抛物线定义妙解题
抛物线高考满分突破训练(B卷)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阿基米德三角形在抛物线中的应用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